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古人的智慧,变成简单易懂,学以致用的知识

这本,《资治通鉴》解读,将古人的智慧,变成简单易懂,学以致用的知识。

其实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所以我们只要肯学习,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规避大部分的错误,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 从古至今,识人辨人就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术,到如今的识人术,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认清他人的渴望。

古人想要通过识人,来分辨谁是忠臣良将,谁是圣者贤君,而发展至如今,我们则想通过识人辨人,来分辨什么人值得交,什么人不值得为之付出。并由此来让我们的生活或工作,能够顺畅无阻,自己活得更加舒心。

但其实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或许看透他人看上去简单一些,然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正确的评价他人?

我们先来思考三个问题:

1.看一个人的第一步是什么?

2.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3.如何看在君子中,哪些人更值得交往?

将古人的智慧,变成简单易懂,学以致用的知识

1:我们看一个人的第一步是看什么?

从东周开始,王室日渐衰弱,但该有的颜面还有,虽然各个诸侯国已经不服管教,互相吞并,但还未曾出现过直逼天子做决定的事情。

直到公元前40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一段历史由此拉开帷幕。

最初的晋国,原本是有范式、中行氏、智式、韩、魏、赵六家,但韩魏赵将其余三家击败吞并,随后在进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随着时间推移,三人也不再满足于现在的地位,终于强行向天子请封,让自己也成为了一国之君。

礼乐由此开始正式崩坏,政体制度,君臣名分都已经不再重要,混乱之战的源头,就是始于此。

事实上,制度的崩坏并不能归罪于韩,魏,赵三家,主要的原因还在周天子自己身上。因为对于各个诸侯国来说,韩魏赵虽然势力强大,但如果未经周天子的允许,擅自自立为国君,那就是逆臣,会受到其他诸侯名正言顺的讨伐。

但周天子却因为害怕,同意了三家的请求。

那么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周天子自己先坏了制度,才导致后来一切的混乱以及诸侯国之战。

而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虽然没有了君臣之分,但制度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存在。

所以看一个人的第一步,是看这个人是不是懂得遵守规则,那些不将制度放在眼里的人,没有自己的底线,处事也没有原则, 处于各种自私的目的,破坏了维护和平的制度,则会将身边的所有人,都带入一场无疾而终的混乱。

将古人的智慧,变成简单易懂,学以致用的知识

2:我们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小人还是君子?

智宣子的大儿子智伯凭借过人的才华和能力,继承了智宣子智氏家族领主的位置,在继位后,宴请了韩康子和魏桓子。

然而在宴会期间,智伯却不断地戏弄韩家领主韩康子,甚至当面侮辱韩家的总管段规。

虽然韩康子表面上没有翻脸,但是这梁子已经结下了。

智伯觉得自己才能过人,国家又强大,又得寸进尺地去跟韩康子要地,韩康子原本不愿意再受辱咽下这口气,却被段规拦住了。

段规告诉韩康子,智伯这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如果我们假装害怕给他了,他一定会觉得所有人都害怕,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跟其他人要地,那么就会引起诸家大夫不满,肯定会有人拒绝他,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合力对付他了。

韩康子一听有道理,就将一万户人家的城池给智伯了。

后来果然不出段规所料,智伯如法炮制,无缘无故就跟其他人索要城池,直到赵襄子拒绝了他,他就怒火中烧,要强行抢地。

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还去联合之前索要城池的韩家和魏家,去讨伐赵襄子。

正如德国谚语所说:“上帝让一个人灭亡前,必然先让其膨胀。”

果不其然,在讨伐途中,韩家和魏家背叛了智伯,和赵襄子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将智伯围困在中间,最后杀死了智伯还平分了他的土地。

多行不义必自毙,就算有超人的才能,也逃脱不了天道好轮回,而当一个人不仁不义时,所谓的才能不过是加速灭亡的催化剂。

才德兼备的是圣人,才德皆无的是庸人,而有才无德的是小人,德胜于才的是君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宁愿去结交平庸的人,也不能结交小人。小人只会不断地消耗我们,甚至在为了利益在背后捅刀子。

即使我们不曾参与他的计划,或者小心防范他的行为,也难保雷劈到他的时候,不会伤及无辜。

将古人的智慧,变成简单易懂,学以致用的知识

3:我们如何分辨,在君子中,哪些人更值得交往?

魏文侯选宰相的时候,问李克,魏成翟璜二人,自己该选谁。

李克只对魏文侯说:“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谁, 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牟之利。”

其实这五条,就是我们平日里去审视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的方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直是由古至今判断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因为更优秀的人,身边也会聚集同样优秀的人。

但在分辨他人前,最重要的是要对照检查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就无法分辨别人。

就像当初智宣子传位给智伯一样,当初有人向智宣子进言,说智伯虽然才智过人,但为人没有仁德,最后一定会导致灭亡的。

然而智宣子还是在临终前选择智伯为自己的继承人,最后导致了智氏被灭,这是因为智宣子本身就有问题,才会看人不准。

当一个人心如明镜,自然就可以照出别人的样子,也就不需要如何费力去分辨他人是怎样的了。

通过共读,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不能结交不遵守规则的人,明白了君子与小人之间最基本的区别,也知道了,分辨一个人的五个原则——看他平时亲近的人、富贵时资助的人,显达时推举的人,遇困时有所不为的事和贫穷时不牟取的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