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不神话,细微见真章,主旋律战争片应该这么拍。

王(黄)、杨:

  军委来电限左纵队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5团夺鸭溪一天跑160里的记录。你们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此一任务的。我们准备祝贺你们的胜利。

          林(彪)、聂(荣臻)

献礼电影《决胜时刻》正在全国热映,影片导演宁海强驾驭战争戏水平可圈可点。其实在此之前,宁海强已经拍出过一部十分精彩的主旋律战争电影即2016年讲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电影《勇士》,今天异点君就结合背景和真实历史记录为大家分享一下这部电影。

真实不神话,细微见真章,主旋律战争片应该这么拍。

《勇士》作为一部张扬“主旋律”的红色电影,淡化了以往“脸谱化”、“夸张化”、“意识形态化”的标签,将历史大背景中的“群像”和“个人”透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细节给人以心灵震撼,同时导演在史实方面下足了功夫,很多“历史踪迹”通过“艺术再现”不温不火但是富有深情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勇士》开篇迅速通过一系列静态动画回顾了红军长征以来的各个重大战役如湘江战役等(这场战役堪称红军长征中的大放血,中央红军战役前86000,战役后锐减过半,相当于2个红军就有一个掉了脑袋。

真实不神话,细微见真章,主旋律战争片应该这么拍。

所以电影中的“老廖”在红军独 特扫盲中听到“湘江”两个字异常悲愤,因为损失太大了),影片开头占领安顺场时候只有一条船,强渡占领对面的桃子湾渡口夺取了3条船一共四条船,问题是就算四条船也是杯水车薪,大渡河此时正值涨水,河宽近300米,流速每秒4米,水流湍急 ,暗礁丛生。

红军的船都是那种小渔船,四条船一次只能渡4、5十个人,来回一 个小时,还得是顺利的情况,彼时的中央红军有不到三万人,也就是说就算是敞开了渡河也得渡一个月。

真实不神话,细微见真章,主旋律战争片应该这么拍。

而此时中央军的薛岳已经在后面紧追,几天就能赶到, 如果不能从容过河,那红军就只能西去藏区,民族问题,吃饭问题那都是万难,前途未卜,可能历史就会改写,历史的仲裁者的地位此时落在了红一军团红四团的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身上。

红四团从5月27日清晨开拔,一路披星戴月“就着雨水嚼生米”边跑边“用餐”用2天在彼时山路崎岖的环境下“奔”到了泸定桥。(第一天80里、第二天240里!!! )

影片用一个个鲜活的青春、稚嫩、坚定的脸庞诠释了各个十几二十岁年轻红军战士的内心的理想,既不说教而又新颖,特别是影片通过镜头展现红军“边行军边扫盲”和川军“双枪兵”(步枪、大烟枪)这个细节无声中展现了两只军队不同的面貌。

真实不神话,细微见真章,主旋律战争片应该这么拍。

5月29日凌晨6时许,黄开湘带领前锋到达泸定桥,影片这里有一个时间点也是很准确,黄开湘说下午四点发起攻击,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黄开湘初到泸定只是先头部队,还要等待红四团主力,特别是轻重机枪和佛爷“炮神”赵章成的迫击炮。(田生才的原型)

影片一改以往主旋律电影浓墨重彩强调红军“精神”、“信仰”,而是非常忠实的还原了历史本真——彼时红四团的火力要大大强于对面的川军第三十八团团 长李全山部(“由曾庆林指挥全团百余挺轻、重机枪,掩护夺桥和铺桥行动”杨成武语),这也就是出现了很多人不解一点,红军22勇士攀着铁索为啥对面川军为什么攻击效果不佳?

真实不神话,细微见真章,主旋律战争片应该这么拍。

其实,是川军没办法,因为自己的五六挺机枪被对面的红四团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基本压制(桥楼成为弹巢,守兵抬不起头,或伤亡或逃跑……)。而电影另一个细节,也很完整 的反映了夺取泸定桥的经过,就是另一方的红一师对泸定桥后背发起进攻,造成了守桥部队腹背受敌的窘境,军功章有红一师的一半。

夺桥经过历史上也就是半小时左右,影片通过特效技术和爆破手段带给观众不错的视听体验,这是本片的又一大亮点。战争从来不是只靠勇气,红军指战员也不是神风敢死队,那是相当珍惜战士生命的,胜利必须是指挥员依据主客观形势,充分调动一切资源才能取得的。

真实不神话,细微见真章,主旋律战争片应该这么拍。

但是这并不妨碍铁索桥的22名勇士名垂千古,且不说火机压制并不代表完全压制,不代表不会有子弹飞到铁索上没有任何遮挡物的22名勇士身上,就是那涛涛大渡河上冰冷光秃秃的十三条铁锁又有多少人看着心里不瘆得慌?何况他们刚刚没日没夜的奔跑了240里……

大渡桥横铁索寒,朱毛不是石达开。如今的泸定桥,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涛涛大渡河依旧在桥下怒吼,仿佛在诉说八十多年前那些“勇士”带给我们的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