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中国历代政府都有自己的印章,特别是皇帝御玺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两千多年来这些印章之上镌刻着全部是繁琐而严谨的篆书,篆书在人们眼中有着与生俱来的神秘感与威严。1912年大清国灭亡,中国的皇帝已经成为历史,御玺也被放进了博物馆中,可是作为象征的印章依然无法取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开国之印也随之诞生,可是不同于前代的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印上刻的却是宋体。

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周恩来将办理国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之事,交给了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叔通,陈叔通指定副秘书长齐燕铭具体经办。齐燕铭在1945年去延安之前,已经与张樾丞熟识,便邀请张樾丞参加设计开国大印的研究探讨工作,同时受邀的还有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等人。但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所以几个人早就定下由他担当此刻印重任。

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张樾丞(1883~1961),名福荫,以字行,邢台新河人。青少年时期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空余时间钻研篆艺大有所得。以为梁启超刻“龙飞虎卧”印一举成名,还为溥仪制作了“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等8枚印。1912年,民国肇始,为历任北洋政府元首和首脑治印多枚,如段祺瑞、朱启矜、陆征祥、唐绍仪、黄郛、吴佩孚、曹汝霖等人。

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接下了新中国开国大印的设计任务后,张樾丞认真画了4张印样,分别为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文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0多天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齐燕铭,齐燕铭很快送给中央领导人和政协筹委们审阅。

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一星期后,齐燕铭告诉张樾丞毛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政协筹委会正式决定将刻制任务交给张樾丞。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印样回来后,张樾丞就开了工: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锉锉,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儿子张幼丞也参加了这些原料的粗加工。这些做完后,张樾丞才开始画样,拿凿子凿,用刀子修。没两天的工夫,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就做好了。

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镌刻这种印玺是有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而且交活时印的4个角都要高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算是启封,所以张樾丞没有留印样。

新中国开国大印秘闻:为何采用宋体字,现在在哪?

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取印时,张樾丞当着他们所有人的面,将这四个角磨平,现场打出了这个印玺的首个小样。也正是他的这个细节处理,让在场所有人都非常敬佩。如今这枚印玺

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