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 |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楊禹,中國改革報社副社長,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曾先後就職於清華大學、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中國經濟導報》、國家發改委城鎮中心,作品曾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從2009年起,楊禹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擔任特約評論員,評論領域為時政、經濟,參與評論的節目包括《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等,是《新聞聯播》40多年曆史上引入的第一位新聞評論員。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期間中央電視臺所做的大會開幕會、閉幕會、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見面會直播,均由楊禹擔任評論員。他還參與了2009年以來歷年全國兩會、歷次中央全會的評論工作;多次在中央黨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為省部級班、廳局級班授課;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信息傳播專家,中組部“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黨教育片主講人,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總撰稿,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專家組成員、解說詞組組長。


一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4月17日,本週五,國家統計局將公佈一季度中國經濟主要數據。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我國經濟面臨困難加大的情況下,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至關重要。


風雨不小:堅持底線思維 直面風險挑戰


毋庸諱言,中國經濟目前面對的困難不小。


首先,即便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濟本來也不是面對著順風順水的坦途。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判斷:從國際看,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徵更趨明顯,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從國內看,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其次,疫情發生後,中國經濟一度在供給端遇到較大難題。主要表現在春節假期後的復工復產壓力。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復工復產推進較快,復市復學等也在有序推進。來自供給端的壓力,正逐步緩解。


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 |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最後,自疫情在全球加劇蔓延以來,很多國家按下經濟社會生活“暫停鍵”,中國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部分,在需求端遇到新的難題。一些地方、一些企業遇到了已能復工、卻無訂單可產的困難;國內很多公眾的消費行為,受常態化防控所限,也尚未完全恢復。


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無論供給端還是需求端,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中國經濟都遇到了較多的難題。一方面,對這個局面不必大驚小怪。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就是在風雨中前進的。當前全球經濟都受到疫情重擊,中國即便在疫情防控上較為成功,但從經濟角度看,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另一方面,對這個局面也要高度重視。必須堅持底線思維,直面風險挑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信心不倒:長期向好未變 韌性潛力都在


世界,總是在變與不變的交織中往前走。疫情給全球帶來了“黑天鵝”式的突變,但用長遠眼光看中國經濟,趨勢、底色,並沒有改變。


從近期情況看,受疫情影響,我國工業生產出現了一定下滑,但基礎工業品和主要農產品,特別是食品供給,總體穩定;傳統服務業受衝擊明顯,但以互聯網為依託的信息服務業持續增長;從投資看,前兩個月受到抑制,而衛生防疫等重點工程建設在加速,重大項目復工在3月底前已基本實現。


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 |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在疫情影響下,居民消費被“憋”住了很多,但生活必需品相關消費有所增長,網上銷售增溫,消費價格基本穩定;就業壓力確實上升,但國家及時出臺的諸多政策避免了企業大規模減員裁員,支持就業的很多動作已在展開;傳統消費和產業雖遇到新難題,但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展現出比疫情發生前更強勁的生命力。


看中國經濟,一定要看全局、看長期。在中國經濟肌體內,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是一塊不可忽視的壓艙石。抗疫中口罩產能的鉅變,就是鮮明體現。我國接近100萬億元的經濟規模,加上完整的產業鏈基礎,意味著在衝擊面前,進行調整修復的能力很強。14億人的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可能因疫情影響而暫時受限,但它的空間與潛力,本質上並未消失,仍穩穩地在前方等著我們。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創新驅動力日益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處,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保持著持續活力。抗疫鬥爭中,中央按既定步調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重大改革,體現出改革創新對內在活力的激發。城鎮化進程、區域協調發展進程裡,都埋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足、空間廣,這些特性,顯然,並沒有隨著疫情到來而改變。我們實事求是地直面眼前難題,當然也應實事求是地看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長期趨勢,把握住我們信心不倒的內在原因。


謀變要早:識變應變求變 主動化危為機


抗疫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時,他特別強調,“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


有信心、有底氣,不等於在風雨襲來時,可以故步自封,可以簡單地以不變應萬變。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不斷地應勢而動,在科學主動的變化中,發展自己,鞏固自己,解決難題,跨過險灘。


過去的兩個多月裡,積極變化,已在我們身邊呈現。兜底式的公共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得以加強,尤其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人群、企業;而致力於激發內在動力、活力的發展政策、改革任務,也在加快部署、落實。確實有一些企業,被疫情帶來的突變,衝擊得“有些懵”,但更多的企業在積極嘗試各種變化——變中求生存、變中求機遇、變中求發展。


