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後》:與其急功近利地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零零後》:與其急功近利地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零零後

00後究竟是怎樣的一類人?面對00後,我們到底該怎麼做父母?

這是很多00後爸媽的困惑,也是導演張同道的困惑,抱著這樣的疑問,他拍攝了中國一部00後紀錄片,跟蹤拍攝18個孩子,從幼兒園到他們成年,一拍就是12年。

影片中著重記錄了兩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一個是池亦洋,另一個是柔柔,這兩個孩子各具特色:

池亦洋在幼兒園是天生的領袖,天天帶著其他孩子瘋玩;柔柔呢,則極具個性,不喜歡和其他女生一起玩,喜歡自己玩自己的。

兩個在幼兒園極具個性和魅力的孩子,到了小學,卻遇到了很多坎坷和困難:

池亦洋學習成績不好,天天因為偷懶、遲到、不守紀律被老師各種說教;柔柔呢,數學不好,沒有進傳統的學校學習,而是選擇了私塾,可她似乎對數學不怎麼感冒,很簡單的數學題都算不出......

兩個孩子似乎一下失去了活力,池亦洋甚至對學校開始厭倦,產生了厭學情緒,而柔柔呢,則因數學學不好頭疼不已。

孩子幼兒園表現不錯,可到了小學,卻一下子落後了,學習跟不上,天天挨批,整個人也失去了活力,作為父母的你,該怎麼辦?

《零零後》:與其急功近利地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池亦洋

一、池亦洋:既然是領袖,就讓他回到可以發揮他才能的地方!

影片一開始,就是芭學園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場景,其中有一個身體健壯的男孩特別惹眼:他每次都會像個領袖一樣,帶著其他男孩在沙堆裡挖坑、帶著大家唱國歌,甚至還帶著大家一起列隊、遊戲。

沒錯,他就是我們影片的其中一位主角:池亦洋。大李老師說,他是芭學園裡極具男性特質的孩子,自從池亦洋來了以後,男孩子變得越來越大膽、活動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

《零零後》:與其急功近利地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幼兒園的池亦洋

男孩子中間,莫名產生了一個領袖:池亦洋,他也一直把自己當作是團隊的領頭:帶著大家一起玩沙、跳坑、做碉堡,遇到其他人發生爭執,他甚至還會從中調節,儼然一個小領袖。

可是領袖也有領袖的苦惱,在老師眼中極具男性特質的池亦洋,卻遭到了其他家長的質疑:“他太活潑了;他總是不遵守紀律;他總是不參加晨圈活動;他總是不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很多家長向大李老師反映幼兒園的池亦洋太活潑,不夠中規中矩,甚至有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帶壞,向大李老師要求將池亦洋調離幼兒園......

幼兒園的池亦洋雖然也是個讓人頭疼的孩子,但大李老師說,他是男性的榜樣,極具男性特質。為了幫助池亦洋適應,大李老師還特意召集家長開會討論池亦洋的問題。

在大李老師的堅持下,其他家長同意讓池亦洋留在芭學園,與其同時,大李老師開始對池亦洋的不良習慣進行干預、調節。

印象深刻的是,大李老師處理池亦洋不遵守幼兒園規定的做法:

池亦洋不願意參與晨圈活動,大李老師就耐心跟他溝通,告訴他,晨圈活動是慣例,如果不參與也不能搗亂,否則,需要自己去反思角反思。

期間,池亦洋也有一兩次違反約定,被大李老師關在反思角反思,並告訴他,自己想清楚,到底錯在哪了......

池亦洋的態度是好轉了,但我們的領袖不會如此容易妥協,有一次,池亦洋耍脾氣,死活不願意去面壁,大李老師溫柔而堅定的抱住他,將他安置在反思角的椅子上。

大李老師先讓他自己冷靜一會,想清楚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下次該如何做,全程大李老師極有耐心,沒有恐嚇、沒有威脅,也沒有責罵。

後來,池亦洋意識到自己錯了,態度明顯好轉,也開始慢慢樹立自己的行為習慣。就這樣,大李老師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與池亦洋溝通,一次次告訴他幼兒園的規矩是什麼,自己該做什麼?

在大李老師的耐心教導下,池亦洋慢慢樹立了自己在幼兒園充當領袖的權威,他會帶著男孩子一起調皮,會帶著大家唱《義勇軍進行曲》......

