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公元865年,恐怖的渡鴉旗(維京人的一種戰旗,在其信仰中,渡鴉是奉獻給奧丁神的一種特殊祭品)再次在海平面上升起,數千維京海盜在“無骨者”伊瓦爾的率領下大舉入侵,大有席捲英格蘭之勢。諾森伯里亞首先被征服,國王埃拉被處以“血鷹”(一種帶有宗教儀式的刑罰,將受害者的肋骨從背脊上砍下,然後把肺掏出在他背上鋪成翅膀樣子,形似血鷹)之刑,倖存者被迫媾和。870年,維京人又攻入東盎格利亞,國王殉道者聖埃德蒙戰敗,被那些野蠻人作為獻給奧丁神的祭品,沿途遇到的修道院也盡被摧毀。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871年,維京人攻入威塞克斯,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爾雷德與其弟阿爾弗雷德率軍迎戰於雷丁,結果戰敗,郡長埃塞爾伍爾夫陣亡。但在4天后的阿什當之戰中,重整旗鼓的威塞克斯人獲得大勝,包括“無骨者”伊瓦爾在內的許多海盜首領及維京人被殺。不過,維京人很快捲土重來,雙方互有勝負。雖然給予了維京人大量傷亡,但是威塞克斯人也損失慘重。在此危難之際,威塞克斯卻失去了自己的國王,當年8月,埃塞爾雷德因為戰場上所受的創傷暴病而亡,留下年幼的王子。年幼王子稚嫩的雙肩無疑扛不起抵抗維京人入侵的重任,大臣們一致推選其弟阿爾弗雷德繼承王位。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阿爾弗雷德大王雕像

874年,麥西亞人也被征服,國王伯雷德逃亡,據說他最後輾轉定居羅馬並死於該地。維京人扶持了伯雷德的一位“塞恩”切奧爾伍爾夫為傀儡國王,麥西亞人被迫宣誓效忠,並交出了人質。“不論哪天他們(維京人)願意接管,他(切奧爾伍爾夫)都要隨時將國土交給他們,而他本人和他的所有追隨者,都要隨時為敵人服役。”隨後,維京人兵分兩路,一路在哈夫丹的率領下進入諾森伯里亞,在征服了這一地區後定居下來,從事耕作,以此謀生,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中。另一支維京人則在古斯倫等首領帶領下,在進入劍橋並居住了一年後,繼續發動對威塞克斯的襲擊。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阿爾弗雷德有著堅強的意志,雖然他一開始被維京人擊敗,但是他不願屈服。他是把無望的英格蘭拯救出來的唯一人物。

雖然維京人有著當時最為精良的武器和甲冑,他們帶著大斧與長劍,帶著鐵盔與包著鐵皮的椴木盾牌,還有鎖子甲。他們騎著搶來的戰馬,驍勇無比。相比之下,英格蘭人只有長矛與皮甲,實力懸殊。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起初阿爾弗雷德多次戰敗,兵潰地失。在878年1月維京人發動的一次奇襲中,阿爾弗雷德在切本哈姆的營地被攻破了,他剛剛在此度過了聖誕節。大部分人或被殺或投降,阿爾弗雷德率領一小支隊伍逃脫。他艱難穿越了叢林和沼澤,最後藏身於沼澤牧牛人的茅屋之中。據說有一天,牧牛人的妻子將其獨自留在家中,並囑咐其照看好爐子上烤著的麵餅,但他卻因為苦苦思考擊敗維京人的方法,以至於都沒察覺到麵餅烤焦的味道。當牧牛人的妻子回來後,期待中香噴噴的麵餅變成了一團焦炭,以至於阿爾弗雷德被臭罵一頓。面對困境,阿爾弗雷德並沒有絕望,他在積蓄力量,窺探敵人的弱點。只要時機出現,他相信他的出鞘長劍便將刺穿維京人的胸膛。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麵餅爐前的阿爾弗雷德大王

在薩默塞特的沼澤裡,他發現了一塊兩英畝方圓的平地,有條秘密的小路連接森林與沼澤,他在這裡修築要塞,建立據點。他將此地稱作埃斯林格,意為“貴族之島”。他在這裡一邊窺探時機,一邊收容部下。

過了復活節後,阿爾弗雷德走出沼澤,再次現身。他首先在阿瑟爾尼建造了一個要塞,並帶領附近的薩默賽特郡人對維京人發起了反擊。在最後的決戰前,據說他打扮成遊吟歌手,穿著牧羊人的襤褸衣衫,彈著豎琴來到維京人的營地,打探情況。他看到了維京人兵營的弱點,同時他發現維京人的一個節日也將開始,將會有盛大的慶祝儀式,防衛自然會鬆懈。於是他決心抓住戰機,擊潰敵人。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這時他的擁護者狄文伯爵已經召集了一支軍隊,他們將在阿爾弗雷德的率領下贏得無上光榮。

公元878年5月,愛丁頓之戰。將永遠銘記於英格蘭的史書之中。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這樣記載道:(阿爾弗雷德)來到塞爾伍德以東的“愛格伯特之石”……所有薩默賽特及維爾特郡人及部分漢普頓郡人皆來此地覲見他……他們均歡呼雀躍。翌日他自此營地前往伊里歐克,次日又至愛丁頓。他在此奮擊敵全軍,打得他們落荒而逃。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愛丁頓戰役

