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张爱玲、杨绛,别样才情别样人生

#遇见好书#

1921年,林徽因决定回国。因为她受到了徐志摩的热烈追求,而此时的徐志摩,尚为人夫——他还没有和张幼仪解除婚姻。

林徽因、张爱玲、杨绛,别样才情别样人生


少女林徽因面对青年才俊徐志摩,说不心动是假的,但她出于内心良知,不愿意伤害张幼仪。她在信中对徐志摩说:

请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林徽因劝徐志摩: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的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但我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住下去。

读完这几节,一个明事理的少女跃然纸上。但在其他文字里,仍然透露出了一个少女的真情。她形容自己:

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徽因的回国,确实是一种逃避。从她日后嫁与梁思成的举止来看。林徽因确乎是一个理智大于情感的女性。她对徐志摩有情,但没有选择飞蛾扑火。


有分析认为,林徽因不像一般少女那样轻易沉入爱河,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里的影响,不单指其父对她的开明教育,更多的,是因为她的生母,一个不被丈夫热爱,成日里将哀怨倾泻在女儿身上的女子的命运,深深地影响了她。

也许在小小的林徽因心中,早已种下“热烈的感情只是一时的,最终家庭生活,拼的还是人品”这样的观念——谁能说林父林母在最初,就没有过热恋呢?但最终,林父还是会移情她人,晾着林母房中生怨?

事实也证明,徐志摩的热情是真的热情,而这情,也未免泛滥不稳定。

所以,林徽因得以岁月静好,有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轻喃。

林徽因、张爱玲、杨绛,别样才情别样人生


而张爱玲,本也见过太多大家庭的无情冷酷,为贪恋那一点温暖,飞蛾扑火,低到了尘埃里。却最终遍体鳞伤。

她太过性情,以致于不能独善于红尘。晚年尚要偏居一隅,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

也幸好,她有一支笔,可以慰风尘。

只有杨绛,得以笑看人间。

林徽因、张爱玲、杨绛,别样才情别样人生


她与钱钟书,因性情相近,家世相当,相扶相携一辈子。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杨、钱伉俪,知心知己。

钱钟书不会修门锁,杨先生可以代劳,不因男女分工而怨。

杨绛先生未起床,钱先生可以将早餐送到床边,不因为君子远疱厨止步。

两人有着很高声望,却陋居斗屋而自乐,是为一快事也。

林徽因、张爱玲、杨绛,别样才情别样人生


试想今天的饮食男女,若无豪宅宝马,焉能不生怨望之心?

杨先生身为女子,却于红尘俗世间怡然自乐,实为通透之人。

民国这三位奇女子,尚有许多精彩之处可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