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對孩子真正的關心是瞭解其擅長之處並長遠規劃



父母 對孩子真正的關心是瞭解其擅長之處並長遠規劃


最近高考結束,有人歡喜有人憂愁,身邊的父母都期盼著自己的孩子能上優秀學府、985和211院校。但是很多人其實並不會在對付考試上這麼成功,很多父母說,為什麼我的孩子比不過別的孩子?這個就是著名的別人家的孩子理論。這個理論的邏輯是,父母不會承認自己的孩子在學習這方面比不過人家,因為在大多數父母眼中,學習等同於智商(事實上智商不能完全由考試體現),在龍生龍鳳生鳳的中國思想中,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就說明雙方父母的智商有差距。正常人都不會質疑自己的智商,所以只能遷怒於孩子不用功不努力。


很多父母表面上關心子女,其實並沒有對孩子到底擅長和適合的方面做過長遠的考慮,只是一味地說,子女很聰明就是不努力,再努力一把就好了。其實,這並非真正關心子女,而是對自己智商高過別人的盲目自信,而把罪過歸於孩子,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現實世界中,很多人其實是不適合應試教育的,每個人擅長的方面都不同。人的智力是多元、多方面的,學業考試就像非要讓老虎和鯨魚在陸地上比誰跑得快,這太難了。比方說,我身邊有的人對聲音模仿能力極強,學習外語非常快,而對空間想象方面比較弱,而家長和老師給她選了理科;有些人適合推導邏輯思維,而對於文字背誦和表達很乏力,父母非給他報考了語言類學校;有些人有極強的視覺觀察力,一切事物都能被他活靈活現地畫出來,但是他並不擅長考試,父母卻死活不讓上藝術類院校,最後孩子讀了個貿易類專科學校,幾經周折成了漫畫設計師。


如果父母對一個不是很擅長考試的孩子做過多苛刻的暗示,很容易造成孩子自我懷疑、出現心理問題:“我為什麼這麼笨,我為什麼努力了還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請家長們別總以為自己孩子是個全能的神級考試王,卻忽視孩子真正的特長。


怎麼樣的父母才是合格的呢?當然是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有規劃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明白和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 孩子擅長什麼,他在哪些方面有天賦?


首先,家長要知道,考試雖然重要,但考試的用途測試的孩子部分的學習天賦的工具,而非萬能的通天塔。考試有時候能幫你測試孩子大概喜歡什麼、擅長哪方面。


比方說,對於語言有天賦的孩子,他會在英語和語文上有所天賦,那麼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討論,是否對外語、中文有關的專業(翻譯、文學等)有興趣?是希望出國還是希望在國內讀?如果想出國,可以瞭解一下國內的中外合作大學,也可以有目標性地選擇適合的國外大學,並持續關注它們。如果孩子在數學方面有興趣,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下和數學有關的專業(計算機、建築、人工智能等等),看看周圍的人在這個行業的情況,觀察孩子是否喜歡。


現在高考剛結束,我覺得最可悲的事情是:孩子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讀書,直到高考最後一刻父母才會和孩子考慮讀什麼類型的學校。若是沒選好,父母還會說反正是你自己的選擇。但是,連社會都沒接觸過的埋頭苦讀的少男少女,怎麼可能知道這個專業是否適合自己?


所以,家長要在更早的時候抓住孩子的喜好,這非常重要。同樣,父母也不能在高考結束後鬆懈,要時不時瞭解孩子是否適合這個專業這個學校,若是不適合,也要多瞭解一下是否能轉專業換學校,一個合適的專業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事半功倍的。


2. 家庭是否能對孩子未來起到幫助?


在考慮完第一個問題之後,也要考慮自己家庭的目前生活是否與孩子的未來有契合度 —— 一種職業契合度。自己瞭解的職業是最容易給孩子推銷的,而給孩子講自己不瞭解的職業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我更傾向於讓孩子多瞭解父母接觸過或正在做的職業,而對於沒有接觸過的職業少下結論,這些職業要讓孩子自己去接觸瞭解。


在經濟方面也要對於孩子未來做個長遠的規劃,算一算孩子未來成長需要多少錢,家庭收入是否能保證孩子的成長花銷(比如小孩讀大學的開銷、在國內讀研究生或博士的開銷、出國讀書深造的開銷),每年應該拿出多少錢來投入穩定的基金中,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未來就業和闖蕩的啟動資金。這些都是父母應該考慮的長遠性的問題。


總之,對於子女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父母的每一個言行,無論積極還是消極,都能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影響。而對於父母而言,要深刻地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長與喜好,給孩子長期的規劃,這比短暫的考試勝利的爽快更加重要。而很多父母只知道沉浸在短暫的爽快中,卻讓孩子負重奔跑,事“倍”功“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