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八佰》不是好电影

#战争影视剧我来评#

一、先天不足

有人说《八佰》是汉奸电影。

这个提法不妥,吹毛求疵苛于责人也就罢了,随便扣大帽子就过分了。

不过该片品格卑弱却是不争事实。

尽管影片战争场面宏大,看起来好燃好热血,主创们大概觉得这样很悲壮很正能量。

问题在于这种悲壮是被硬生生拔高的。

八百壮士的的故事其实是悲凉的,因为这是一场时代悲剧——他们保卫的四行仓库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他们浴血奋战在军事上也没有多大意义,是“战略”要求他们自蹈死地。

为什么说《八佰》不是好电影

而这个“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争取列强支持,需要让洋大人觉得中国还不至于马上断气,抢救一下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这一仗本质上是为特定观众安排的表演,各种有意无意的推手将“八佰”们变成为演员。

这一切本来很有思想深度可挖掘的——为什么我们的神圣抗战要将希望寄托在洋人身上?

不知主创们是看不穿或者不愿意看穿这点,他们甚至进一步无中生有,让所谓“悲壮”打动洋人(如果真存在这种情况,八佰们也就不用在寂寞无聊的“孤军营”呆四年了)。

他们想告诉大家:依赖列强的“战略”很正确很伟大?

二、后天不良

有人说。我最讨厌大道理了,能放松点别扯“思想性”成吗?

说这话之前请搞清楚状况,不是我非要扯,而是《八佰》主创自己看上这个LOGO,要不他们干嘛不自己编一段故事?不要时代背景,想怎样都没关系啊!

想要现成的IP,却不想接受伴随而来的质疑,哪有那么便宜的事?须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哪怕不扯历史思想之类形而上方面,该片在艺术上也是失败的。

早有人指出主创们自相矛盾:他们一方面要蹭建国70周年献礼的热点(原定2019年上映),同时还指望着混个国际奖项衣锦荣归出口转内销。所以他们对涉及洋人的问题不敢深入批判,扭扭捏捏不肯正面触及“八百壮士”背后的悲凉现实,然后发明一些大场面唬人,试图掩盖问题本质。

为什么说《八佰》不是好电影

真实战场怎么可能这么整洁?

其实我能理解主创们的难处:八百壮士是一个很枯燥的故事,战斗并不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结果又让人憋屈。真垵这个套路拍下来,99%是大烂片格局!

这样的话怎么跟投资商交代?

影视作品有自己的规律,在文字中动人的情节直接搬上银幕往往缺乏感官刺激,起不到效果。所以改动肯定是必要的,不能动辄指责篡改。

问题是他们家的什么戏?

不顾史实搞出不存在的炮火喧天,还让守军主动出击捕俘……这些都罢了,他们还能枪毙(不存在的)日军战俘!!!(正式上映版删掉了,但网上流传的完整版中是存在的,)。很想问问他们,刻画这一场面想表现什么?

中国军队跟鬼子一样野蛮?你们想过这样会让洋人怎么看吗?还想不想要国际大奖了?

这种精分处理本质上是因为讲不好故事。他们也发现故事主线太压抑,需要振作,但总不能改成守军坚持到最后一刻全员战死——那就跟“八百壮士”扯不上关系了。于是他便想出用血腥内容刺激一下比较浅薄的观众,让大家“激昂”一回(有些人就吃这一套,那个孙立人活埋战俘的段子被辟谣多少次了,还是阴魂不散不时被搬出来)。

殊不知这种处理不仅失实,更是弱智反逻辑!

杀俘是战争罪早有公论,这岂不给鬼子口实?甚至南京大屠杀因此都变得“情有可原”了!

为什么说《八佰》不是好电影

多脑残的人才能搞出这般神操作?

新时期导演们在加强了镜头表现力的同时,却丢掉了祖传讲故事本领——哪怕是张国师也不免于故事结构松散。而他们并不反思,只是一味加强感官刺激。

这就是《八佰》失败的核心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