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等收入群體情況報告:收入分配改革期待“橄欖型”結構

中等收入群體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也是釋放消費紅利的主力軍。我省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有多大,全社會收入結構是怎樣的,如何多渠道拓展居民增收空間?近日,安徽省發改委經濟研究院測算摸底了我省中等收入群體的總體規模和發展情況,撰寫《中等收入群體的情況報告》,以期推動我省中等收入群體擴容提標,加快釋放內需潛力。

中等收入群體增長迅速 收入結構呈底部較大“金字塔”型

“中等收入群體是指一定時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穩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對平均水平的居民群體。 ”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樊明懷介紹,世界銀行將中等收入標準定為成年人每天收入10-100美元,按美元與人民幣1:7匯率計算,為年收入2.5-25萬元人民幣。按此標準估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大致佔30%-40%。國家統計局則將中等收入標準設定為三口之家年收入10-50萬元人民幣,並測算得出2017年全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超過4億人。

樊明懷錶示,我省中等收入群體近年來不斷壯大,但總體規模依然偏小。按照國家統計局標準測算,全省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由2015年的1090萬增加到2018年的1681萬,佔全省人口的比重由17.7%提高到26.6%,但是仍低於全國7.6個百分點。全省居民收入結構總體呈底部較大的“金字塔”型,其中農村以及部分大容量就業行業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偏少。

“十三五”以來,我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6%和9.2%。 “儘管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較快,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差距短期內難以改變。 ”數據顯示,2019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6元,僅為城鎮居民的41.1%,相當於中等收入下限的46.2%。根據測算,2018年我省僅有約200萬農村人口屬於中等收入群體,佔中等收入群體的12%左右,相對農村人口占全部人口44.2%的比重較為失衡。

報告顯示,壟斷性行業、知識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以及信息服務等新興行業收入水平較高,是中等收入群體的主要就業領域,但這些行業吸納就業總體有限。對就業貢獻較大的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紡織服裝等行業平均工資則處於末位水平。

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努力形成“橄欖型”收入結構

中等收入群體一般具有穩定收入和較高消費傾向,是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 2018年,我省城鎮中等收入群體以占城鎮42.4%的人口貢獻了58.8%的消費。隨著收入的增加,高檔耐用品擁有量顯著提高。 2018年高收入戶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中高檔樂器、健身器材數量分別達到48.98輛、16.09臺和12.29套,分別是低收入戶的2.6倍、8.5倍和5.3倍。

同時,中等收入群體更新消費需求更高,2018年中高收入戶每百戶家庭購買電冰箱7.56臺、洗衣機6.8臺、彩電5.9臺,所購數量均為各分組中最多。

“發達經濟體發展規律顯示,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達到60%,才能形成較為合理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我省距離這一比重差距仍然較大。 ”報告執筆人之一竇瑾表示,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範圍向下兼容是大趨勢。我省應以“提低”、“穩中”為方向,推動中等收入群體擴容提標,健全長效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釋放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價值,促進創新人才、要素充分流動,拓展居民增收空間和增收途徑,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努力形成“橄欖型”收入結構。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提高接近中等收入門檻的潛在人群收入水平,如城鎮農民工和個體小微創業人員。 ”竇瑾說,農民工是未來中等收入群體增加的主要來源。截至2019年末,我省農民工外出務工月均收入5230.8元,基本超過了中等收入群體門檻。但是本地農民工收入仍然偏低,這部分群體達1000萬人,佔全省就業人員的1/4左右。 “未來我省要加強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民工就業前培訓和在崗培訓,提高就業適應能力,全面掃除農民工在省內城市落戶的隱性門檻,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

同時,激活個體小微創業人員增收動能。截至2018年末,我省個體經營戶達379萬戶,平均不到6戶人家中即有一戶個體經營,此外還有大量靈活就業人員。這部分群體構成了城鎮就業的“蓄水池”,也是中等收入群體的“後備隊”。對個體小微創業人員要實施“零門檻准入”、“信用紅牌”、“輕微免罰”,優化社保服務、商業保險等多層次勞動保障,通過放水養魚,助力更多小微創業者增收致富。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並重 建立居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報告指出,從長遠來說,要以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並重,建立居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落實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製度。 ”竇瑾表示,要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推廣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或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在規範公務員津貼補貼基礎上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重點向基層一線人員和業績突出人員傾斜。

加快提高農民收入的步伐。報告指出,要加快落實農民土地財產權。以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推動城鄉土地同權化,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收益分配製度,探索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長期租賃住房、工業化廠房,使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盤活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資源。儘快明確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市場主體地位,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健全社會保險的動態調整制度,引導參保人員通過多繳長繳等方式提高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將自由職業者等納入住房公積金繳存範圍,允許異地接續存繳、異地提取使用貸款,擴大住房公積金投資領域,投資收益直接計入個人繳存賬戶。適時提高失地農民補償標準,開發公益性崗位,健全收入來源渠道。

記者 馮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