廣州長期市場依舊被看好

廣州長期市場依舊被看好

3月31日,廣州市舉行全面加快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動員活動。南方日報記者 吳偉洪 攝

“2月18日拿到復工函,2月20日正式開工,華邦-凱旋項目的建設進度受疫情影響不大。”3月初,復工復產的號角剛吹響不久,作為廣州海珠的首個復工項目,華邦控股集團項目經理張巍對於建設“進度條”並不擔心。

3月29日,華邦-凱旋項目封頂。活動現場,華邦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蘇如春興致高昂,在他家陽臺正好能眺望到位於琶洲的華邦-凱旋項目工地,從平地到封頂,他見證了大樓崛起的全過程,在疫情期間、在該公司成立20週年之際封頂,更具一番意義。

疫情當前,廣州企業也面臨“無米下炊”的壓力,企業或未雨綢繆、或抓主放次、或危中求機,各顯神通。各行各業受到的衝擊不同,有企業力求“活”下來,有企業在波動中找到新出路,有企業以不變應萬變,其投資策略也各有不同。

穩增長需要穩投資。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投資是關鍵、項目是抓手。今年一季度,全球企業以近1.4萬億的投資額為廣州發展投下了“信任票”。短期內現金流吃緊,但是廣州長期市場依舊被看好。

●南方日報記者 傅鵬 柳時強

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2020年,企業的現金比利潤更重要。”業內專家的判斷,也說出了投資者的普遍心態,現金流吃緊的情況下,投資者更加精打細算、選擇也更為慎重。

“踏準政策鼓點。”蘇如春的選擇是跟著政策大方向走。這也是華邦控股集團的成功之道,20年前該公司正是響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蘭州成立,從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起家,目前已在全國各地建設了上百項民生工程。投資需要面向未來,如今該公司總部已從蘭州遷至廣州,其看中的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所以儘管疫情當前,華邦控股集團依舊一直“領投”琶洲。

疫情影響下,儘管企業趨於“勒緊褲腰帶”,但仍然會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好的機會出現後,依舊不乏“一擲千金”的投資者。

3月31日,廣州市舉行全面加快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下稱“廣州試驗區”)建設動員活動,共有98個項目集體簽署入駐協議、44個項目集體開業、99個項目集體開工,項目總投資超5800億元。

投資者的名單中,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網易集團創始人丁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赫然在列。今年一季度,全球企業以近1.4萬億元的投資額為廣州發展投下了“信任票”。

“阿里巴巴感受到廣州未來在數字經濟領域大膽創新的信心和決心,我們也願搭上廣州這艘‘大船’。”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戰略發展部華南區總經理劉楠說。疫情影響下,“老朋友”似乎更值得信賴,廣州這艘“大船”上能發現很多的“回頭客”,他們帶著二期、三期項目而來。

“雖有疫情影響,但產值預計仍可達到28億元以上。”松下電子材料(廣州)有限公司總經理一木勉說。2019年,該公司的產值為25億元。信心何在?一木勉解釋說,該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成立,目前高性能5G材料已經佔總產值的70%以上。在一木勉看來,這裡距離華為、中興很近,大家可以對未來通信市場需求共同研發。這是他們的信心所在。

看好中國市場,今年3月該公司新投資5.5億元,專門針對5G增產的需求而設立。“預計2年內把現有的生產能力提升50%,投產後產值比目前翻一番。”一木勉說。

抓住“浮”出的新機會

疫情之下,各行各業有人歡喜有人愁,也出現了不少“黑馬”,讓資本看到了新機會。

“復星一直是個‘逆週期’的企業,大家往前衝時我們會保持謹慎,而今年我們會大膽設想、謹慎投資。”面對疫情,復星南方總部董事總經理劉亞尼並沒有打算放緩企業發展的步伐。在他看來,疫情的另一個影響是讓更多的機會“浮”出來。

“此次疫情更彰顯了大健康產業的潛力。”劉亞尼說,復星堅持“一城一策”,對廣州的投資定位正是醫療健康、金融科技和文旅產業。數據顯示,今年1-2月廣州生物藥品製品製造業、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製造業分別增長21.1%和7.1%。

此前,復星一直看好華南市場,卻苦於沒有“支點”。2015年,該公司將全球三大總部之一的復星南方總部項目落在廣州,其“再造一個復星”的華南戰略邁出關鍵一步。截至目前,復星累計在廣州市總投資額超過170億元,在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總額超316億元。

接下來,復星將在廣州“大展拳腳”,一方面該公司將發揮所長,投資建設醫院等基建項目的同時,探索數字醫療、互聯網金融等新場景、新應用。另一方面,他們也將結合廣州特色,繼續在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發掘優質項目。

除了大健康方向,“新基建”也成為投資熱門領域。如在3月31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動工活動上,63個項目合計總投資1800億元,其中“新基建”項目佔到58%,超過半數以上。

“我們一直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資。”路易達孚集團北亞區工業項目管理總監江洲說,他們一直在廣州尋找投資機會,今年終於得償所願。今年路易達孚集團與東凌集團計劃在南沙合作建設飼料蛋白、高科技食品及植物清潔能源一體化產業園項目,項目總投資70億元,項目整體建成後年產值將達220億元。

“無米下炊”的壓力下,企業也將資金用在原產業領域的新場景、新應用上。

“AI技術與雲技術重構了消費場景,非接觸式消費需求在疫情期間有了很大增長,這正是機遇所在。”尚品宅配董事長李連柱表示,“線上店”讓公司在疫情期間依舊業務不斷,他們也計劃在金融城建設尚品宅配全球創新研發基地、HOMKOO整裝雲產業互聯網平臺和新零售商業綜合體。