可是,進入小學之後,“領袖”池亦洋漸漸失去活力,每天要面對各種作業,各種考試,還有學校老師的各種訓斥。

他遲到、忘掉東西、上課回答不上問題,都會被老師一頓臭罵,各種壓力撲面而來,他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慢慢地,整個人開始厭學,甚至完全失去活力。

父母看到孩子漸漸失去活力也急在心裡,然後為了幫助池亦洋找回自信,池亦洋的爸爸開始帶著他接觸球類運動。

“第一次接觸橄欖球就有被震撼的感覺......”池亦洋在電影裡描述他對橄欖球的感覺,是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所愛。

就這樣,池亦洋從高中開始了自己的橄欖球生涯,先是參加學校的訓練,然後入選國家隊,和美國職業橄欖球隊較量。

慢慢地,他的自信又回來了,他從橄欖球中找回了迷失的自己,並把它作為以後自己奮鬥的方向,並決定為之努力。

期間,也會遭遇挫折,比如申請外國學校的時候,面試遇到挫折,所申請的學校認為他的學科成績太低,他也曾彷徨過,但最後,他決定勇敢面對......

池亦洋給我們的啟發是:孩子失去活力一定有他的理由,不要著急去否定他,想辦法將他引導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上,孩子會重新煥發活力的。

在《零零後》後來的觀影交流中,有觀眾問池亦洋的媽媽:池亦洋那麼叛逆,你們是如何處理的?

池亦洋媽媽:他知道我們愛他,我們也經常地表達愛他,所以他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很叛逆,真的!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你要適當地給他寬容的一個環境並且要尊重他,這就是能夠很好地度過叛逆期!


《零零後》:與其急功近利地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柔柔

二、柔柔:允許孩子數學不好,孩子取長補短,同樣可以大放異彩!

影片中,我對柔柔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開場:幼兒園有一個小女孩,張開翅膀,站在風中,高興地吟唱起來,吟唱的內容很簡單,無非是,今天天氣真好,我要好好呼吸新鮮空氣之類的。

你會覺得這個小女孩真特別,事實上,柔柔的確是芭學園裡又一個有特色的孩子:她不喜歡跟別的女孩一起玩,她喜歡自己玩自己的。

因為有自己的想法,她經常被排斥,其他小女孩都開心地一起玩遊戲,她卻不想參與,大概是因為太有個性,其他小女孩慢慢開始排斥她。

大李老師發現其他孩子開始排斥柔柔之後,對此進行了有效的干預,大李老師把其他小朋友叫過來,很嚴肅地跟他們說:

既然大家不喜歡跟柔柔玩,以後柔柔就是我的助理了,我要帶她去那屋玩好玩的遊戲,直到你們願意接納她,我才會帶她回來......

經過幾次干預之後,大家開始慢慢接納她,柔柔也開始慢慢融入集體。從幼兒園畢業之後,她沒有去傳統的學校,而是選擇了私塾。

《零零後》:與其急功近利地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柔柔為數學苦惱

可是,讓柔柔頭疼的是,數學,她總也學不會,特別簡單的算數,別人都能算對,她算不出。不管老師怎麼教,柔柔似乎就是對數學不太感冒

柔柔的父母也面臨選擇,孩子學科成績不好,到底該怎麼辦?是繼續走傳統的升學道路,還是另闢蹊徑,選擇出國留學?

最後,柔柔的父母達成一致意見:先堅持上完小學,既然國內不適合孩子,那就想辦法多培養孩子,到時候出國。

既然學科不行,那就試試其他方面吧,柔柔的媽媽帶著柔柔去見形體老師,想讓老師教柔柔學跳舞,可是第一次接觸舞蹈的柔柔似乎有點措手不及。

她被老師坐在身上下腰,老師叮囑她一定要堅持住,還沒到次數,可柔柔已經疼的眼淚打轉,淚水直流,多次央求老師,可以了,可以了......

柔柔的爸爸看女兒學舞蹈如此辛苦,一度想要放棄,甚至跟柔柔的媽媽說:太苦了,要不,算了吧!可柔柔的媽媽表明自己的態度:都是這麼過來的,堅持下去就好了......

