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家風是最大的財產

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了,享年102歲。

《紐約時報》在訃告裡寫道:

“他優雅又堅定的氣質,讓他同時深受開發商、企業和美術館的青睞。

他所有的作品,無論是商業大樓還是美術館,都實現了創新與保守的微妙平衡。”

70多年的建築生涯,貝聿銘用一個又一個歎為觀止的建築作品征服了世界,包括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橫跨四大洲,遍佈十多個國家都留下了貝聿銘的建築傳奇。

貝聿銘:家風是最大的財產


而回首貝聿銘的一生,最為人稱道的除了“世界級建築大師”,還有“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傳承者的身份。

1917年,貝聿銘出生在廣州,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在蘇州有600多年的歷史。

從古到今,貝氏子孫個個是翹楚,一代勝一代。

清朝貝慕庭,是蘇州四富之一;

叔祖貝潤生是顏料大王;

祖父貝理泰,是中國最早的金融家;

父親貝祖詒,是中銀香港分行的聯合創始人;

貝聿銘,則是建築屆“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兒子貝禮中是哈佛高材生,兩人合作設計了洛杉磯比利華山莊辦公大廈,榮獲“洛杉磯美化獎”。

此外,貝氏家族還出過詩人貝青喬,藏書家貝墉,教育家貝季瑤,畫家貝聿昭,科學家貝聿渠,經濟學家貝世鴻…………

古人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但貝氏一族,人才濟濟,綿延不絕,薪火相傳,輝煌至今。

那麼,是什麼讓吳中貝氏可以長盛600年而不衰呢?

有人說,每件事的來歷裡,都藏著它的過去。

而一個家族的輝煌,必然少不了家風的傳承。

貝聿銘:家風是最大的財產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貝氏家族的發家史,離不了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善”。

早年間,貝氏祖先開藥房為生,主營草藥。

相傳在第三代祖先貝和宇當家的時候,某天深夜,店鋪遭強盜搶劫。

當下,貝和宇首先想到的不是保護自家財物,而是把委託商的錢款先轉移出去。

一時間,舍財取義的貝氏名聲大噪,生意就此興隆。

而真正讓貝家走上大家族之路的祖先貝慕庭,也一直是樂善好施之人。

饑荒之年,當其他商家都在哄抬糧價之時,貝慕庭卻是削價1/3售賣。

六十歲大壽的時候,他更是當著貝家後輩的面,燒燬了一個裝滿了欠條的盒子。

裡面的欠款加起來有數萬兩,都是被別人借出去的錢財,貝慕庭一把火免除了壓在很多人身上的鉅額債款。

就是靠著這一“誠”一“善”,名震中華的貝氏家族,薪火相傳,經久不衰。

叔祖父貝潤生總說:“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他將本是貝傢俬產的獅子林捐獻出來,更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莊,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祖父貝理泰也一直對貝聿銘耳提面命,向孫子傳授他的人生經驗: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常言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貝氏一族輝煌至此,答案就藏在這一“誠”一“善”的德行中。

貝聿銘:家風是最大的財產

“知識,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貝聿銘一生,育有三子一女,見過他子女的人曾說:

“在貝氏兄弟身上可以隱約感覺到一種貴族氣質,這不單源於他們顯赫的家族歷史,更重要的是那種骨子裡雷打不動的自信心和絕不卑躬屈膝的處事方式。”

而這種自信,源於深厚的學識。

貝家人始終相信,在所有的財產中,有一點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那就是知識。

貝氏一族歷來就重視教育,無論男孩女孩都要上學。

父親貝祖詒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貝聿銘年少即赴美求學,兒子都畢業於哈佛大學,女兒則是在哥倫比耶大學攻讀法律。

正是因為祖輩對教育的重視,所以“貝家從來沒出過提籠遛鳥的公子哥”,滿門全是英豪。

金融家,建築師,藏書家,教育家,科學家,畫家……

600多年來,吳中貝氏族人在各個行業大放異彩,書寫了一段又一段的傳奇。

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作什麼,賢而多能,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作什麼,愚而不孝,且長其惡。”

錢財、名利,對子女後輩來說,不一定多有裨益,更多時候或許是禍端。

教育、知識,學到了就是一輩子的事,這是任何人都搶奪不了的。

一個重視教育的家族,無論世事變遷,自是巋然不倒。

貝聿銘:家風是最大的財產

不忘本,不忘根,重視家庭

18歲赴美求學,而後幾十年,貝聿銘大多時候都是生活在國外。

但無論何時被問到他來自於哪裡時,他都會驕傲地回答:“我來自中國蘇州。”

“我在中國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因此有種中國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我扔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不忘本,不忘根,重視家庭,這是貝聿銘對兒女們的諄諄教誨。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兩個兒子提到,他們雖然是在西方的環境中長大,但是在家庭中,人際關係還是非常傳統的中國式的。

“我們非常尊重父母和儒家的思想,這都是非常東方的觀念。

我們總是堅持一起聚餐,即使我們都結婚了,我的母親也會在週末將大家召集起來,吃飯或是進行其他活動。

母親去世後,我們依然常與父親聚會。

這種親密感,正是家庭的重要所在。”

即使在國外生活,他們也家庭聚會的時候也經常吃的是中國菜。

樹高萬丈莫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本。

人最大的財富,是固守本心;家最大的光耀,是和睦。

作家馬伯庸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折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

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家風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也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