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住過北京傳統四合院的人,大概不會忘記在紙窗下聽簌簌的落葉聲,呼呼的風聲,嘩嘩的雨聲。如果是冬日南窗,室內爐火,窗外陽光,明快的窗紙上,可能會有一二隻蒼蠅,撞在窗紙上叮噹作響。

冬日黃昏,一邊烤著煤球火,一邊望著朦朧的紙窗,看著那暝色漸漸地暗下來,爐火反把紙窗映紅。雨後的早晨,倚枕望著那閃著寒氣的紙窗,越來越亮,最後發出耀眼的白光。像這樣的聲色之感,在掛著窗簾的玻璃窗下,是完全領略不到的。

在玻璃普及後,往昔北京四合院房屋的窗臺,一般都是“上紙下玻璃”,即上邊為木格紙窗,下邊是大塊玻璃,周邊仍保持木楞格。這種窗既有玻璃窗的爽朗明快,又有紙窗的幽雅朦朧。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記得兒時夏天下大雨的時候,和表妹兩人站在窗前望著積滿雨水不斷冒著水泡的地面,拍著手唱著:“下雨嘍,冒泡了,王八戴上草帽嘍——” 現在想起,覺得住在水泥森林裡的孩子,沒有了這份童趣。

昔日北京臘月兒歌唱道:“二十三,糖瓜兒 粘;二十四,掃房日。”臘月裡準備年事,掃房糊窗戶是其中一件。趁著掃房,把一冬天煙熏火燎的舊窗紙全部扯光,把木欞上的舊紙、糨糊跡用刮刀刮乾淨,用小掃帚把窗欞上的積土掃乾淨。預先打好摻著明礬的糨糊,用刷子刷在窗欞上,重新糊上潔白的高麗紙,連窗框上所有露木頭的地方,全部用紙裱糊過。這樣,原來的 昏暗老屋,馬上便像雪洞一樣,煥然一新了。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北京冬日天寒,風沙大,俗語說得好:“針鼻大的眼兒,椽頭大的風”,所以特別講究糊窗戶。正如柴桑《燕京雜記》 中寫的:“燕地風沙,無微不入,人家窗牖,多糊紙以障之。冬日又防寒氣內侵,或易以高麗紙。至夏日,又於窗紙有一二,裱以疏布,便其餘暑納涼也。布外仍系以紙,有風沙則舒之,無則卷之。”

北京入夏以後天漸悶熱,這時人們撕去窗紙,糊上卷窗,晝卷夜垂, 以調氣溫,頗為方便。

糊卷窗時,先在木窗上裝好冷布,再糊上卷窗,即窗紙在上頭糊死,下頭糊在一根剝光的高粱稈上,四角釘小釘,用線繩繃緊,既可捲起,又可放下。卷窗離地較高,卷時用長約一米多的木棍,上嵌齒狀用長方木,以手上下推動,非常便捷。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江寧夏蔚如先生,號嘯廠,別署枝巢子,久客京華。寫有一首專 詠卷窗的詞《月華清》:

“魚網量箋,苔紋選紙,疏欞可可裁剪。碧葦橫粘,旋把紅絨暗綰。任幾重花影移來,渾留住鴨爐香篆。向晚透絲絲涼意,綠槐風軟。更隔 珠簾短短,恰攔住飛蠅,誤他歸燕。夏日炎炎,遮住斜陽一半。放黃昏白玉錢穿,障清晝軟紅塵遠。舒捲算寒溫,參透隨人宛轉。”

卷窗,這一極為普通的細微物事,一經詞人生花妙筆,便如此風雅。



關於老北京的窗戶,您又有哪些回憶?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有興趣的也可以在後臺留言“老故事

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 end ·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原題《“上紙下玻璃”——紙窗趣談》,作者任文燕。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一首衚衕謠,從老北京的彰義門說起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彰義門 往裡看:南北線閣多大院,報國寺裡看墨寶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彰義門 往裡看:爛縵胡同多會館 繩匠比丞相的輩分高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彰義門 往裡看:菜市口 騾馬市 湖廣會館把戲聽

“上紙下玻璃”說說老北京四合院裡的窗戶

彰義門 往裡看:珠市口 南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