後來,柔柔成功申請出國留學,以前讓她頭疼的數學成了她的優勢,除此之外,她畫畫的天賦逐漸顯露,多次獲得老師和學生認可。

可我們的小公主柔柔也遇到了難題,大概是生活習慣、溝通方面出了問題,柔柔三次被住家主人趕出家門,因為這些,以前的朋友甚至開始刻意疏遠她。

柔柔也曾想過放棄:要不,不念了,回國吧。媽媽看出她的心思,耐心勸導說:你可要想好哦,當初選擇出國也是你自己的決定......當然,如果你想回來,我們也支持。

後來,柔柔選擇勇敢面對,通過不懈努力,她又找到了第四個住家主人,是一個學校的副校長,待她很好,慢慢地,她的生活走上正軌......

柔柔給我們的啟發是:在規劃孩子的未來路線的時候,要以終為始,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孩子以後走什麼樣的路?這樣去思考的時候,很多問題就會變得比較簡單。

《零零後》:與其急功近利地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三、父母:與其逼孩子成長,不如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

做家長的都有一個感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那麼小,他懂什麼,只要聽我的就好了,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又會發現,孩子不僅不聽話了,身上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事實上,這是大多數父母都會有的錯誤認知,《兒童溝通心理學》裡解釋說,“行為是木,心理是林,溝通是森。”

其實,並不是孩子越長大問題越多,而是父母越來越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想法。


所以,面對問題孩子,作父母的該怎麼辦?答案是,家長不要替孩子設立目標,而是讓孩子形成自成目標,自我努力。

這個觀點是米哈里提出的,米哈里認為,什麼是好的家庭環境?好的家庭環境就是不替孩子設立目標;

1、自成目標不是家長什麼都不管

很多家長會有一個誤解,認為所謂的不給孩子設定目標指的是做家長的什麼都不管,但米哈里告訴我們,有界限、有邊界的什麼都不管和完全什麼都不管是兩個概念。

家長不給孩子設定目標指的是,孩子明確知道自己什麼事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在可以做的界限內,充分給孩子空間,並對孩子的當下留心和重視。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時,他自己就不會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對控制權無謂的爭執上,當孩子能夠不受家庭秩序影響的時候,便可以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而在秩序不佳的家庭裡,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會被耗在談判和爭執上,光是自我保護就讓他們精疲力盡(不讓自我被目標吞噬),更別談什麼自我發展。

2、教育孩子沒有捷徑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家長都想走捷徑,總以為,一定有什麼秘訣,只要背下來重複使用,所有問題就解決了,但大李老師在觀影交流分享的時候說:

我們竟然受不了,一個人是孩子,可每個人都必須從孩子長大,所以就需要在實驗錯誤中,從各種各樣的需要我們幫助的問題中成長起來,我們必須允許人類出現人類自然的錯誤、和自然的問題。

所以,要記住,教育孩子,不能濃縮成一個秘訣,孩子必須自行從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中學習。

3、孩子要學會自得其所

很多家長比較關心的是,如何讓孩子自得其所?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擁有自足目標,充分形成自我。

想想看,當孩子的目標來自外界的時候,他必須依靠獎勵才會行動,獎勵存在,孩子追隨,獎勵不存在,孩子徘徊甚至原地踏步。

那麼,如何做到自得其所呢?其實就是拒絕外獎,建立內獎。

具體來說,你要想不被外界的目標或獎勵或控制,那你就要拒絕外部的獎勵,然後建立屬於自己的內部獎勵。

影片中的兩位主人公其實就是自得其所的典範,他們沒有被傳統的學業所束縛,而是找到自己的目標,綻放自己人生的精彩。

影片中的柔柔是一個比較自我的女孩,她有自己的想法,剛開始出國留學的時候,她會很在意別人對她的評價,住家主人說她自私,說她異想天開,她會哭,會流淚。

當她慢慢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內在,她不再在意別人的誤解或者是歧視,她只是做自己,她彈吉他、唱歌、畫畫,做自己喜歡的事,她自得其樂。

所以,所謂的內獎其實就是,選定自己的目標,然後在追隨目標的努力中,獲得內心的秩序和成長的樂趣,就是自我獎勵。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非做這件事的報酬,讓孩子喜歡自己選擇的目標,而非這個目標帶來的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