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王為什麼可以射潮?

用戶4975810348619


這應該是吳越地區的民間傳說,應該是錢王帶領民眾修繕捍海堤,抗擊自然災害的高度概括。一般中國古代的各類民間傳說都是在高度嚴苛的王朝統治下,委婉地表達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表現出某種期望。這個神話一方面表現了錢王運籌帷幄的治國智慧,又展示了吳越民眾對他的擁戴。說起來錢王這個人充滿了歷史傳奇,可以說是地方性的賢明之君。他從一個私鹽販子起家,到最後被封為錢王,保境安民繁榮經濟。使吳越地區富庶於世,為後來的宋王朝誕生燦爛的文化成就奠定了基礎。


季華客


錢王也叫錢鏐,(liú),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吳越開國國君。

據史料記載,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鎮壓農民起百義軍,累遷至鎮海節度使,後擊敗董昌,逐漸佔據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錢鏐在位期間,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容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有利於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錢塘江想必大家都知道,錢塘江位於我國浙江省,最終注入東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為錢塘潮,天下聞名,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來觀看這一奇景。歷史上錢塘江的記載也不再少數。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 ,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錢王射潮唐朝末年,有個吳越王叫做錢鏐的,勇猛無比,當時一般人都稱他為“錢王”。錢王治理杭州的時候,各種事情都感到還容易辦,就是這道錢塘江的海堤修不好。因為剛剛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要來兩次,叫人沒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築起來。情急之下,錢鏐一方面求助於神靈,另一方面改變築塘方法,採用新的工程技術。錢鏐令人“採山陽之竹”造箭3000支,以鴻鷺之羽毛裝飾箭桿,再以“剛火之鐵”製成箭頭,又下令選用500架強弩和500名弓箭手,安置於候潮門外的疊雪樓,組成一支特殊的 “射潮軍”(又稱“水犀軍”)。每當潮水湧來,每人就向潮頭齊射一箭,據說齊射五箭之後,潮頭終被壓制,避開杭州城,折向錢江南岸的西陵。錢鏐將剩餘的箭埋於候潮、通江門外的江濱,並在埋箭處鎮以鐵幢,立下誓言“鐵壞此箭出”,表示震懾潮患的決心。另外,他又下令建造胥山祠,供奉潮神伍子胥,且寫詩一章, 放人匣子封置於海門山,以求神佑潮息。這便是流傳至今的“錢王射潮”的故事。

總的來說,錢王射潮這個事情,不管歷史上是否存在,或本身就是事實只是在後世的流傳加以神話色彩。形成了很多版本。大家都知道錢塘江的治理確實並非射箭就能治理好的。只有多管齊下才能治理好錢塘江的。也表現出人們的一種心願吧!

創作不易,不喜勿噴。謝謝


一憶一


錢王射潮是浙江省的民間傳說故事。

施元之注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杭州連歲潮頭直打羅剎石,吳越錢尚父(錢鏐)俾張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漸退。”

錢塘江由於喇叭口的形狀,潮水兇猛,潮頭高,潮水衝擊力又強,因此錢塘江兩岸的堤壩總是處於修好了又被沖毀的循環中,給古代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唐朝末年,吳越王錢鏐,勇猛無比,稱“錢王”。錢王主政杭州時,對江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傳說,修堤官員報告無法修好,因為有潮神做對,於是錢王下令捉拿潮神,然而潮神住在海里,凡人是無法捉拿的。

於是錢王親自出徵,他徵集了數萬弓箭手,集合在江邊,在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這一天,要捉拿潮神。

果然這一日,潮水漲到了最高,潮神在萬潮上騎馬飛奔巡視,於是錢王下令萬箭齊發,射向潮頭,岸上民眾歡呼,隨著遮天蔽日的箭矢穿入浪頭,浪退去了,再也不敢回頭,錢王又下令追擊,於是有了追潮。

從此,江堤才得以修成。人們為了紀念錢王的豐功偉績,就把江堤叫做錢塘。

錢王射潮,體現了古代人民與惡劣的大自然做搏鬥的無畏精神,是中華文明血液裡的一種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