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散文杂谈类文体应该注意些什么地方来提高水平?

小北2014


謝邀问,回答,写散文杂谈文体应该注意什么地方提高水平?写散文虽散,作者可以自由奔放些,激情豪迈些,但所表达的主题,核心,要明确凝炼。散文,杂谈,看起来简单,但要想学好,也是需要作者有广泛充足的知识做基础,所写的作品,内容要新颖独特,意境要真实可靠,思想先进,理据充分,用词优美准确,给读者一个不耳目一新,知识,感悟先进深刻。多学,多看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象鲁迅先生的《杂谈》,汪国真作家的《散文》作为写作的范文和指南,定会加快写作的优秀和进展。供参考!谢谢!


高静环


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涉及散文和杂文两个方面的内容,很难作出完整的回答。本人不具备专业写作的条件,只能根据自己的积累,单独就散文写作谈一点皮毛性的东西,以“抛砖引玉”。敬请大师名家指教。

一、什么是散文?

对散文的定义和范围,历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见解。在我国古代,散文是对“韵文”和“骈文”而言的。除了诗、词、典、赋等有韵的作品之外,其它不受格律约束的文章,便总称为散文。

“五四”运动之后,散文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概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现代文学分类中,把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相并列,成为四大部类,这是散文的广义概念。如果把文学四大部类中的散文再进行细分,则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和散文等。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散文”,便是狭义概念的散文。

什么是狭义的散文呢?如果粗略地下个定义,大体上划个范围,狭义概念的散文应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以记人叙事、咏物抒情为主的一种自由、零活、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因为这类散文偏重于抒写真实感情,所以通常称为抒情散文。

例如郭沫若的《银杏》、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是抒情散文的典范作品。

二、散文的种类

就狭义的散文来讲,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在记人的时候,要求作者着意刻划人物性格中自己感触最深的某一特征,并不要求全面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没有去写藤野的一生,也没有从多个方面刻划藤野的性格,而是着重表现藤野的正直、诚恳的品质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这类散文在叙事的时候,要求作者选择感受醉深的生活片段,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幅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画面,并不要求祥细地描写复杂和曲折的情节。

第二类,是咏物抒情散文。

这类抒情散文,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一事一物的刻划与描写,着重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真挚爱憎,富有诗的情调。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托物言志,咏物抒情,通过描写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军民质朴、严肃和力争上游的崇高品质,以及他们坚强不屈、团结抗战、“用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深沉而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与乐观情怀。

在这儿需要强调的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要侧重于记人叙事;咏物抒情为主的散文,应侧重于倾诉感情。但两者之间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事实上,在记人叙事的散文中,作者并不是客观地记人叙事,而往往用饱满的感情笔墨去记人叙事;在咏物抒情散文中,作者也不是空洞抽象地去抒情,而往往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娓娓动听的叙述和栩栩如生的描写之中,使得感情有根有源。

所以,在写散文的时候,要注意防止把记叙和抒情对立起来的倾向,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把记叙和抒情自然结合起来,努力创造生活画面和健康感情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散文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抒发真情实感。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小说、诗歌、戏剧的创作,要求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和性格。这种创作,作者在自己的头脑里加工和制作典型人物的时候,只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就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的原型。因此,小说、诗歌、戏剧,讲的是艺术真实。

但抒情散文的创作,则要求必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抒写真情实感。所以,抒情散文讲的是生活真实。正因为抒情散文属于一种写实的文学体裁,所以在写作中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写抒情散文,能不能进行艺术加工?可不可以进行虚构?从许多优秀抒情散文作品的情况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

一是抒情散文描写真名实姓的人物、记叙实地发生的事件,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时,除去材料的剪裁、细节描写上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艺术处理外,应当完全写实,不能进行任何虚构。

二是作品在真人真事,真景实况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合情合理的虚构,以便更突出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加艺术的感染力。但是,写抒情散文,绝不能“仰仗虚构”。如果抒情散文中的虚构成份多了,就会使散文变成了小说。所以,散文中的虚构,与小说、戏剧中的虚构是截然不同的,它只能在“大实小虚”的原则下使用。

2、立意要新颖,意境要富有诗意。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创作。一篇散文,能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也在于能不能写出具有新颖的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说,散文的立意是不是新颖,标志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浅,关系到散文的生命。

新颖的立意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以及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的新发现。所以,只有自己感受强烈,对生活的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做到立意高远和新颖,才能写出声情并茂的好作品。