疫情之下,不少企業也憋著一股勁,謀求疫情後的爆發。

“忙碌的動力來源於信心”

疫情當前,廣東奧飛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奧飛數據”)副總裁李碧妍並未感受到“寒冬”的氣息,她反而感覺最近更忙了些,幾乎每天都要去一趟南沙。

在南沙,奧飛數據的兩個新項目即將啟動,分別選址慶盛地塊和大崗先進製造業基地。“兩個項目投資將超過17億元,雖然疫情對我們供應鏈環節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作為上市企業,我們一直對廣州充滿信心,我們的投資力度和投資熱情不會改變。”李碧妍認為,企業投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對資金、市場都會有充分的考量,疫情不會影響奧飛數據在南沙的佈局,兩個項目正穩步推進。

“2014年,在國內極少企業願意用自有資金投建數據中心的情況下,我們做了重資產投入,在廣州建設我們首個多網接入數據中心。如今,我們投資數據智慧產業,我們一直對這塊土地的營商環境青睞有加。在南沙,拿地即能開工,這也大大減輕了企業的項目運營成本。”李碧妍預測,通過南沙項目引進數字定製、智慧醫療、節能工程等工業企業,將帶動年工業產值增長到20億元。

同樣行程繁忙的還有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3月9日,匯豐全球培訓中心項目在南沙正式動工。作為匯豐集團在全球規模最大的旗艦培訓基地,廣州南沙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屬南實投資公司歷時兩年、歷經八十多輪的談判,最終在2019年年底,與匯豐方面確定合作開發協議正文及20個附件並正式簽約,該項目的總投資額預計將超過1.5億美元。

王冬勝說:“作為匯豐重要的戰略市場,中國經濟發展蘊含的巨大潛力以及在金融科技上的領先發展令全球矚目。在內地設立匯豐全球培訓中心,將為全球匯豐員工及管理層拓展視野、啟發思維、把握中國市場脈搏提供寶貴機遇。”

今年一季度,南沙集中開工和簽約59個重點項目,總投資及達產產值(營收)均超1600億元,其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項目佔比高達94.91%(56個),粵港澳合作項目佔比為40.67%(24個)。

“我忙碌的動力來源於信心。”李碧妍笑著說。

■關注

尋找新動力,發力“新基建”

基建被視為經濟託底的重要手段,疫情當前,其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疫情期間,數字經濟成為“黑馬”,其背後的支撐正是“新基建”,這體現出社會對5G、特高壓、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對此,廣州也加快“新基建”進度,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3月30日,被稱為廣州數字經濟“1號文件”的《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簡稱“22條”)在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22條”提出了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目標和粵港澳數字要素流通試驗田、全國數字核心技術策源地、全球數字產業變革新標杆的定位。

2月21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粵大灣區〔2020〕1號”文件正式印發,其提出打造以琶洲為核心、以珠江為紐帶、以產業融合發展聯動周邊區域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圍繞數字經濟發展保障體系中的關鍵要素,廣州提出引導數字經濟企業和人才分類集聚發展,優先保障數字經濟重點載體平臺建設項目用地,加大對數字經濟企業融資支持和金融創新力度。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也出臺了全國首個區級“新基建”產業政策——“新基建10條”。其中,對新引進的全球頂尖數字技術企業,最高按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5%分階段給予獎勵,單個項目獎勵總額最高5億元。

為了落實新基建政策,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還謀劃佈局“新基建四大區域”,即:魚珠片區規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科學城創建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示範區;知識城構建通信網絡國際數字樞紐;生物島建設生物安全智慧島。

■觀察

疫情衝擊不改長期投資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部分地區尚未實現完全復工,企業的生產活動也會出現一定影響,供應鏈體系暫時受到衝擊,這些現象,在廣州也存在。現金流成為了企業最大的難題,當下,是否是投資的機遇,這也讓不少企業拿不定主意。但這種影響不會長遠存在。

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投資是關鍵、項目是抓手。機器熱起來,信心就會強起來,企業對市場的長期信心,堅定了項目運轉的信心;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結構轉型,產生了新的市場機遇;新的機遇催生下,政府正著力於改善投資環境,進而強化市場信心。我們看到一個良性的投資鏈條正逐漸成形。這些現象,在廣州也存在。

企業的投資,不是短期的。是針對所在區域及投資項目的長期跟蹤調研後形成的長期行為,匯豐全球培訓中心的開發協議,歷經八十多輪談判,可見市場投資行為的嚴謹性。匯豐銀行、華邦控股、阿里巴巴等企業對廣州市場信心的形成,也並非一朝一夕。近年來,華邦控股集團一直“加碼”琶洲,正是看中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企業的投資,不是盲目的。疫情衝擊下,經濟發展有了新趨勢,新行業、新模式、新生態加速補位,這也並非偶然。廣東奧飛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碧妍認為,新基建的本質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這兩年隨著新興科技和產業升級的持續推進以及居民消費需求向線上傾斜,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行業也迎來了絕佳的發展窗口期,“新基建”進程的推進也就水到渠成。

企業的投資,不是孤立的。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供應鏈環環相扣,企業的投資牽動整個行業的心。面對挑戰,在全民戰疫中,廣州進一步提高復工復產服務便利度,取消不合理審批,市、區聯動重磅推出“廣州48條”等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暖企”政策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努力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千方百計把疫情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更好更優的營商環境助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疫情衝擊,不改長期投資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