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國芯”現狀如何 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當下疫情的蔓延,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直接影響已經輻射到終端市場需求等半導體產業本質上,向來以獲取高額利潤的半導體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尤其是半導體消費端的波動,比如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銷量下滑,負面效應從上至下地傳導至半導體產業的整個鏈條。

據媒體報告,202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下降了7.34%,僅有3913億美元。IDC最新預測顯示,2020年全球半導體行業收入大幅縮水的可能性接近80%,而推翻此前預計的小幅增長2%。

隨著國外疫情持續蔓延,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心的日韓和臺灣日子都不好過。

據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的估算,韓國半導體行業在所有行業中降幅最大,達到66.5%。大多數半導體企業一季度利潤都大幅下滑,SK海力士利潤同比減少66.5%;LG化學由於位於密歇根州的工廠被封鎖,利潤同比下降41.4%;三星SDI的的利潤也有51.1%的下跌。

疫情下的“中國芯”現狀如何 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臺灣方面,臺灣半導體龍頭臺機電內部已有員工確診消息,今年獲利恐零增長;手機芯片廠商聯發科2月業績持續滑落,月減8.06%,創下一年新低。

日本目前並沒有直接的受影響數據,但疫情形勢十分嚴峻,截至4月6日,確診病例已達3858人,工廠生產必定會受到一定影響。

日韓和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有重要地位,承載了大量電子上游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的生產日本企業在半導體材料研發方面深耕多年,技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硅晶圓材料、光罩、靶材等重要的細分子領域所佔份額都多達50%以上。韓國的三星和海力士二者相加在半導體細分領域DARM佔比將近75%。

牽一髮而動全身,若疫情長期持續下去,日韓工廠停工,全球性的電子產業供應緊張,半導體行業或深陷動盪。

中國的半導體行業正處於成長關鍵期,材料和技術仍依賴進口,即便國內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圍繞半導體行業的焦慮在持續蔓延,3 月以來申萬半導體指數已累計下滑21.45%。

從產業鏈角度來說,上游設計、中端製造和下游封測都受到了疫情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芯」們正面臨著嚴峻的半導體之殤。

一、上游初創:直面生死

“由於員工無法準時回工作崗位,芯片、供應鏈和物料的交付都會有一定的延遲,這會導致未來幾個月內新生產礦機數量的變少。”比特大陸銷售總監說道。

芯片設計是半導體最上游的部分,設計工種又可粗略分為前端代碼設計、系統驗證與應用、後端佈局佈線和供應鏈管理。

其中代碼設計和後端佈局佈線均可通過遠程辦公工作,雖然對員工交流和工作效率有限制,但影響並不大。

系統驗證應用和供應鏈管理則需要與客戶、代工廠和封測人員的交流溝通,一旦交流受限,整個產品的推出時間都會延緩。

許多芯片設計企業都選擇用漲價應對危機,豪威科技等公司已經宣佈對其CIS產品進行10%-20%對漲價。

總體而言,疫情對芯片設計龍頭企業的打擊並不是致命性的,只是會影響利潤。但是對中小微型企業來說,這次疫情可能就是他們熬不過去的寒冬。

疫情下的“中國芯”現狀如何 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中國的芯片設計企業有近2000家,據2019年數據統計,上千家企業中銷售過億的僅有238家,絕大部分都是小微型企業。

“員工半個多月不上班,工資照發,這公司肯定受不了,原來生存就很艱難的小微型企業,現在就要直接面對生死問題。”一位芯片設計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訴苦道。

2019年芯片設計產業整體向好,銷售總額首次超3千億,很多小公司都卯足了勁想在2020年發力。一些初創公司都看準了行業機遇,選擇在這個時候入場,去年芯片設計企業達到了1780家。也有一些小微公司正處於融資窗口期,2019年人員急劇擴張,希望在今年進一步實現產品化。

但突發的疫情可能會導致下游客戶復工復產推遲或者融資進度暫緩,給這些企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加上經濟形勢整體受挫,資本市場和銀行貸款吃緊,一旦現金流斷層,企業很可能撐不下去。

而一大批初創企業受到重創必將產生連鎖反應,進而影響到整個行業的活力和發展潛力,2019年蒸蒸日上的芯片設計行業可能要步入一段時間的暫緩發展期。

二、中游製造“最嚴峻的影響將在二季度浮現”

