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將今年世界糧食日全球活動主題確定為“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

“糧食”一詞會讓我們聯想到:吃飯、飢餓、逃荒、要飯、丐幫、揭竿而起、打土豪分田地。當然還有:好收成、方便麵。最不能忘記的是:長出糧食的土地和耕作的農民。

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這些詞,隨便哪一個都是沉甸甸的,而“吃飯”和“土地”無疑是最核心的。

全球人口接近76億,3100萬平方公里的耕地,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相當於每100個人裡面就有9個人吃不飽肚子。

保護耕地是種出足夠糧食的基礎;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可以預防糧食不夠。

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愛惜糧食需要知道糧食的珍貴,不是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或者餓幾天肚子就可以明白糧食的珍貴的。

《觀刈麥》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冬小麥是在秋天播種。天矇矇亮, 父輩們就起床了,臉來不及洗,牙顧不上刷,利索地在肩頭扛著沉甸甸的木犁、佈滿老繭的手牽著老黃牛,跋涉幾里地的溝溝坎坎、坑坑窪窪,來到屬於自己的地裡。一刻不敢耽誤地開始了耕作了,因為種地不能誤了節氣,老黃牛的體力分配也有時間段。中午的時候,天太熱,老黃牛要歇息的。

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在形狀不規則的地裡,來來回回地扶著犁,手拿皮鞭跟在老黃牛的後面走著,一趟下來只能耕20幾公分寬度的地。最費力氣的是穿著千層底或者黃膠鞋的雙腳要在剛耕過的、鬆軟的土壤裡,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遍整塊地。當然,褲腿是挽到膝蓋以上的,秋褲還是要穿的,這樣既保證了幹活時不拖泥帶水,也避免了皮膚不會過多地粘上土。洗涮不難,不易的是要到幾里山路外的井裡挑水。

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天大亮的時候,就已經犁了近兩畝地了。 太陽大約一丈高的時候,開始吃早飯,此刻也是肚子餓得不行了的時候。有時候,筷子忘帶了或者少一根,就從路邊撿兩根小木棍當筷子。

收割冬小麥在夏季,也叫“虎口奪食”,因為夏季的雷陣雨說來就來。頭頂或新或舊的草帽,身著或破或全的短袖衫,把腰彎成九十度,一手抓麥稈、一手揮鐮刀,一直不停地重複這個動作。直到把這塊地的麥子割完或者肚子餓得不行了,或者天黑了,才停下來。大家也是天矇矇亮就下地割麥了。一些劍走偏鋒的收割者甚至會“上夜班”收割,頭戴裝電燈的安全帽辛苦一晚上,白天睡大覺。

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這個時節,城裡人會在辦公室裡吹著空調,喝著冷飲,逛街都會舉著一把遮陽傘,閒暇時也是在游泳池裡度過。

這樣的種,這樣的收,一年又一年。

腰彎得久了,腰會酸。辛苦耕作一年的糧食被雨水毀了,心會酸。

世界糧食日,出身農村的80後對種地、吃飯有一種亦酸亦甜的回憶

看著一粒粒用汗水澆灌出來的糧食,心裡是甜的。看著一粒粒沒有被雷陣雨毀掉的糧食,心裡是甜的。

這種耕作方式已經成為歷史,“糧食來之不易”的印象始終揮之不去。

依然人多地少,依然天災不可避免,珍惜糧食,踐行“光盤”就是防災,就是彌補“人多地少”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