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明今,勿忘初心

斷斷續續近一年的時間,跟著孩子一起把明朝的歷史讀和聽了幾遍。

人常說 ,讀史可以明今。

每一次閱讀就如穿越一樣,思維略過了時間和空間,鑽進了那個近三百年的朝代,看大戲,觀興衰,品人生……

建文帝時期的方孝孺因知遇之恩忠於建文帝,不願為永樂帝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朱棣將其處以“滅十族”之罪,慘絕人寰,創造了滅族之最。

景泰年間的于謙(於少保)在“北京保衛戰”中憑藉自身的膽識、智慧和愛國的忠誠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明朝,卻被陷害而死,死後又遭滿門抄斬。

偉大的改革家張居正,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成績赫赫,死後被褫奪封號,被抄家,長子自殺,次子充軍。

歷經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三朝不倒的著名政治家楊廷和,最後也在明世宗朝代被定“議禮諸臣之罪”貶官為民,被流放,晚年悽慘,卒於四川新都縣……

穿過歷史的長河,感受到人生的渺小,每個人看自己總覺得經歷了很多,但是看歷史,才發現有很多相似的規律。你的人生或許只是在重複別人的軌跡。

就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自然規律,于謙、方孝孺、張居正甚或三朝不倒的楊廷和最終也都倒在朝代的更替上。

歷史是人的歷史,因此朝代的更替,本質上亦是人的更替。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逐利的,歷史不過是人性的載體,一遍一遍的將人性的本質重複播演。

常言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即使無過,欲加之罪又何患無辭?遠有岳飛的“莫須有”,近有于謙的“意欲”,如出一轍!

在自私的人性面前,一切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因為權利、金錢和地位的誘惑足以讓人喪失一切理智和底線。人性的自私與貪慾,如黑暗之手,在滾滾的歷史長河裡,一次次推出人性之惡。

浩瀚蒼穹,芸芸縱生,我們的一生放在歷史的長河裡,也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我們窮其一生所要做的事情卻是“戰勝人性的自私與貪慾,勿忘善良的初心”。

因為善良是信任的基石,是使整個社會變得美好、真誠、溫暖與和諧的基本條件。

做人之初,我們想到的是與人為善,相信他人的善意,也向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善意,享受“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美好”。

工作之初,我們想到的是努力踏實的工作,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公司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生活之初,我們打算好好的經營自己的生活與家庭,關愛自己,珍愛家人,做一個幸福的人,自帶發光體,傳遞正能量。

而事實上,無論你我,走過而立之年,走近不惑之年,再回頭看,我們的初心還有多少?

路上摔倒的老人,大家都在圍觀,你敢扶起來嗎?

公司發展遇到困難,需要你付出更多,幫助公司渡過難關,你會和公司一起扛嗎?

你的孩子叛逆不聽話、學習也不好,但是健健康康的,你能欣然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拿他(她)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嗎?

也許,走著,走著,我們就把初心走丟了……

這個社會每天都在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善良儼然已經成了一種奢飾品。

十七歲的少年,因與父母的爭執跳江自殺。在抖音上卻換來10000+條的留言都是對少年的責罵。且不說,孩子和父母孰對孰錯,但還請那些責罵的網友,用你們的善良保留對死者最起碼的尊重。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應該承認人性本質的自私和貪慾。我們會動善惡之心,但是要分的清善惡,而後向善除惡,若能如此,便算是留住了我們的初心。

正如明朝第一聖人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所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故,請勿忘初心,請務必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