疫情對於處產業端中游的晶圓製造廠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在於晶圓製造關係重大,無論外部疫情如何洶湧,生產線都不能輕易停下來。

CINNO Research半導體行業首席分析師曾計算過,一個每月產出十萬片的存儲器廠商停工將造成月收入減少1.5-2億美元,這還不算正在製造的半成品項目。

一旦停工便會引發產能吃緊、出貨量下滑、供應不足等情況,動搖從上游設計到下游封測整個產業鏈的運作,並進一步壓縮終端消費、分銷商等業務,造成市場供貨不足,各環節供應鏈斷層等不良影響。

一般的晶圓製造廠都是全年365天不停工。並且,芯片製造工廠是無塵潔淨室,工作人員平時工作也需要穿潔淨服,病毒感染風險低,具備不停工等條件。

疫情下的“中國芯”現狀如何 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夜幕下的長江存儲

武漢的半導體產業是全國中心,自2016年我國在武漢成立半導體大基地後,武漢半導體行業就強勢崛起,逐漸成為國家存儲器中心。

在疫情最嚴重的封城時期,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武漢宏芯和中芯國際等武漢工廠均發公告表示生產表示運轉。

目前,該類企業的訂單多位2019年排期,過去半年國內製造業產能一直很滿,除了商務交流和物流受限等因素,一季度業績基本不會受影響。

但長遠來看,芯片製造產業還是會收到一定的側面打擊。

“隨著疫情持續蔓延整個供應鏈,最嚴峻的情況還未到來,預計所受影響可能在第二季度緩慢浮現。”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長趙海軍在財報會上警示。

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原材料緊張。按照規律一般的晶圓製造廠通常會被一至兩個月的庫存,但實際上有的因為過去從未出現過全國範圍內交通管制的先例,以及供應商春節期間停工等因素,不少工廠的庫存並不充足。

目前國內交通雖已基本恢復,但國際交通基本暫停,半導體不少核心原材料,包括光刻膠、蝕刻液、溼電子化學品等半導體材料主要供應商都在日韓,很多材料的運送都會存在不到位的情況。

目前國內許多製造廠的耗材已經低於安全庫存。

長江存儲顧文軍曾表示,如果疫情一直持續下去,公司可能會出現原材料危機。“與一次性購買後可使用多年的設備不同,半導體材料多具有時效性,而日本是材料的輸出方,像光刻膠只有兩三個月的存量,如果日本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話,交流和輸出可能就會有問題。”

另外,疫情同樣會重擊初創企業,尤其是設備已經部分到位的,由於設備無法安裝調試,工廠只能處於停頓狀態,固定資產折舊、員工薪資等壓力巨大,難以在短時間恢復。

三、下游封測: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在整條產業鏈中,下游封裝測試廠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封裝測試是指將通過測試等晶圓按照產品型號及功能需求加工得到獨立芯片等過程。

封裝測試過程包括劃片、裝片、建合、塑封等等一系列精細化程序,屬於勞動密集性產業,運轉情況與復工程度密切相關。

據相關報道,在國內疫情較為嚴重的2月中旬,國內封測廠產能只有正常情況下的50%左右。

國內封測龍頭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長電科技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在經歷了淨利潤持續為負值,虧損金額一度達到9.26億元后,本可以借華為調整供應鏈契機成為國產替代首選,迎來發展拐點,但疫情阻擋了發展節奏。

疫情下的“中國芯”現狀如何 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長電科技是我國集成電路封測領域的龍頭公司,提供從芯片中測、封裝到成品測試及出貨的全套生產服務。全球前二十大半導體公司中有85%為其公司客戶。

2月末,長電科技傳來了宿遷測封項目一期廠房延遲交付的消息。

華天科技的股票在暴漲之後又暴跌,2019年業績快報顯示其淨利潤同比下降23.66%,2020艱難的開年或許也會影響到後續經營狀態。

目前,國內封測廠基本復工,但是產業發展的隱患並沒有消除,最主要的威脅是馬來西亞封國和菲律賓封島。

菲律賓從3 月16日起封鎖全國至3月31日,菲律賓自3月16日起暫停整個呂宋島等交通運輸至4月14日。

全球封裝測試市場中心基本集中於東南亞,東南亞市場佔有率為27%,僅馬來西亞就貢獻了13%。

根據United Nations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集成電路出口份額已經超過了日本,與美國相當。英特爾、AMD、恩智浦、德州儀器、英飛凌等廠商大都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封測工廠。其中英飛凌、環球晶圓等企業一度都陷入了停工狀態。

