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四大名笔之中国齐笔

齐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山东省广饶县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制作考究,从选料到成品经100多遇到工序。齐笔丰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软硬适度、健劲有力,美观耐用,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规格品种已发展到100多个,年产量600万支。

中华四大名笔之中国齐笔

当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的毛笔却至今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代表了一种书写文化。毛笔的产地众多,山东省广饶县的齐毛笔作为其中最古老的分支,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

中华四大名笔之中国齐笔

中国的毛笔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名笔各有所长。浙江湖笔以羊毫制笔,毛细锋嫩,质地纯净;安徽宣笔以兔毛为原料,称为紫毫。笔锋短小犀锐,劲健有力;河北衡笔则以坚韧耐用,含墨量大为特点。与其它三类名笔相比,齐笔以它独特的工艺特色,将狼毫笔不断改革创新,独树一帜。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蒙恬造笔”的说法在古书《博物志》和《古今注》都有记载,蒙恬造笔的故事也在流传中日益丰富。相传秦朝(前221年-前206年)蒙恬在外作战时,急需向朝廷奏折求援。情急之下,他割下一捋马尾捆在木棒上沾着锅灰写了一分奏折,于是就有了毛笔。当然,随着考古的新发现, 毛笔产生的年代可能会提前,但在齐鲁大地上,齐毛笔至少为我们记录了2000多年的灿烂文化。

2000多年后,齐毛笔不仅依旧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孔孟文明,渲染着淳厚朴实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养育着一方水土。广饶作为山东惟一制作齐笔的地方,它的名字同样被古时文人墨客寄予了挥之不去的遐想。

中华四大名笔之中国齐笔

广饶县的制笔工艺一直采用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模式。过去的育兴笔庄、文山堂、文成堂都是名噪一时的老字号,规模很大,有工匠学徒几百人。如今在这里,人们仍然延续着制笔的传统,几乎家家都出笔工,专门制笔的人家有六七百户,更有不少是几十代传下来的制笔世家。制作工艺师徒相传,不断创新,已经失传的茅龙笔就是经过于保民和当地笔工合力研究出来的。

好的毛笔注重“四德”,即“尖、齐、圆、健”。笔豪聚拢时末端尖,则较易传神;笔尖压平后毫端齐,则运笔力均。“圆”说的是笔豪圆满充足,运笔时可以圆转如意;“健”则指笔的弹力。齐笔到今天仍能不负盛名,得益于它从选料开始就严格按照“四德”的要求进行制作。

中华四大名笔之中国齐笔

毛笔的选料十分广泛,甚至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兔毛、猪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以制笔。古书《岭表录异》中记载有一个笔匠找不到动物毛制笔,就割下自己的胡子做了一支笔。做出来的笔非常好用,当地的太守便下令家家户户的老人把胡子割下来做捐税。如今虽然不用胡须制笔,但缺少毛料的情况仍然存在。

齐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15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是手工活,要求有很高的技术。笔工们把从选择毛料到制成笔头的过程称为“水盆”,主要是因为其中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在放有石灰的水中完成,笔工们裸露的手臂长期遭受着石灰水的侵蚀,因此每一支毛笔中都蕴涵着制笔工人的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制笔艺人门在各道工序上的严格谨慎和不断创新,使齐笔有了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的特点,以刚柔相济、得心应手而享誉古今。

今天,齐笔的品牌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地区,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华夏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制笔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勉,铸造了齐笔的辉煌。它将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被永远地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