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文:伯民

房屋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物質條件之一,安居是人們生活最起碼的要求。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遠古時期的穴居野處,到近代的深宅大院;從北方黃土窯洞到雲南的傣族竹樓;從青藏高原的碉樓土堡到沿海的城市別墅;從福建的客家土樓到草原牧區的蒙古包,民居形式可稱得上多姿多彩。無不經歷了“詩聖”杜甫在“茅不為秋風所破歌”中描寫的“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鐵”的慘淡,到“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盡歡。

房屋這樣的巨大變化過程,在雄安新區也不過五六十年。民居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時期,不同款式,不同材質的房子,目前還混雜在我們的生活中,但隨著未來千秋之城的快速建設,很多有歷史符號的老房子,將消失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消失在人們記憶的長河中。

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茅草屋、土坯屋,是生產力極為低下,物質匱乏,經濟落後的必然產物。人們就地取材,搭建十分簡陋,以土坯茅草為主,僅滿足人們遮風擋雨,保暖避寒,是民居的初始階段。風吹日曬雨淋,房屋極易破舊,大多數已失去使用價值,現實生活中已不多見,即使有,也是極個別散落在偏僻的田間荒野。

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民居,基本屬於土木年代的建築。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多數人的基本溫飽尚未真正解決,加之交通運輸的不便,建房所有的建築材料,以本地的土、泥、坯、藍磚、灰瓦為主,結構簡單,房屋窄小低矮,僅僅滿足人們的吃住的基本生活需要,所用檁、柁、椽子,都是本地自種自取的楊樹、柳樹、榆樹,而且數量少,品種單一,沒有選擇的餘地,大量的材料只能是勉強著使用,隨彎就彎,不管美醜,如果檁太細太小,就只能無奈的多用幾根。

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房頂以蘆葦、莊稼秸稈搭建而成,上面全面用泥土壓蓋,夏秋長滿野草,屋內頂棚直接亮天,看到檁和葦箔,牆面是用土泥和白灰抹的,外牆體是用藍磚砌的,土層以下,房鹼(為防止地下的鹽鹼蔓延到整牆,在牆離地不高地方,用蘆葦或木板及油氈隔開)以下大部分是用拆翻的老舊房子破舊磚。在旱區,大部分房子是打鬥牆(為少用磚,把磚豎立起來),而且絕大部分的是裡生外熟(內部用坯,外部用磚),家庭條件好點的,蓋臥板房,裡外均用磚,基本上都是用泥壘牆。牆內是先用攙好麥糠的泥抹一層,再用攙好碎麻頭的白灰蓋一層,外牆的磚縫用白灰糕加黑墨汁,和好灰泥用鉤刀子抹縫,俗稱;平不平泥找齊,外牆縫鉤子縫。

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這個時期屋內的地面,大多是用土和幹磚鋪設,室內是土炕和土灶臺,取暖和做飯都是用柴草,吃的水,是用水桶從外邊挑來,儲存在大水缸中,門窗大多是傳統的木花稜,材料以耐用的榆木、松木為主,均是單層的,很少有玻璃,用窗戶紙糊,再用桐油刷,窗戶的外罩用竹簾子或葦箔,防雨防風,甚是寒酸。所有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綠色的,沒有多餘的,更不會有浪費。那個年代的人們口頭常說,洋灰、洋釘、洋線、洋火,以示國產的與國外洋物資的區別和差距。

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時間進入八九十年代,實則進入土木房屋的後半期,伴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所用的灰磚逐漸被紅磚代替,沙子、石子、水泥開始登上建房材料的主舞臺。房子開始向牢固、實用、美觀邁進,檁、柁開始用由東北產的松木替代。房頂從泥土向爐灰渣水泥方向轉變,地面也從泥土、磚升級到用水磨石板鋪設,窗戶由單層向雙層玻璃的提升,室內頂棚從低檔紙和沙布,向高端的石膏板和木板的轉變,室內照明完全是電燈泡、日光燈,自來水開始引入室內,房簷由“舊社會大水口”,向“新社會水泥板”邁進。

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此時,鐵管焊接床、三合板或五合板包廂床,更換掉燒柴草溫暖的土炕,床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物件,這是年輕人與老年人比較的巨大發展進步。尤其是外牆簷,沾上了多彩的水刷石和多變的馬賽克,引領當時的時尚,體現了一定的現代氣息,這是建築材料革命性的跨越。

雄安:可嘆民居之變

進入二十一世紀,房子徹底告別土木年代,真正進入鋼鐵混凝土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順達,物流的便捷,建築材料工業化的大生產,土木材料完全退出歷史舞臺,房子由生活實用的平面四合院,進入到別墅樓房期,同時像城市一樣開發出地下室。客廳、臥室、廚房、洗漱間相互獨立,結構更加科學,功能更加齊全,現代新興材料大量使用,讓裝修色彩更加豔麗,室內室外更加美觀大方,富麗堂皇,個性化更加突出,裝潢材料進入陶瓷、大理石、複合材料階段。照明進入吊燈、吸頂燈、LED燈、太陽燈的綠色節能時期。門窗也由木質的逐步升級到鋁合金、塑鋼、煅橋鋁材質,不僅遮風避雨,保暖避寒,同時達到濾光、隔音的效果。巨大的落地窗,不僅光亮通透,密封極好,冬季取暖燒煤的爐子被天然氣、電空調、太陽能取代,民居直接進入到現代的智能時代。

略看農村民居幾十年的變遷,建築模式由茅棚——屋——房——樓房——別墅——被動房,看到了歷史的進步;建築材料從泥土——坯——磚瓦——水泥——鋼鐵合金,看到了生產力的發展;建築手段自手工操作——機械搬運——智能自動,看到了科技的飛速提升;功能結構從生存需要——基本滿足——寬敞舒適——精美高雅——個性定製,看到了經濟發展帶來觀念的轉變。可嘆房屋改造升級之快,可嘆國家發展速度之快。

民居幾十年的發展變化,超過了過去數千年的歷史演變,與祖國發展變化同步,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鉅變,令我們深深感受到,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在黨的領導下,推到三座大山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新時代強起來的過程,讓我們倍加珍惜千年大計雄安的歷史機遇,對面前的未來智慧之城更加嚮往和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