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年中國簡史》:大咖雲集,披著八卦外衣,“不正經”歷史書

這些年,有無數本“簡史”“漫畫史”“圖說經典”被出版。但是這些書的品質良莠不齊,甚至與其名氣不太相稱。戲說與簡化,似乎更容易被市場接受。而對於經典的誤讀與曲解,不僅不太容易被察覺,甚至還會被追捧。

我們需要這樣的“簡史”,因為中國的史書汗牛充棟,讀也讀不完;但我們更需要真正嚴肅的歷史讀物。

好在受益於這種出版的流行趨勢,就連原本過於嚴肅,拒外行於千里之外的大部頭學術著作,也變得對普羅大眾十分友好了,比如這本《五萬年中國簡史》。

《五萬年中國簡史》:大咖雲集,披著八卦外衣,“不正經”歷史書

(順便插一句,讀客出版的書,似乎很多都是兼容知識和趣味性的。)

《五萬年中國簡史》:大咖雲集,披著八卦外衣,“不正經”歷史書


表現方式:純文字

難能可貴的是,《五萬年中國簡史》是本純粹靠文字和內容本身取勝的書籍。

在這個音視頻嚴重擠壓文字生存空間的泛娛樂化時代,它竟然膽敢連一幅插圖都沒有。

唯一能勉強稱作“圖”的部分,除了封面封底,就只剩扉頁裡11位重量級人物各自的小幅職業照了。

本書豪華作者陣容由9個人組成:蒙元史專家姚大力、先秦文化史專家李山、秦漢史專家武黎嵩、魏晉文化史專家錢文忠、魏晉史專家仇鹿鳴、隋唐史專家於賡哲、宋史專家吳鉤、明史專家方誌遠、近代史專家馬勇。另有兩位編委,也是來自復旦大學的學者。

這些赫赫聲名,已經足夠作為選它來讀的理由。並且這卻並不表示,它只具權威性而無親切感。

“一個好的歷史學家要能兼具說故事的人與科學家的能力。他必須像某些目擊者或作家說一些事情確實發生過一樣,知道一些事情就是可能發生過。”(《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些大學者和專家個個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寫作時舉重若輕,把厚重的歷史解說得妙趣橫生,令人讀得欲罷不能。

不過,無論整本書可讀性多麼強,其內核還是很嚴肅的,頂多算是行文活潑的歷史科普文。這一點也是由這些重量級作者的身份背景所決定的。而且它的內容非常有層次感,信息量巨大,所以仍然有必要花時間認真研讀。

《五萬年中國簡史》:大咖雲集,披著八卦外衣,“不正經”歷史書


內容特點:新奇有趣

《五萬年中國簡史》在一開頭就刷新了我以往的認知,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姚大力結合分子生物學去看人類發展史,闡述漢族人的起源,“中國”和“華夏”概念的形成。後面的學者專家們也總能結合現代的概念,深入淺出地講述厚重的歷史。

不過,看似零碎鬆散,由各種有趣問題組成的本書,仍然能保持一個有機整體。

一方面,書的架構是按照歷史順序來排列的。一位作者專門負責一章,各自對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

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每一章(時代)裡,基本也遵循時間順序解說歷史上的人和事,但在行文風格上又體現了不同的個人特色。

比如有人喜歡在一個篇章的結尾引出下一篇;由一個問題引出另一個問題;有人喜歡在篇章開頭回顧前面已寫的內容;而有的人卻僅僅扣題去寫獨立的篇章。

但不管文風如何差異,幾乎每章都羅列了很多大家想要了解的主題。這點也可以從標題裡看到,如“北京猿人不是我們的祖先”“同姓不婚其實是一種政治策略”“秦朝為什麼在最強大的時候崩潰”“陸上絲綢之路是如何衰落的”“文天祥的寧死不屈,其實與‘民族主義’無關”“甲午之戰,中國憋屈在哪兒”“光緒之死可能與慈禧無關 ”等等。

在我們普通讀者的腦子裡,常常有一些錯誤或老舊的歷史“常識”亟待更新,同時對於很多歷史問題都存疑惑,需要令人信服的解說,所以非常需要這種緊跟時代脈搏,體現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的歷史書籍。


延伸思考:讀史的意義

當歷史不再是需要死記硬背年代事件的考試科目之後,只會有更多的人會喜歡,並願意主動了解。然而我們讀史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有人說,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記憶。“讀史使人明智”,關鍵在於對歷史的總結和理性分析,而絕不是單純的記憶年號及相關歷史事件。

挖掘歷史人物行動的時代背景和內在動機,對於現代社會仍具有很大的意義。正如《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所說:

“可能沒有任何文學作品能像歷史一樣影響人類的行為。諷刺文學及烏托邦主義的哲學對人類的影響不大。”

歷史告訴我們過去的事,引導我們“以史為鑑”,深入思考,從而做出改變未來的事:是重複前人的理論和方法,還是反其道行之,避免重蹈覆轍,或是加以創新?

讀史也不光對政治家有幫助。世界的好壞與我們每一位升斗小民有關。就像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在宏觀還是微觀層面,幾乎對每個國家的經濟,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們都希望世界變得更好,但是停留在精神包括道德層面的文學、哲學,還有關注客觀世界的自然科學,似乎都幫不上什麼立竿見影的忙。這方面唯有歷史最為務實,可以告訴我們更多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派得上用場的東西。


公眾號:qy-talk,關於讀書、寫作、自我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