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蘇軾的朋友們進來談談自己對蘇軾的看法吧?

XGM0913


蘇軾的詩詞豁達豪放!風流瀟灑!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辛棄疾又稱“蘇辛”。無數傳世名作,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俘獲無數粉絲。

但蘇軾大部分詩詞抒發的是個人情感、生活經歷,如果沒有對比也沒什麼,要是和辛棄疾一比,你就發現眼界不同、格局不同!後者的詩詞充滿家國情懷、悲壯情緒濃厚!比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等。

就我個人而言,對蘇軾談不上喜歡不喜歡,和其他詩人一樣。不過我對辛棄疾非常崇拜?



雅音徐徐


借問明月幾時有,把酒悵然問青天。

詩中仙翁李太白,詞裡宗師蘇子瞻。

文華才情冠古今,怎奈命運總多舛。

滔滔大江東流去,英雄有淚不輕彈。

率性直言難入耳,烏史臺前命一懸。

謫居黃州逢苦雨,寒食時節更心寒。

破灶空庖燒溼葦,荷鋤東坡學陶淵。

悟得紅塵夢一場,幾度秋涼人世間。

丁酉秋月 安書楷《蘇軾》






薪火之路傳薪火


蜀學創始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嘉祐元年(1056年)一同到京城開封應舉,次年蘇軾、蘇轍兄弟中進士。當時宋學正在形成之中,學者們大多探求“六經”義理,蘇洵也著《六經論》以闡述六經義理其作《易傳》未成,於治平三年(1066年)去世,遺命長子蘇軾繼述。此後蘇軾、蘇轍雖也開始探究《易》經,但宦途忙碌,進展不大。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為不得簽署公事的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次年初到達後,築室東坡,號東坡居士,過著無職無權的貶居生活。

蘇軾以文名世,其間寫出不少傳世名篇,但將主要精力用於撰寫《易傳》。除父蘇洵未成書的《易傳》遺稿外,弟蘇轍也將所作《易解》寄來,蘇軾經數年的撰述,“卒以成書(史稱《東坡易傳》),然後十載之微言,煥然可知也”。實是父子三人合作而蘇軾總其成。蘇轍又將所撰《論語略解》寄來,蘇軾“復作《論語說》,時發孔氏之秘”;以後又撰《書傳》,史稱《東坡書傳》。《東坡易傳》之成約在元豐六、七年間,可視作“蜀學”學派理論的基本形成。

蜀學學派的特點之一是吸收佛學學說,這本是“宋學”各派的共同特點,而尤以蜀學為甚,即所謂“其學又雜以禪”。蘇轍亦曾著《孟子解》、《老子解》《春秋集解》、《詩集傳》蜀學學派在宋學三個學派中始終是影響較小的學派。

洛學是程顥程頤兄弟所創,史稱“二程”。慶曆六年(1046年),其父程珦署理南安軍(今江西大餘)通判時,周敦頤任南安軍司理參軍,二程時年十四五歲,曾受啟蒙教育於周敦頤約半年但同年冬周即調離南安。程顥後來“氾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說明二程是自己探求近十年後才得“道德性命”之學,並非受之周敦頤。南宋初朱震提出二程師承周敦頤,經朱熹論證,周遂成理學開山祖師。今人辯之甚明。程顥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後,仕宦不顯。

元豐二年(1079年)因反對新法而罷居洛陽,授徒講學。元豐八年(神宗已死)被召用,未赴而卒,文彥博為題墓稱明道先生。其弟程頤(史稱伊川先生)同在洛陽講學授徒。二程學派的基本形成,應即在元豐後期,史稱“洛學”,但當時洛學學派成員可能還僅限於他們的門生。蜀學重在著書立說,洛學則重在授徒講學元祐時期保守派執政,極力貶低新學派,實際上洛學、蜀學兩派尚處於剛形成時期,也並無多大影響。

程頤晚年專心著述,元符二年(1099年)完成的《易傳》,是洛學學派學術體系完成的標誌。他畢生致力於授業傳道,門生弟子較多,而且轉相傳授。但洛學在北宋時始終只是宋學中的小學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