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鬆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文/熊宗榮

這次出行,本來是專門看看內蒙古大草原的。不料,從阿爾山上火車,一路東行,竟越過了內蒙邊界,來到了白城。白城屬吉林省轄地,位於長春東北的松遼平原。這裡雖不屬於內蒙地界,但過去卻屬於科爾沁大草原範圍。所以,我將白城遊歷權作行走內蒙的途中一站吧!

在松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吉林白城


早飯過後,白城市政協的王主席說:"你們在內蒙看了呼倫貝爾大草原,到這裡再看看我們白城的向海自然保護區吧,那可是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著名景區啊!"

我說:"悉聽安排!"

汽車出了白城,一路南行。這裡是一馬平川,公路兩邊是成片的莊稼地,除玉米、大豆、高粱外,還有大片的水稻,公路沿線還有灌溉水渠。我對陪同的市政協邢秘書長說:"你們這裡是好地方啊!還種有這麼多的水稻!"

邢秘書長說:"這裡原本屬科爾沁大草原,古時候是水肥草美、牛羊成群的地方。後來,這個地方的人口逐漸增加了,人多了要吃飯,便大量開荒種糧,草原逐漸成了農田。因有嫩江和松花江的滋潤,這裡已成東北的糧倉了。"

過了洮南市和通榆縣城,離向海自然保護區慢慢近了。這裡是起伏不定的沙丘地帶,大部分沙丘被青草覆蓋。沙丘中,生長著許多蔥鬱的榆樹。密集的地方,已形成成片的小森林。

邢秘書長說:"這一帶的沙丘上,最適合榆樹的生長。榆樹耐寒耐旱,生命力非常頑強。榆樹分為拉條榆和蒙古黃榆兩種。那種枝葉青秀濃密,樹冠整齊,形似一把傘狀的便是蒙古黃榆。它是一種十分具有觀賞價值的珍貴樹種。沙丘上的榆樹生長非常緩慢,別看它們並不高大,但每一棵都有上百年的樹齡。"

看到這些榆樹,我想起了六十年前小學課本上有一首蒙古詩人美麗其格的一首詩:

發了芽的榆樹,

得了雨水更茂盛。

孩子見了母親,

怎麼能不親近?

透明的杯子斟滿了酒,

我雙手高高舉過頭:

"祝福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微笑著回答:

"祝福各兄弟民族!"

……

當時,我想:為什麼寫榆樹啊?它既不高大,又不珍貴。為什麼不寫松樹和柏樹呢?到了這裡,我才知道,榆樹原來是漠北草原和沙漠的一種獨有樹種,它耐寒,耐旱,頑強地生長在高寒地帶的沙丘上,象徵著蒙古民族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和頑強不屈的豪邁性格。

向海到了,汽車首先開到向海自然保護區博物館門前,通榆縣政協的王主席和辦公室趙主任已在那裡迎候。

王主席見人已到齊,便說:"先進博物館看看吧!"一名年輕的女講解員來了,她指著進門的一塊"向海概貌"說:"向海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科爾沁大草原東部的吉林省通榆縣境內,共跨5個鄉鎮,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42公里,幅員面積105467公頃,是以保護珍稀動物、水禽、稀有天然森林群落,以及多樣性生態為主體的內陸溼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人到向海實地考察,並將錄像資料帶入聯合國,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還被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向海納入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在松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向海國家自然保護區


博物館分上下兩層,共4個展館:水域林木館、魚類館、鳥類館、動物館。展覽館內有各類圖片和動植物標本,形象逼真,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由於向海溼地森林茂密,蘆葦沼澤地帶遼闊,湖泊水域魚類及各種水生物豐富,是鳥類棲息和繁殖的理想家園,因此,每年寒冬已過,百鳥來朝。生活在溼地的鳥類有29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10種,列入《瀕危野生動物》的49種,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及其棲息環境協定的鳥類173種。

參觀完畢,講解員用詩一般的語言結束了她的介紹:"向海是大自然的珍品,是對所有生命的禮讚。走進向海,就是走進生命!走進向海,就是走進我們人類自己!"