此戰威塞克斯軍大獲全勝。阿爾弗雷德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英格蘭得救了。

維京人一路潰逃,最後退守切本哈姆,阿爾弗雷德將其團團包圍。在圍困了2個星期後,飢餓的維京人屈服了,他們願意接受和平,雙方最終簽訂了《韋德摩爾條約》。根據和約,維京人首領古斯倫及其部將接受洗禮,阿爾弗雷德還成為了古斯倫的教父,併為其取教名為埃塞爾斯坦。和約規定沿沃林大道到徹斯特一線(從倫敦向西北延伸到徹斯特)為分界線,在這條線的北邊按維京人的法律進行統治,由於英格蘭人習慣於稱維京人為丹麥人,因此這一地區被稱作“丹法區”(Danelaw);威塞克斯王國則統治這條線以南地區。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丹法區地域廣闊,大致相當於當時英格蘭領土的三分之一,包括今約克郡、諾丁漢郡、德比郡、林肯郡、北安普頓郡、諾福克郡、薩福克郡、赫特福德郡、米德爾塞克斯郡和白金漢郡等地。維京人在此定居下來,化劍為犁,建立了許多定居點,並於當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混居。其中最為重要的定居點有林肯、斯坦福、德比、諾丁漢、萊斯特等地。約克成為英格蘭當時最為繁榮的商業市場,城內居住人口達到1萬人。大批來自於北歐的商船來此地交易,他們運來挪威的毛皮和冰島的魚類,以交換英格蘭的羊毛、麥子、蜂蜜以及麥芽等商品。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丹法區分界線

丹法區的建立從另一層面也促進了威塞克斯的核心地位。愛格伯特雖然統一了英格蘭,但是原先的各國王室仍然被保留,威塞克斯僅僅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擁有宗主權,其他地區仍然時而臣服,時而叛離。維京人的征服沉重打擊了原先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諾森伯里亞原先的地方勢力,原先的王室被消滅,貴族們的土地和財產被剝奪,地域區別被打破,形成了統一的丹法區。肯特、蘇塞克斯、埃塞克斯也因懾於異族統治的重壓而擁護威塞克斯王權的領導,從而為日後的統一掃清了障礙。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公元886年,阿爾弗雷德收復倫敦。至此,所有不曾屈從維京人的英格蘭人均臣服於他。

為了保障英格蘭不再受海盜侵擾,他下令建造性能優於維京人的船,造出的船長度是維京戰船的兩倍,每艘船有60支槳,而且在海上航行起來更快更穩。英格蘭的艦隊被擴充至120艘。他下令建立了大量的設防城鎮,作為一位偉大的城市設計師,他建立起來的設防城鎮中很大一部分以後發展成為英格蘭的重要城市。這些繁華的城鎮是紀念阿爾弗雷德大王的永恆紀念碑。他還重組軍隊,建立起一支常備軍,遇有戰事,一部分集結野戰,另一部分則留守後方,並依次輪換。這樣一支軍隊擁有更強的戰鬥力,他們在893年—896年的戰爭中擊退了另外一支入侵的維京人。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東法蘭克國王阿努爾夫率領大軍攻佔了位於魯汶的維京人營地,這次襲擊使維京人遭受了巨大損失,因此維京人被迫再次向不列顛地區發展。893年,一支擁有250艘船的強大維京海盜集團再次出現在英格蘭的海岸邊,他們從肯特東南部登陸,並深入內地。當時阿爾弗雷德下令建造的防禦設施還沒完全竣工,部分壁壘很快就被摧毀。這群新到來的維京海盜還聯合了另一支從埃塞克斯和泰晤士河口登陸的海盜,並準備在東盎格利亞和諾森伯里亞等“丹法區”維京人據點的幫助下,再次征服英格蘭。面對入侵的敵軍,阿爾弗雷德將軍隊駐紮於米爾頓和阿普爾多爾兩地修建的壁壘之間,將維京人分隔開來。儘管一些防禦壁壘被摧毀,但英格蘭人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維京人每一次出擊,都被英格蘭軍各個壁壘中派出的斥候小分隊所探知,導致其每一步行動都落入英格蘭人的掌控中。這些措施有效地阻擋住了維京人的進攻,使得其難以跨出軍營,步步捱打。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建造長船的維京人

維京人只得被迫撤離,阿爾弗雷德率軍一路追擊,最終在本弗利特追到敵軍。在那裡,英格蘭軍大破維京人,他們的船隻或被毀或被燒,大營裡的婦孺也均被俘獲,維京首領黑斯滕的妻子和兩個兒子成為了階下囚。894年冬,維京人再次從默西島上的基地出發,駕船沿泰晤士河而上,在倫敦城下安營紮寨。阿爾弗雷德率軍前來,在巡視地形後,他下令在維京人歸路的河岸兩邊修建兩座壁壘,截斷了其歸路,這一舉措迫使維京人丟棄了他們的戰船,撤圍離去。英格蘭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佈,主編原廓,作者不朽如夢。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