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2027年,生物科技领域的重大进步让人类可以随意改造自己的身体。这意味着器官衰竭的垂死病人能通过移植人造器官延续性命;断手断脚的残疾人可以在安装智能义肢后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原本天赋平庸的普通人也能借此全面提高自己的体力、感知能力、甚至智力。

然而这一黑科技的发明并没有如最初想象的那样给全人类带来福祉。改造人超乎寻常的能力素质引起了普通人的警惕和恐惧;而改造人群体也因为经常遭受普通人的歧视而愤愤不平。随着这一矛盾逐渐激化,双方的摩擦最终发展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火拼和迫害。原本稳定的国际秩序轰然崩塌,贫穷、犯罪、疾病、毒品和恐怖主义充斥着世界每个角落。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杀出重围》中的未来世界虽然已经发展出了极强的科技,但是普通民众却并未享受到理应获得的福利。

这便是近期发售的《杀出重围:人类分裂》的背景故事,黑暗、压抑、沉重——但玩家们却极其喜欢。最核心的粉丝愿意花费比通关游戏本身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流程中的报纸、电子书、邮件等叙事文档,试图从中挖掘出更详细的信息,仿佛这个黑暗的反乌托邦世界真的就在于我们身边一样。这不禁让人感到好奇:杜撰的反乌托邦故事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才会让现实中的人们如此痴狂呢?

反乌托邦的世界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

1949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了政治寓言小说《1984》,刻画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极权社会。小说中想象的1984年,人们已经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国家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肆意篡改新闻和历史,并依靠宣扬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以及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来维护统治。每个人家里都安装有监控装置,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国家严密监视。普通群众中还潜伏着大量思想警察,人与人之间也因此充满了猜疑。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老大哥在看着你”

如果回顾20世纪的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奥威尔笔下的极权社会,似乎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或许正因如此,《1984》被奉为了20世纪最经典的政治寓言之一,并影响了大量后来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电影和游戏。

《黑客帝国》、《饥饿游戏》、《杀出重围》这些近年来流行的反乌托邦作品尽管各有特色,但是基本上讲述的都是民众被专制独裁的国家、跨国垄断公司或人工智能残酷统治的故事。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福祉,反而成为了统治者最有力的镇压工具,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普通民众尽管遭受着压迫,但是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任由着被控制、被宰割、最后悲惨地死亡。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少数幸运儿》是一部还在开发中的反乌托邦题材游戏。在这部作品的设定中,普通民众必须经常服用迷幻药来保持和谐、愉悦的心情,从而方便被统治者奴役。

这样的反乌托邦世界令人窒息。考虑到它在过去曾真实地出现在这颗星球上,未来是否还会再临尚且是个未知数——想想都会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和这种恐怖的极权社会相比,另一种更加隐性的反乌托邦世界或许离我们的生活还要更近一些。

前几年热门的英剧《黑镜》曾讲述了一个“首相与猪”的亲密故事。一位极端人士绑架了在Facebook上有着极高人气的英国小公主,并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要求英国首相向全世界直播和猪交媾的过程,否则就会撕票。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在《黑镜》的这个故事中,广大民众通过互联网非常及时地获得了原本应该是“国家机密”的信息,而民意也能通过互联网得到非常畅通的表达。这看似是民众获得了空前的权利和自由,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在刚开始的时候,民众普遍表现出了对绑架犯的愤慨以及对政府的同情,绝大多数网民都表示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可是后来当绑架犯在Youtube上发布了砍掉公主手指的视频后,民众被血淋淋的场面震撼到了,网络上的民意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看来绑匪是玩儿真的,首相还是答应要求吧。”

“首相毁了大不了再选一个出来,网红小公主没了可就没第二个了。”

绑匪提出的最终时限一步步临近,可英国政府方面一切试图营救公主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如果不按绑匪说的做,支持率将跌到足以毁灭你的整个政治生涯。”“公主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将来你和家人外出时的人身安全甚至都无法得到保障。”首相的幕僚们如此说道。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英国首相(右)和即将被宠幸的猪

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首相不得不向绑匪低头。而此时全英国的人都聚集到了电视机前,幸灾乐祸、嘻嘻哈哈地看首相出丑;空空荡荡的伦敦闹市街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倒在地上的公主——而她早在直播开始前30分钟就已经被绑匪释放。

