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風投流血十年:投448家還剩92家

互金風投流血十年:投448家還剩92家

來源 | 新金融洛書(FintechBook)

作者 | 雷慢


01


1993年,在美國IDG資本工作了兩年的湖南人熊曉鴿回到上海,代表IDG與上海科委合作成立中國最早的風投企業之一——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中國)基金(PTV-China),並任總經理。同年,IDG也在中國設立了風險投資基金。中國風險投資開始起步。


從1993年到200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PE/VC對互聯網公司的投資,推動了納斯達克股市快速增長。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IDG大概投資了100多家中國公司。


2000年,在華爾街DLJ投資銀行等機構工作多年的唐寧回國,成為國內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之一。這年,互聯網泡沫開始破滅,從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近80%。中國風險投資進入低迷期。這種低迷一直持續到2004年前後,這年攜程在納斯達克上市,高回報率讓一大批中國企業和VC重燃熱情,也造就了一批鉅富。比如,一年後,財富自由了的攜程創始人之一沈南鵬出來單幹,與紅杉資本一同創辦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


攜程上市後,美國硅谷一批科技企業的骨幹陸續回國做起了風投。比如,鄧鋒賣掉了他在硅谷的企業NetScreen,回國創辦了北極光創投;曾創辦了著名的WebEx (網訊)公司的朱敏,也在2005年回國創辦了賽伯樂公司;最知名的大概是李開復,他在2009年從谷歌全球副總裁位置上離職,創辦創新工場,5年裡投資了150家公司,包括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2006年,已經做了幾年天使投資人的唐寧,在北京SOHO現代城的三室一廳裡創立了華創資本,同年,因為自掏腰包借款給100多個大學生參加培訓收到了回款,因此受到鼓舞而出創辦了宜信公司,在這裡和華創資本一同辦公。三年前,唐寧通過北大校友關係聯繫上了IDG資本合夥人李建光。2011年,IDG資本成了宜信的伯樂,和摩根士丹利、KPCB China一起投了宜信3000萬美元B輪融資。


到這時,中國創投界已經迎來了春天。原因是創業板終於在2009年開市,2010年,43家企業赴美IPO。一上市就翻幾倍,成就了全民PE的局面。


02


風投界第一筆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投資出現在2010年,這年4月,由KPCB在中國設立剛三年的KPCB China投資了宜信公司A輪千萬美元融資。不過,第二家獲得風投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卻要等到兩年後的2012年,這年9月,成立已逾5年的拍拍貸獲得了紅杉資本的2500萬美元A輪投資。


風投基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集體出動,是2014年的事,這年獲得融資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達到約40家。如小米、順為資本、經緯中國等投資了積木盒子的B輪3719萬美元;軟銀中國投資了宜貸網的A輪千萬美元;聯想之星投資了銀豆網的A輪千萬元人民幣。


2014年互聯網金融風投的標誌性事件是趣分期和分期樂融資大戰,8月12日,分期樂剛完成經緯中國千萬美元A輪;僅7日後,源碼資本領投了趣分期數千萬美元B輪。12月2日,趣分期宣佈完成源碼資本、藍馳創投等投資的1億美元C輪融資;僅12小時後,分期樂跟進,宣佈獲得經緯中國、DST等風投的1億美元B輪。這種你一輪我一輪的資本戰一直打到一年後;京東戰略投分期樂;趣分期拿到螞蟻金服領投的2億美金D輪,才初告一段落。


到2015年,風投加碼互聯網金融,成了最熱的一年。這一年互聯網金融各種模式大火,從P2P到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都興起了一股風潮。這年6月股災之前,但凡和互聯網金融沾一點邊的概念股都大漲,比如,那家以房地產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多倫股份一宣佈改稱為“匹凸匹”,股價第二天就封死漲停。零壹智庫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融資市場發生的投融資案例共計339起,融資金額485億元。


從2016年開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迅速而集中爆發,風投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投資開始迴歸理性,這年之後。互聯網金融領域A輪融資急劇減少。這一領域的創業已被謹慎看待,甚至不再被看好,而那些走入B輪或C輪的平臺,議價能力也急劇下滑。


