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为什么可以射潮?

用户4975810348619


这应该是吴越地区的民间传说,应该是钱王带领民众修缮捍海堤,抗击自然灾害的高度概括。一般中国古代的各类民间传说都是在高度严苛的王朝统治下,委婉地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现出某种期望。这个神话一方面表现了钱王运筹帷幄的治国智慧,又展示了吴越民众对他的拥戴。说起来钱王这个人充满了历史传奇,可以说是地方性的贤明之君。他从一个私盐贩子起家,到最后被封为钱王,保境安民繁荣经济。使吴越地区富庶于世,为后来的宋王朝诞生灿烂的文化成就奠定了基础。


季华客


钱王也叫钱镠,(liú),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吴越开国国君。

据史料记载,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百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后击败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钱镠在位期间,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容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钱塘江想必大家都知道,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历史上钱塘江的记载也不再少数。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 ,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王射潮唐朝末年,有个吴越王叫做钱镠的,勇猛无比,当时一般人都称他为“钱王”。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各种事情都感到还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因为刚刚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要来两次,叫人没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来。情急之下,钱镠一方面求助于神灵,另一方面改变筑塘方法,采用新的工程技术。钱镠令人“采山阳之竹”造箭3000支,以鸿鹭之羽毛装饰箭杆,再以“刚火之铁”制成箭头,又下令选用500架强弩和500名弓箭手,安置于候潮门外的叠雪楼,组成一支特殊的 “射潮军”(又称“水犀军”)。每当潮水涌来,每人就向潮头齐射一箭,据说齐射五箭之后,潮头终被压制,避开杭州城,折向钱江南岸的西陵。钱镠将剩余的箭埋于候潮、通江门外的江滨,并在埋箭处镇以铁幢,立下誓言“铁坏此箭出”,表示震慑潮患的决心。另外,他又下令建造胥山祠,供奉潮神伍子胥,且写诗一章, 放人匣子封置于海门山,以求神佑潮息。这便是流传至今的“钱王射潮”的故事。

总的来说,钱王射潮这个事情,不管历史上是否存在,或本身就是事实只是在后世的流传加以神话色彩。形成了很多版本。大家都知道钱塘江的治理确实并非射箭就能治理好的。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治理好钱塘江的。也表现出人们的一种心愿吧!

创作不易,不喜勿喷。谢谢


一忆一


钱王射潮是浙江省的民间传说故事。

施元之注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杭州连岁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钱尚父(钱镠)俾张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渐退。”

钱塘江由于喇叭口的形状,潮水凶猛,潮头高,潮水冲击力又强,因此钱塘江两岸的堤坝总是处于修好了又被冲毁的循环中,给古代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唐朝末年,吴越王钱镠,勇猛无比,称“钱王”。钱王主政杭州时,对江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传说,修堤官员报告无法修好,因为有潮神做对,于是钱王下令捉拿潮神,然而潮神住在海里,凡人是无法捉拿的。

于是钱王亲自出征,他征集了数万弓箭手,集合在江边,在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一天,要捉拿潮神。

果然这一日,潮水涨到了最高,潮神在万潮上骑马飞奔巡视,于是钱王下令万箭齐发,射向潮头,岸上民众欢呼,随着遮天蔽日的箭矢穿入浪头,浪退去了,再也不敢回头,钱王又下令追击,于是有了追潮。

从此,江堤才得以修成。人们为了纪念钱王的丰功伟绩,就把江堤叫做钱塘。

钱王射潮,体现了古代人民与恶劣的大自然做搏斗的无畏精神,是中华文明血液里的一种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