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却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了许多当今这个时代的特色。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能空前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一股极其强大的舆论力量。但是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和想法又是如此地脆弱、善变,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往往也不需要由自己直接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的民意变得非常容易被煽动和利用。绑匪既然能够挟持民意让首相操猪,那么理论上是不是也可以靠挟持民意向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呢?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点赞或转发的行为,究竟有多少是基于我们的自由意志,而又有多少是中了居心叵测者的套路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打着“不转不是中国人”标签的文章在微博、朋友圈动辄就有10万+的阅读或转发量。每当有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谣言的传播力度似乎永远都比正规渠道的通知来得更猛烈。阅读和转发虽然看似都是我们自发的行为,但是让我们产生这个念头的,究竟是自己的自由意志,还是别有用心的套路设计者呢?我不知道。但是大家在转发的过程中都非常快乐,都非常享受这份能够肆意表达的“自由”。

行走在黑夜,是为了守护光明

在《神秘海域4》的故事中,大海盗亨利•艾弗里曾联合了其他11个名声赫赫的海盗在某个神秘岛屿上建立了一个名为“利博塔利亚”的海盗王国。据说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财产是共有的,人人都过上了自由自在、安居乐业的生活。而这也使利博塔利亚一度成为了令人向往的理想国。

在寻宝热情的驱动下,德雷克兄弟踏上了征程。可是他们最终却发现这个传说中的海盗乌托邦和想象中的情况大相径庭:利博塔利亚在成立后没多久就衰亡了。在巨大的财富面前,海盗们的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亨利为了独吞这笔财富,不惜将其他海盗全部杀害,而他本人也在执行这一计划的最终阶段命丧黄泉。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神秘海域4》的最终章,传奇海盗亨利·艾弗里因为内讧死在了装满金银财宝的船上。

和利博塔利亚一样,现实中的乌托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建成的。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所有试图建设乌托邦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真正清楚理想国度长什么样——不过我们却能相对容易地知道人间地狱是什么状况,然后尽全力去避免它。

1984年1月22日,美国超级碗橄榄球大赛中途插播了一段别具一格的视频广告。一个昏暗的大屋子里坐满了表情呆滞的人,他们木讷地盯着前方大屏幕,毫无生气。屏幕里,一个巨大的脑袋喋喋不休地讲着什么是电脑,电脑长什么样,以及电脑应该用来做什么。就在这时,一个手持铁锤的运动员姑娘冲了进来,将铁锤掷向屏幕,砸碎了那张絮絮叨叨的大脸,全场震惊。这时旁白的声音响起:“苹果公司即将发布Mac电脑,你将明白为什么现实中的1984绝不会像小说《1984》一样。”

苹果“1984”广告:

苹果公司之所以会选择奥威尔的《1984》作为广告背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个人电脑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IBM一家独大的态势。IBM生产的个人电脑虽然质量可靠,但是却和以前的商用电脑大同小异,呆板、木讷、缺乏新意。在苹果公司眼中,IBM就像是IT界的“老大哥”,依靠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束缚着人们的想象力;而苹果则把自己新推出的Mac电脑比喻为广告中扔铁锤的运动员,决心彻底粉碎人们对电脑僵化的认识。

这则广告虽然只被苹果公开播放了两次,但是却引起了空前轰动。当时美国有50多个大型电视台都为这则广告做了专题节目,上百家报刊杂志纷纷撰文评论“1984”的现象和影响。苹果公司敢于突破思维束缚,正面挑战权威的做法赢得了广泛赞赏。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1984”是苹果公司最经典的商业广告

但是在这一事件背后,可能还有着比商业影响更重要的意义:《1984》中的反乌托邦社会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不论是小说、电影还是游戏,那些杜撰的反乌托邦世界描述了一种种陷入黑暗未来的可能性,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对当下的发展或选择进行反思。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我们的现实世界出现了即将滑向反乌托邦世界的迹象,人们就会立刻警惕起来。

我们对反乌托邦题材故事的痴迷,恰恰是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最重要的体现。虽然行走在黑夜,但却是为了守护光明。

独裁·奴役·阴谋 我们为何迷恋反乌托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