2013年-2017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融資情況

互金風投流血十年:投448家還剩92家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這一年投資筆數環比開始下降,融資筆數由前一年的339筆下降到281筆。雖然融資金額比上一年出現了大幅增長,由485億元增長到875億元。不過,這裡面被投的企業大多進入B輪以後,筆數少而金額高——許多互聯網金融平臺走了一條融資——燒錢——融資的路,風投繼續投資,甚至有些騎虎難下的意思了。


如果說2014年到2015年互聯網金融估值的高漲,一是緣於其商業模式的創新,二是監管部門對於創新的鼓勵和支持,及監管接受、學習過程中的監管容忍與空缺,那麼到2017年、2018年遭遇資本嚴寒時,也不過因為商業模式弊端顯現,風險暴發,並且監管不再容忍,大力整頓和打壓。


因之興起的終於因其而衰落。



03


風投的邏輯和興趣偏好,帶出了一個行業的價值偏向。


在互聯網產業裡,企業盈利來源於客戶和變現,客戶來自於流量,變現來自於商業模式。流量的核心在於客戶,變現的核心在於盈利模式。滿足盈利標準並不容易。《經濟學人》曾引用佛羅里達大學2019年中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當年尋求IPO的公司中,84%沒有盈利,而10年前這一比例只有33%。他們旨在說明,這時的互聯網估值泡沫已愈發吹脹。


互金風投流血十年:投448家還剩92家



2014年之後,風投投資互聯網金融,許多走向了一條尋求高估值退出的道路——不求企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而求短期內對賭,將估值做高,最終變現退出。在美國上市的十幾家互聯網金融中概股裡,上市就破發並且股價持續下跌乃至跌破1美元的成了普遍現象,但風投早已出走。


互聯網金融公司估值泡沫的滋生往往依附於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的預期。許多公司的估值臨界點往往是企業上市那一刻,尤其美股二級市場機構投資人表現出的冷靜與理性,使得資產價值交易供需開始失衡,價格泡沫難以維繫,最終坍塌。


2017年以來的互聯網金融倒閉潮顯示,這些公司們在PPT上承諾的商業模式並未奏效,PE/VC信奉的互聯網估值模式,不過是在製造互聯網金融神話破滅的冤魂流水線中走了一個過場。


過去,預期的盈利,是資本冒風險投資的主要原因,但最受追捧的互聯網金融一直沒有在解決風險的前提先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當年那些宣佈盈利的網貸、眾籌平臺,不少都死於壞賬和資金鍊斷裂。這是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嗎?並不是。


04


據零壹智庫數據顯示,從2010年至2020年8月,包含網貸、眾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券商等在內的至少448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合計獲得1089億元融資。活著且未轉型的公司僅剩下92家。當年火爆一時的眾籌行業,42家獲得融資,如今32家都倒在了A輪,僅剩下10家。更慘的是P2P網貸,312家獲得融資的P2P目前活下來的不到10家


史玉柱曾因投資互聯網金融而在行業備受追崇,他投資團貸網、投哪網,前者於2019年底爆雷,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立案,後者於2020年1月宣佈退出網貸行業,開始清退。


IDG投資的網利寶爆雷,搖財樹被立案偵查;紅杉資本投資的厚本金融被立案偵查,隨手記退出網貸業務;軟銀中國曾投資的三家網貸平臺有利網、付融寶、宜貸網,後兩家都已經被立案偵查。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董事總經理陳十遊曾在2018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上曾對這些金主發難:“這些機構的管理人很多都是沒有什麼經驗、剛剛出道、對行業週期的理解、項目的理解不到位,他們能做的事就是跟風、盲目追高,造成一級市場很多估值的虛高。”


陳十遊所說現象或許並不普遍。不過,風投和政策推高了這一波互聯網金融泡沫,並被監管和市場刺穿,卻是不爭的事實。


2020年2月,小米投資的網貸平臺積木盒子在疫情期間宣佈清退,稍晚,小米金融董事長洪鋒就從其董事名單上悄悄消失了。A輪投資方Ventech China的代表萬浩基和C輪投資方熙金資本代表郭佳早在2019年1月就退出積木盒子董事會。B輪投資方小米和順為資本,小米副總裁洪鋒也在2020年3月退出了積木盒子董事會。


這是一個縮影,曾經資本熱捧的明星企業,代表著商業模式創新、高盈利預期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監管、風險裡一步步被摧殘,最終資本出逃,走向兌付困難的境地。誰那時狂熱不羈、誰此時一敗塗地?風投和互聯網金融這對歡喜冤家是最好的註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