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魯迅在《再論文人相輕》中曾經說:"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愛憎也愈熱烈。"古往今來,文人一直是人們討論的對象,頗負盛名者甚多,備受爭議的人也不在少數。文人品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功過自有歷史評判。

作為一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文人,于丹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在其他文人眼中,于丹的專業素養平平無奇,甚至枉稱文人。專業書法家曾經評判:于丹的書法有三種陋習:隨意、張揚、不練毛筆字。如此低水平的書法,真的能夠代表中國嗎?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文化聖母的喜與悲

隨著科普類文化節目《百家講壇》的爆紅,于丹開始走進社會大眾的視野。于丹用自己幽默風趣的方式將原本高深莫測的《論語》講解地繪聲繪色,如果文化有生命,于丹就是賦予了文化現代的生命意義的那個人。

在國學傳播的時代,于丹很好地將傳統與現實結合,讓文化與市場結合,她是一代人的國學啟蒙老師,也曾經是人人尊敬的文化聖母。

于丹對於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並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而是多年來積累的過程。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于丹在很小的時候就生活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從小熟讀古詩詞,練習書法,于丹的一生都與中華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儘管名聲在外,但是于丹的書法水平卻一直備受爭議。歷史學家曾經評價說:"于丹的書法太過於隨性張揚,膽子是不小。"一時之間,文化聖母于丹的書法被推向了風口浪尖,隨意、張揚、缺少練習,還好意思談國?而於丹的真實水平究竟如何呢?

隨心所欲與中規中矩

外界評價于丹的書法過於隨意,此乃陋習之一。在大多數文人的眼中,不論是傳統書法還是現代書法都是一件嚴謹而肅穆的事情,因此每個下筆的人都必須十分用心。在從政機會並不多的古代,文章是讀書人的第一塊敲門磚,而書法就是他們的第二塊敲門磚。

為了抓住出人頭地的機會,書法家們必須在下筆之前反覆斟酌,確定要書寫的內容以及位置等,下筆過程中更是不敢有一絲的懈怠,一筆一劃都十分認真。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反觀于丹,她的書法作品似乎有些隨性,沒有固定的風格,沒有固定的形態,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於丹的書法風格多變,但是在嚴謹的書法家眼中,隨意下筆的于丹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于丹的書法作品毫無章法,這也就導致了她書寫水平的忽高忽低。

隨心所欲卻無法保證書寫的質量,這就是于丹書法的陋習。在人們的固有認知中,文人擁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或倔強清高,或狂放不羈,顯然于丹是後者。

傳統的文人書法中規中矩,落筆的人將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傾注於筆端,但是他們會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隱藏在每一個小細節之中,因此傳統文人的書法有著一種中庸之美,寧靜卻充滿著力量。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于丹的書法不僅與中庸毫無關係,甚至還有著顛覆的趨勢。于丹的筆鋒十分犀利,感情外放,頗有草書的意味。在傳統書法家看來,于丹的字體過於誇張,橫豎的長度遠遠超過正常的筆畫,而每一個彎鉤的弧度都過於誇張。

人們從不排斥在書法中宣洩自己的感情,因此有了中國歷史上的狂草的誕生。然而名家的狂草都是水到渠成的作品,沒有矯揉造作,更沒有刻意模仿。

于丹的書法確實張揚,然而這種張揚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張揚,這樣的狂傲讓許多人心生厭惡,沒有了美感和自然流暢,書法又如何稱之為書法?張揚到令人生厭的地步,這也是于丹書法的陋習。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書法家的初心與使命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傳承的過程。當今書法家甚多,他們從中國古代書法中汲取的營養也很多。在傳統書法家看來,文人出身,唯有修煉毛筆字才是屬於文人的價值與內涵。

縱觀于丹的真跡,我們不難發現,她的所有作品都是簽字筆的筆跡,而毛筆書寫的卻是鳳毛麟角。為什麼沒有毛筆字呢?那便是缺乏毛筆字的練習,真跡不敢示人。

書法之所以被稱為書法,是因為其中隱藏著眾多的技巧,然而這種技巧只有通過毛筆才能展示地淋漓盡致,一支普通的簽字筆又如何能夠展示中國傳統書法的精神面貌呢?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這與書法家的文化修養背道而馳。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隨意、張揚、不練習毛筆字,于丹的書法果真如傳言中那般不堪嗎?

首先,書法原本從屬於藝術領域,而藝術領域也是一個追求自我的過程,因而對一個人藝術水平的評價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于丹的書法水平受到其他書法家的質疑,但她也有著眾多的擁護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于丹的書法,自然也有著不同的感受與結論。

其次,文人一直保持著清冷而孤傲的態度,顯然于丹就是文人群體中所謂的異類。她是社會群體的寵兒,是將文化與市場結合的領路人,她有著居高不下的人氣,而這些特殊待遇讓她站在了文人們的對立面。于丹書法水平有待討論,然而她特殊文人的身份我們毋庸置疑。

于丹毛筆書法水平堪憂,卻不修煉自己,真的能夠代表中國?

最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是文人也不例外。作為一名公眾人物,于丹需要起到引導作用,可是她也有自己的藝術追求。所謂的書法陋習對於于丹來說或許是一種束縛,她不喜歡條條框框,於是將自己的書法寫得恣意灑脫。

儘管如此,書法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它的成功需要幾十年的傳承與堅守。中國書法的復興與崛起,每一個書法家都義不容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