汽車將我們送到向海大門邊,就停在門外場上。這條路汽車不能開進來,但驢車卻可以往來通行。車上有篷,裡面坐三兩位遊客。小毛驢的項下掛著鈴鐺,一路叮噹作響。老漢坐在車篷前面,嘴裡哼著東北小曲,也不揮鞭趕驢,任小毛驢緊慢信步。那副怡然自得的神態,真讓人羨慕。

在松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乘驢車遊覽


到了前面,是一座島。說是島,四周卻沒有水,只能從蘆葦叢中那些龜裂的縫隙看出曾經有水的痕跡。島上有一長排房子。裡面關著各種動物,有狼、狐狸、野豬、鹿、野兔和狍子等。這些都是原生活在向海溼地的野生動物。現在,動物生存的空間小了,便只有關在屋子裡,供遊客欣賞。

在松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百鳥園


再往前走是鶴島。鶴島三面環水,一面臨山。這裡養著各種鳥,最吸引遊客的要數鶴類。據介紹,世界上的鶴共有15種,生活在向海溼地的就有丹頂鶴、白鶴、灰鶴、蓑羽鶴、白頭鶴、白枕鶴6種,佔世界鶴類種數的40%,佔我國鶴類種數的66.7%。鶴島周圍原本都是水,現在水已經很少了,但蘆葦面積卻很大,一眼望不到邊。蘆葦長得很深,深得裡面可以藏得住人。蘆葦中間有一片不大的水窪,水窪邊有兩隻丹頂鶴在那裡悠閒散步。丹頂鶴通身潔白,只有尾部的羽毛是黑色的,頸上有一段是灰色的,頭頂上有一塊卻是鮮紅的。丹頂鶴的頸項很長,一雙玉腿細腳伶仃。昂起頭來,足有大半人高。雙翅伸展,約有兩三米長。兩隻丹頂鶴神態自然,顯得亭亭玉立、雍雍大度、富貴典雅。見有人來,也不迴避。有人伸手餵食,便伸出長長的尖尖的喙來,在你掌中啄食玉米。食畢,那對丹頂鶴一時高興,便在水池邊的空地上互相追逐,展翅跳躍,飛舞翩躚。

邢秘書長和王主席笑著對我說:"這丹頂鶴輕易不舞,今日翩翩起舞,是因有貴客到來咧!"

丹頂鶴一曲舞罷,既不作別,轉身瀟灑離去。走到蘆葦的深處,忽地挺身一躍,一飛沖天。一時間,"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逼真情景倏地出現在眼前。

在松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丹頂鶴


離開鶴島,再往前走,遠遠望見蘆葦中有一片湖泊,大得望不到邊。見此情景,我不禁感慨大發:"碧水藍天,鶯飛草長,蘆蕩無涯,仙鶴起舞,真是人間勝景啊!"大家也都附和著說:"世界級的風景名勝,真是名不虛傳哪!"

惟有東道主王主席一人臉上不見笑容。沉默了好一會,他緩緩對我說:"熊主席,你若30年前來過這個地方,現在你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感慨了。"

王主席是典型的蒙古漢子,性子耿直,說話不會拐彎抹角。

他說:"我是本地人,小時候生活在向海附近。那時候,向海裡面沒有道路,周圍沒有圍牆,方圓很遠的地方也少有人煙。記憶中的向海水多得無邊無際,接地連天。溼地中的蘆葦和野草一人多深,人根本無法走到裡面去。陸地上的榆樹連成一片片茂密的森林。向海裡面的鳥類和野獸多得不計其數。人少了,不敢貿然走進去。用'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來形容那時的情形,一點也不過分。"

在松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黑天鵝


"後來,這裡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人們隨意在水裡捕魚,獵取野獸,砍伐榆樹,使向海的生態遭到很大破壞。再加上近十幾年來天旱少雨,向海的水位逐年下降,許多地方已經乾涸。人多了,水退了,樹稀了,野獸和鳥類也就自然減少了。現在,生活在向海的一些野獸和珍稀鳥類,只有在鐵籠子裡才能看到。"

"1998年,鄰近的嫩江地區發洪水,通榆縣卻滴雨未下。當時,本來可以藉機引水灌湖。但是,當時的領導可能害怕承擔責任,白白放掉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好在人們漸漸認識到了溼地生態的重要性,經當地政府申報,向海被確定為國家和世界級自然保護區。後來,又決定由吉林省林業廳直接管理,並採取了許多過硬的保護措施,每年撥出專款投入景區建設,使這裡的自然生態逐步得以恢復。"

王主席的一番話,引起了大家深深的沉思。

離開向海時,我想起了博物館的展覽前言中有一段話:"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溼地以其涵養水源,調蓄降水,滋養植被,阻隔荒漠及孕育多樣性生物種群的巨大功能,支撐著地球的生機和活力。"

人的腎壞了一隻還可以換,地球的腎壞了怎麼換?如果人類不知道保護溼地,讓地球的腎功能衰竭了,自然生態就要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那時,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靈該怎麼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