菲律賓則是全球被動元器件,特別是MLCC的主要生產基地,全球前三的MCLL大廠——村田製作所、三星電機、太陽誘電等在菲律賓都有設廠。

菲律賓全面封鎖呂宋島後,業界認為,封鎖的時間點對封測廠十分不利。如果在平常時段,供需還有機會自然調整,但現在庫存已空,後續MLCC供需可能更加吃緊。

我國也有許多封測企業將工廠設在了國外。

比如長電科技在江陰、新加坡、韓國仁川,以及宿遷和滁州擁有6處生產基地,主要研發中心在就新加坡和中國大陸。雖然新加坡還未封國,但是來往交通也十分受限。

對此,摩根大通、IDC給出預測,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下滑6%,半導體砍單潮即將來臨。報告顯示,半導體將在第二、三季浮現更大規模庫存調整,多數晶圓代工與封測廠第三季營收僅能與第二季持平甚至下滑,增加了對晶圓代工本季砍單的擔憂。

大部分半導體廠商下半年相對上半年恐零成長,使得半導體砍單的發展態勢持續發酵,因為疫情大大沖擊了業績表現,新一輪明顯的訂單調整預估將在第二季中後半段顯現,邏輯半導體也會在下半年進入庫存調整期。

四、需求端:出貨量十年新低,短期難迎復性增長

除了生產端受限,疫情對半導體行業更長遠的影響在需求側。

半導體芯片的需求市場比較龐大,集中在手機、PC、服務器、AI、物聯網、電子汽車、5G等領域,最龐大的市場還是手機、PC、可穿戴設備等電子消費產品。

但是在整體經濟環境低迷的情況下,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市場都不景氣,且短期內很難迎來報復性增長。需求端端疲軟成為半導體上游產業的嚴峻挑戰。

中國信通院發佈的 2020 年 2 月國內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2月出貨量為 638.4萬部,同比下降了56%。

CCS Insight的分析師認為,2020年全球對手機的需求將比2019年減少近四分之一,大約有十億部,同比下降13%。預計今年售出設備15.7億臺,為十年來新低。

到2021 年,5G設備才可能會逐漸引領市場復甦。


疫情下的“中國芯”現狀如何 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此外,大多數半導體企業的境外收入都佔相當大的比重。

根據國信證券整理的數據顯示,半導體行業2018年海外業務收入502億人民幣,佔半導體行業總營收 1130 億元的約44.48%。海外業務營收超過 10 億的約 9 家,其中長電科技2018年境外營收高達 198.06億元,兆易創新2018年、2019年海外營收佔比分別達到86.73%、82.39%。海外需求的低迷和交通的封鎖會對營收有比較大的衝擊。

市場的萎靡在一季度或許體現不太明顯,因為各廠家手中都有積壓訂單。二季度後,需求端的疲軟將會更大程度地在企業的業績中釋放。ASML、恩智浦、博通、TDK、Qorvo、Skyworks等國際大型半導體廠商紛紛下修財測,並且幅度隨著疫情加重明顯增加。

不過,以上這些並沒有給「中國芯們」判死刑。有一種觀點,國際市場的震盪可能是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的春天。

當全球交通受阻,國外核心原材料供應商價格上漲,企業可能會加快尋找國產替代。

長期以來,半導體原材料都是被一些核心廠商壟斷。即便是如三星一樣的巨頭,在2019年日本宣佈限制光刻膠、氟化聚酰亞胺和高純度氟化氫等關鍵原材料對韓國的出口之後,也是被死死的卡住了脖子。

在看我國,美國製裁中興、華為,阻撓荷蘭向中國出口EUV光刻機等一系列事件都可能帶來半導體材料危機,一直以來行業都有讓光刻膠等核心材料國產化的呼聲。

疫情必定不會迅速的加快國產化進程,但可能會加強企業的危機意識,逐漸的在國內尋找供應鏈。

在非消費性需求部分,5G、AI等重點產業發展雖受到國內製造業復工率不佳而稍有放緩,但與中長期產業發展相關的基建需求並沒有受到損害。相反,目前我國正處於向人工智能時代的轉型階段,AI、5G、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需求會持續擴大,或成為半導體業者回避產業逆風衝擊的領域。

疫情下的“中國芯”現狀如何 產能供應吃緊砍單潮或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