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18岁纽大中国留学生跳轨身亡的消息才过去几天,当地时间10月11日下午1点,一位哥大19岁的华裔学生,在公寓的公共卫生间里上吊自杀。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据说,男孩生前十分乐观开朗,得到这个消息,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感到难以置信,在大家眼中,男孩是一个很乐观友善的男孩,他很有感染力,而且还很聪明。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1日,周四下午1点多,在纽约曼哈顿113街和阿姆斯特丹大道的哥伦比亚大学七楼本科生宿舍里,一名19岁的华裔高材生上吊身亡。据了解,宿舍的看门人发现该名学生在公共卫生间的门口晃来晃去,脖子上还围着一块布。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美国的母校

自杀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二年级华裔学生柯克·吴(Kirk Wu),他不仅曾是《哥伦比亚经济评论》刊物的编辑,同时也是一名校内跆拳道社团的成员。目前,柯克·吴自杀原因尚不清楚,但有同学称:

“本周和下周即将迎来期中考试,他选择自杀许是因考试所带来的压力。”

“我们上周上课前还一起聊天,吐槽期中考试压力大,我本以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没想到这次居然会是他。”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当日,哥大本科教育副校长詹姆斯·V·瓦伦蒂尼(James J. Valentini)在给全校学生发出的一封邮件中写道:

“晚8点到10点,吴柯克·吴所在的宿舍楼一楼大厅的咨询、心理服务和住宿生活中心的工作人员即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无论是谁,如果你需要帮助就来找我们,学习怎样在别人情绪低落时及时辨别出来。”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据悉,这已经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起华裔学生自杀事件。去年1月19日,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陈宜家于凌晨从哥大一间宿舍楼跳楼自杀,不幸身亡,时隔一年多,悲剧再次重来,让人不禁发出疑问:

拼命考上名校的我们,究竟为了什么?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据耶鲁大学2013年发布数据表明,45%的中国留学生称曾出现过抑郁症状,29%的人称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中常规的焦虑及抑郁比例只有13%,留学生自杀的悲剧正愈演愈烈。

上周二,纽约大学一名新生跳下了地铁站台;

2018年5月,一名NYU的一名同学在宿舍上吊自杀;

2017年12月,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名同学举枪自杀;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学的一名同学跳进了冰冷刺骨的密歇根湖;

2015年1月,耶鲁大学的一华裔学生从金门大桥跳下与世告别;

2014年10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20岁中国留学生选择了跳楼自杀;

2014年8月,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一名22岁的中国留学生跳楼身亡;

2014年2月,新泽西某大学一中国访问学者跳楼自杀;

2013年11月,纽约某大学一25岁女留学生从高级公寓顶楼跳楼身亡。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这样的事实,让人惊讶,让人感叹,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出去留学的都是有钱人!不缺吃穿、不懂生活艰辛,有什么可抑郁焦虑的呢?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你年纪这么轻,有什么过不去的?”

“别人比你更惨更辛苦,人家为什么没事。”

“这属于你心理素质不行。”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留学生和其他国内求学的学子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没有对未来完全坚定,并不能把每件突如其来的事件都轻易化解。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为了考上梦校,你不得不整日把自己关在家里背书刷题;为了打动招生官,那篇文书反反复复改了不下几十遍;为了不错过每一个实习项目的申请机会,你不敢放松,拒绝了外国同学的Party邀请,往返在图书馆之间,与周围人渐行渐远,甚至开始控制不住情绪,和父母争吵……

从申请学校到就读名校,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希望,你对自己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可是,成绩并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尺,不要让自己每天活在无尽的压力和负罪感中。

留学的目标也只是为了拿到名校的毕业证,那些从体验和经历中收获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不会因为没有“学位证”而凭空消失

拼命考上名校,不是为了终结生命

“上天不会给你超出你承受范围之外的东西,焦虑和抑郁之所以找到了我,是因为上天知道我能够抗过这一切。”

如果上天相信你可以,那么请你也相信。

年轻的生命悄然陨落,每次听到这种消息都很希望是假新闻,留学的路确实很辛苦、很难,但就算是为了曾经那个如此拼搏的你,也请一定要在国外好好照顾好自己,平平安安,学成之后回国也好,留在国外也好,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大展宏图,更好地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