在全球大疫帶來一波暴風驟雨之時,天上只會下更多的雹子,而不會掉下餡餅來。無論是求生存還是謀發展,都得堅定信心、開動腦筋、邁開雙腿。


二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疫情與經濟緊密相連。4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作出判斷——“國際上金融市場震盪回穩,經濟走勢受疫情衝擊十分明顯。目前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

一個星期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已明確提出,“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顯然,中國經濟,必須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


及時動態判斷外部風險的積聚延展


首先必須看到,即便不發生此次疫情,外部風險也不小。疫情帶來的影響,既有新的“增量”風險,也會對原有的“存量”風險產生撬動、放大。


其次,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態勢還未“見頂”,最終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畫上“休止符”,誰也不敢斷言。倘若如部分科學家預測,今冬可能“再來一次高峰”,那將意味著整個疫情可能持續兩年,與百年前的那次全球大流感類似。


最後,即便全球疫情在某個時點結束,也並不意味著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就會同步結束。其負面影響會繼續發生,而世界各經濟體為之所作的應對、調整,將持續更久。


最重要的是,不管未來如何,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深深地影響了全球經濟。在此就不展開描述了,不妨拿“4月15日”這個普通一天,作為一個觀察的橫斷面——


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 |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這一天,美國商務部公佈,3月份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下降8.7%,其中汽車銷售環比下降27.1%,加油站銷售額下降17.2%,服裝零售銷售額下降50.5%。


這一天,美聯儲發佈“褐皮書”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急劇收縮,很多地區出現供應鏈中斷,商業前景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 |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

這一天,G20財政和央行行長會議同意世界上最貧困國家可暫時停止償還債務。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疫情或導致今年全球經濟經歷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衰退。


這一天,全球都在關注議論IMF此前剛發佈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該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


顯然,當前的影響,就已是“百年未見”了。今天,中國經濟已深深融入在世界經濟的肌體中。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不可能像阻斷疫情傳播那樣,用堅決果斷的物理隔離去做階段性分離。為了扛住這一輪外部風險,還要在某些領域,努力增強與全球經濟的關聯。


所以,我們確實要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了。在相處中瞭解它,在瞭解中化解它。


中國經濟也需要一次“從磨難中奮起”


在2月23日的“17萬人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中國經濟的成長,當然是整個中華民族成長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從磨難中奮起”的經歷,並不少。


當前,針對外部較大風險,我們可做的努力很多——


及時調整我們判斷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尺度。當像IMF這樣的國際機構對全球經濟今年增速的預測,已從1月份的“3.3%”變成4月份的“-3%”之時,我們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眼光,衡量數字涵義的尺度,應該作出一定調整,體現出科學理性、實事求是。


及時發現外部風險向中國經濟的傳導路徑並作出應對。這種傳導,既發生在供給端,也發生在需求端。中國參與的某些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可能發生若干環節的斷裂;中國拿到的外部訂單,或本在預期中的訂單,已失去了一些。若全球疫情繼續加劇蔓延,可能還會擴大丟失面、丟失量。外部風險還會通過金融市場等多種渠道傳導進來。


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 |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要高度重視外部風險與內部風險的疊加,宏觀風險對微觀風險的推動。雖然當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外部風險、宏觀風險上,但風險從來狡猾多變、東流西竄。當下,對中國經濟所面對的內部風險、微觀風險也要保持警覺,並有針對性地予以化解。


要充分估計外部經濟風險背後的政治風險。疫情在全球加劇蔓延以來,少數國家中的某些政治勢力,已或明或暗地揮舞起他們多年來一貫持有的政治大棒,意欲從遏制中國整體發展、長期發展的戰略層面,對中國企業、中國經濟下手。


要提前預判全球疫情過去後必然發生的一些重大調整。這場百年大疫,讓大家重新思考和認識了很多,比如生命,比如公共衛生,比如安全的意義。疫後,調整必然發生。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不會逆轉。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呈現方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編織邏輯,可能發生新的變化。


抵禦外部較大風險的重要武器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越是外部不確定性多,越要把握自己手上的確定性。把擁有14億人口、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國市場潛力,更積極地釋放出來;在解決中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上拿出更多有力辦法;進一步體現好“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變革勇氣;等等。


風險主要來自外部,應對辦法則主要在自己手上。黨中央、國務院近期所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已充分體現出了對內外部風險的科學判斷和及時準確應對——增強緊迫感,堅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把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兜住民生之底,邁開變革與創新的步伐。


評估風險,是要帶著底線思維的,把最壞的可能都想到,並不意味著我們會被這“最壞的可能”嚇倒。此時,不妨再深刻體會一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

“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