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 安徽鳳陽朱元璋的家鄉


明中都 安徽鳳陽朱元璋的家鄉


明中都位於安徽省鳳陽縣,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安徽鳳陽所營建的一座都城,營建工程由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並主持。 明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佔地總面積為382.30公頃,其宮城比北京故宮大12萬平方米。明中都的建設按照《考工記》設計,具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佈局特點,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全城。朱元璋下詔在鳳陽營建中都時,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明中都是中國古代最豪華富麗的都城建築之一,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明中都 安徽鳳陽朱元璋的家鄉


中文名

明中都

外文名

Ming, middle all

地址

安徽省鳳陽縣

定都朝代

明初陪都

都城周長

30公里

佔地面積

50多平方公里

城門數量

9門

中都興衰

明中都 安徽鳳陽朱元璋的家鄉


中都皇城西華門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軍北伐,佔領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對南京、關中、洛陽、開封、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認為南京離中原太遠,難於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於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詔選擇在濠州(今鳳陽)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中都的營建工程由李善長主持,洪武三年動土啟造,開始營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牆和基礎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築成。洪武八年,由於中都營建工程浩大,為趕工期,工匠們被嚴重壓迫,他們作為弱勢群體,不敢正面反抗,於是就在宮殿下了厭勝之術(厭勝即是一種惡毒的詛咒)以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與憤怒。朱元璋視察中都時,發現有工匠在鳳陽宮殿下了詛咒,朱元璋勃然大怒,於是將工匠殺的僅存千餘人。明太祖在當年四月以“勞費”為由放棄了建都鳳陽的計劃。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築,未完成的工程還在繼續。此後從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屬建築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築中都外城城門,至三十年中都營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停建中都後,中都未用作京師,被定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經常在鳳陽曆練、練兵,居住在中都城,後由於朱棣遷都北京,北京距鳳陽遙遠,不再像洪武年間那樣,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皇城內的宮殿逐漸荒廢。

歷史沿革

明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並參考《宮室圖》規劃建設,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洪武二年,詔建中都宮闕。

洪武三年,建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

洪武四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壇、太廟。

洪武五年,建百萬倉。

同年六月,置兵馬司指揮司分司於中都。

同年七月,立欽天監、觀星臺於獨山。

同年十一月,詔建公侯第宅於中都,共六公二十七侯,六公:韓、魏、鄭、曹、衛、宋;二十七侯:長興、南雄、德慶、南安、營陽、蘄春、延安、江夏、 濟寧、淮安、臨江、六安、吉安、滎陽、平涼、靖海、永嘉、潁川、豫章、東平、宜春、宣寧、河南、汝南、鞏昌。

洪武六年三月,建軍士營房。凡二十一衛軍士營房,三萬九千八百五十間。

同年三月建皇城城牆

同年,立功臣廟,歷代帝王廟,中都城隍廟。

洪武七年築中都外城牆。

同年建會同館

洪武八年,建中都國子學

四月罷建罷作中都役,但未完工的工程仍在繼續。其後,鼓樓、鐘樓建成。

同年十月築皇陵城。

洪武十一年,改建皇陵,建十王四妃墳。

洪武十六年建龍興寺。

洪武二十六年,建中都外城的洪武門、朝陽門、塗山門、北左甲第門,四座城門,十八水關。

洪武三十年,建南左甲第門,前右甲第門、長春門、獨山門、朝陽門、後右甲第門。

宣德五年,修繕中都皇城奉天等門及外廊。

宣德七年,修繕皇城內外屋宇。

嘉靖十七年,修繕皇城。

景泰年間開始修建鳳陽高牆(皇家監獄)。

景泰二年,修繕中都天壇、地壇。

景泰五年(1454年)修繕外城牆。

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攻陷中都鳳陽,中都城內外大量建築被焚燬。

康熙六年,鳳陽縣治由山後街遷至皇城。

乾隆二十年,拆除禁垣及中都外城的九個城門。

乾隆二十六年,修繕皇城城牆,建城樓。

道光二十一年,修繕皇城城牆。

1952年,華東軍區欲將皇城改為戰犯監獄,將城內所有建築拆除。

1958年,大鍊鋼鐵時期,拆除東華門兩側各15米城牆建高爐,後被有關部門制止。

1961年,明中都遺址被列入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文革開始,期間皇城的城牆被拆除三分之二,宮殿、壇廟遺址被拆,這些原因致使明中都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至20世紀70年代,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臺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察其規模佈局和遺物、遺蹟仍十分壯觀。

1975年12月2日,鳳陽縣文化館撰文《關於要求縣委對繼續扒拆“明皇城”城牆、破壞國家文物的事件進行嚴肅處理報告》。

1975年12月8日,國家文物局以文件形式正式下達《關於明中都遺址保護的意見》。

1977年,鳳陽縣文物管理所向縣革委會寫下《關於要求對扒拆明中都皇城城磚、破壞國家文物首要分子應依法懲處的報告》

1978年,縣委書記陳庭元對文物工作給予重視,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扒拆城磚現象基本消除。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於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0月,國家有關領導對修復“明中都遺址公園”進行了審批。

2004年,國家文物局又將方丘、圜丘、觀星臺、塗山門四處附屬建築遺址併入明中都皇故城和皇陵石刻國保單位中。

2012年11月17日,明中都皇城城牆與南京城牆等8處古城牆被國家文物局聯合“打包”為“中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踏上了“申遺”之路。

2013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公佈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15年,修繕皇城城牆。

同年,正式啟動中都皇城系統性的考古工作。

2016年,修繕西華門、實施東華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2017年12月2日,明中都皇故城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局正式授牌。

建築格局

中都城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雲霽街為副軸線貫通東西。中軸線長十三里,由正南洪武門前鳳陽橋起,穿洪武門進入中都城,經洪武街、大明門、承天門入禁垣,再經外金水橋(外五龍橋)、午門入皇城,進奉天門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軸線中心。再往北,經玄武門出皇城,經禁苑,越鳳凰山頂至北安門,出禁垣,下鳳凰山,逕北直指中都城正北玄武門,主控南北。副軸線雲霽街東起鼓樓,西至鐘樓,長六里,東為中都城隍廟、金水橋、國子監、鼓樓;西為功臣廟、金水橋、歷代帝王廟、鐘樓,東西對稱。

洪武 三年(1370年)在午門前建中央官署,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和御史臺。洪武四年(1371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諸壇和太廟。圜丘,方丘南北對稱;日、月二壇東西對稱。[鼓樓、鐘樓建於宮城東西兩側,正對南左甲第和前右甲第二門,北通後右甲第及北左甲第二門,高大雄偉。

中都以萬歲、鳳凰、月華三山東西相連,長達十里。山頂建園林及廟宇,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