在许多优秀散文作品中,不仅立意新颖,而且还创造了诗的意境。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和激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能够唤起读者联想的艺术境界。

在散文的写作中,要寻求诗的意境,作者本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而一篇好的抒情散文,往往是以一个富有特征事物或景物为触发点而展开的丰富联想,从而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生活的真实灼见相统一的意境。

对我们初学写作散文的人来说,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就需要深入生活,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在立意上多下功夫。

3、形式要灵活,构思要精巧。

散文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常见的散文结构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常见的结构形式

一是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变化为线索,把较为零散、片段的材料连接起来。一般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大多用这种结构形式。记游的散文,也是以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形成文章结构。

二是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把生活片段组织起来。

三是交替运用时间、空间顺序和思想感情两条线索,把材料疏密相间的组织起来。

(2)、常用的散文构思方法

第一、“抓一刹那”的构思方法。这一刹那,就是指事物的精华部分。使用这种构思方法,不仅能把零散的材料集中起来,从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避免犯“流水账”的错误,而且可以培养作者的观察敏锐性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以便从复杂的生活现实中发现最美好的东西。

第二、从“动情的事”中寻找诗意的构思方法。这个动情的事,就是指生活中最激动感人的事。

在散文创作中,不管是用哪种构思方法,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最光彩的事情,才能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触动感情。二是对生活中的“一刹那”闪光的东西或事物所感动了,就要去思索和调动生活的积累,并反复思索和理解生活中的某个哲理,尔后去精心构思。

四、咏物抒情散文的笔墨重点

散文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好的散文,每一幅景致,每一段文字,都注入了作者对生活灼热与纯真的感情。所以,抒情散文是用情打动读者心灵的。

抒情美是抒情散文艺术美的主要因素之一,咏物抒情散文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在抒情散文的创造中,作者可以象诗人那样,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借用一些艺术手段,通过创造深刻、含蓄的意境,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写作中,通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特定感受,选择某种足以寄托自己情思的事物,生动细致地描绘具体形象,刻划其具体的性格特征,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这种事物之中,以达到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目的。

五、语言要优美自然

作家杜牧说:“文以意为主,气以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其值量的优劣,固然取决于深刻新颖的思想和浓郁真挚的感情,但语言是不是优美自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家,在语言的运用上是非常讲究的,而且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散文笔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描写人物的语言。人们在谈到创作的时候,通常用“画龙点睛”来作比喻。神龙往往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雾中露出一麟一爪,但却能让人想象到神龙的全体。因此,强调写作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力求精粹。特别是在写人的时候,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勾画出人物的神态,也可以收到画龙点睛、以一当十的效果。

二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语言。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不能浮光掠影,不能只满足于一点浮泛的印象,而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深入探索,努力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并把它用文字准确的表达出来。

三是议论事理的语言。散文对这部分语言的要求,就是简洁凝练,透彻深刻,富有哲理,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四是概括叙述的语言。在散文中,作者为了使中心突出,笔墨合理,有些情节和背景性的东西,往往采用概括叙述的方式,使作品疏密有致,祥略得当,具有一种谐调变化之美。

此外,散文语言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富有节律性和音乐的感染力。这种语调,就是“旋律”。旋律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调子。我们应该从这些范文中学习和吸取营养,使自己作品的语言文字,即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意义,又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和富有哲理,给读者以清新、凝练、优美的语言享受。


李长谕


写散文杂谈要想出类拔萃,需注意几点:

一是多观察思考,能从社会生活中提取以小见大的素材,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概括出自已独到的见解。

二是语言要精练精譬,长短句结合,多用排比比喻,有人称之为排喻。这样的语言容易出现名言警句,让人容易记住,容易传颂,达到传播推广的效果。

三是分析问题要像剥洋葱,可以层层递进,可以环环相扣,但不能剑走偏锋,要能说到人心里,引起读者共鸣。鲁迅对弱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获得人们广泛赞赏,能引起所有读者沉思!

四是站得高看得远,要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人民们命运紧密结合,像鲁迅为了唤醒国人毅然“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去战斗,所以获得广大人民的敬仰!否则,自己所写的文章有可能成为是为敌人送的反对我们的炮弹!就像现在某人写的日记。所以,创作要善于总结分析,把握好思想之路,不偏不倚,切中时弊能让人警醒,歌颂社会能引起共鸣,读完能让人回肠荡气,又能振奋精神投入新生活,这样的文章才能起到应有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