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乐闲聊话今古,今天跟各位介绍点《三国志平话》的内容,《三国演义》小说,正是借鉴了这部平话小说中不少精彩的虚构故事,同时基于三国时代的史实,再辅以合理的加工与夸张描写,才成就了一部经典名著。但《三国演义》较之《三国志平话》,就不仅仅是“青出于蓝”那么简单的逻辑了,至于老乐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就系统地梳理一下这部平话的内容,再适时地与《三国演义》乃至于《三国志》做个对比,答案就会非常明显了。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这故事的一开始,就直接追根溯源到东汉光武帝时代了,话说这光武皇帝与民同庆,清明节开设赏花会,在这些来赏花的人当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当时是个秀才,一说到秀才,这就是评书艺人习惯性的称谓借用,东汉时期没有秀才,因为汉光武帝叫刘秀,所以“秀”字要避讳,那个时候的秀才只能叫茂才,但是后人的评书小说,不可能这么严谨,我们自然没必要挑这些“毛病”,要是挑这个,书就不用看了。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总之,说有这么一个秀才,叫司马仲相,可能有些怀才不遇,但要说有多大本事,也看不出来,反正就属于不少读书人的通病,地位不高,但是自认为念过几本书,脑子还够用,然后总是自命不凡,但是没有施展抱负的空间,从古至今读书人跟司马仲相相似的大有人在。而他也趁着光武帝召开赏花大会的时候来了,因为他去的比较晚,没地儿呆,就找了一个角落,看着花,喝着酒,赏着景,吹着风,挺美的。赏花饮酒的同时,拿出来史书翻看,就看到了秦始皇相关的一些内容,估计他读的是《史记》,而后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修长城,发民夫等一系列事件,他越看越生气,再加上喝点儿酒,开始大放厥词——说秦始皇暴君一个,自己要是当皇帝,肯定不会这么干等等,总之,都是发牢骚。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正当此时,司马仲相突然间发现,角落里头来了几十个人,穿的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饰,然后请司马仲相说:陛下请跟我们来。这司马仲相很纳闷,怎么自己说当皇帝就当了?他也是仗着酒劲,索性跟着去了,到了一处宫殿当中,这帮人请他更衣,换上的就是黄袍冕旒冠等帝王服饰,司马仲相便问原因,那些仆从或大臣们才解释,说他的确是皇帝,但不是人间的帝王,毕竟当时阳间的皇帝是光武帝刘秀,所以司马仲相只能在阴间为帝王,专审人间不平事,这是他的职责。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司马仲相有些害怕,觉得自己还是当个活人,哪怕是普通白丁,也胜过这阴间帝王,但那些臣属告诉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一方面有帝王之命,另一方面有点儿狂,敢骂秦始皇,而秦始皇的行为,也不能怪罪与他。因为自古以来,不管是尧舜禹汤,还是桀纣始皇,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上天安排的,司马仲相对他们不满,就是对上天不满,再加上他身份还不一般,跟老天爷叫板,老天爷便要处理他,无论奖惩,都要先考验一二。考验的方法就是,找出些人世疑难案件,如果断得公,就像司马仲相自己说的,他如果当皇帝能让这个世界没有冤案啊,万民乐业,那就可以回到人间当皇帝,如果断得不公,那就是吹,修行不到却如此狂妄,代价就是永世不得为人,贬进阴山之后。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司马仲相一想,跑也跑不了,那就忍了吧,索性试试,正好有一腔抱负,然后就问左右,有人来申冤诉苦吗?侍从说,放心别着急,马上来人,就在说话这个过程中,来了一位威猛的将军,仪表堂堂,穿着不凡,但是浑身血污,一看就是临死之前穿的那身衣服。司马仲相就问他是谁,有什么冤情,这将军说自己是淮阴侯韩信,为刘邦打下天下,但是刘邦非得说他造反,最后被吕后骗进未央宫诛杀。正当韩信诉苦时,又来一个将军,年龄看起来更大,浑身没有一块好地方,他就是彭越,对司马仲相说自己更冤,韩信起码还后悔没造反,可是自己却一点反意都没有,刘邦把他骗来后,经过调查发现实情,本来都饶彭越一命,下旨发配四川,但在去四川的途中,彭越遇到了回长安的吕后,天真的彭越竟然求吕后帮自己说情,就这样被吕后又带回长安,谁知吕后提醒刘邦,不该纵虎归山,否则后患无穷,就这样彭越被处以醢刑。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司马仲相听到这些,非常生气,就要把刘邦和吕雉一起招来,结果又来了一个高大威猛的将领,此人就是汉初三大名将的最后一位,九江王英布,依旧是对刘邦诛杀功臣一事喊冤。司马仲相听完这三位的喊冤之后,立刻叫来了刘邦和吕雉,质问他们,实在对不起这些功臣,刘邦立刻申辩,说这些跟他没关系,韩信也不是他杀的,彭越是他放走的,英布死在自己的内弟,也就是小舅子手里,就算有罪,吕雉才是主谋。这话让吕雉立刻诉起苦来,说刘邦当时是皇帝,自己不过是“干脏活”的,就这样被泼冷水,太冤了。两口子就在司马仲相的面前吵了起来,一点体统都没有了,吕后为了证明刘邦早都相信三大功臣谋反,才动了杀心,还找来了证人,这个证人就是韩信当年身边的那个谋士,蒯彻。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等到蒯彻来了后,更是说了一通自己的道理,总之这个案子让司马仲相很无奈,韩信、彭越和英布三大名将不是完全无辜的,但刘邦就此杀功臣也有些过分,可是吕后手段狠毒些,但又能怎么办呢?总之,司马仲相实在是难以下定论,就在这关键时刻,天帝派来使者,开始教育司马仲相,这书生气的诸多弊多,不过他也能明辨是非,而此案本来也难以申清,所以司马仲相永世不得为人的上限惩罚是可以免除的,但是他本来是做帝王的,直接享受帝王荣华富贵的资格被取消,只能拥有一个帝王的名号。说到这里,故事的逻辑就很明显了,司马仲相转世为司马懿,虽然被称为晋宣帝,但在世时当不上皇帝,只能辛苦的创业。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这就是司马懿在《三国志平话》中的来历,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诸葛亮,就是那位蒯彻转世。而后,天帝还指派刘邦,转世投胎成他的后世子孙汉献帝刘协,吕雉转世成刘协的伏皇后,剩下的这三位大将,也各有各的安排,韩信转世成为曹操,让他占据北方,控制汉献帝,这样的话,就能报当年刘邦诬杀韩信之仇。彭越本来应该发配到四川捡条命的,结果让吕后给骗回来了,所以彭越还是上四川去当皇帝,那么他就转世为刘备。至于英布,他本来就是江南九江王,自然转世为孙权。他们仨一起征战天下,争来打去,最后统一在司马懿的后代子孙手中。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这样,汉初的那些风云人物,被天帝裁定纷纷转世投胎成三国的几个大佬,并给了不同的身份,然后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三国故事,这也就是《三国志平话》的开端,跟咱们原来看到的《三国演义》不太一样,但实话实说,这种设定让人有些不明就里,或者说意义不大,因为在随后的故事中,根本也没有体现出韩信、彭越、英布和刘邦等人的前因后果出来,甚至说蒯彻作为韩信的谋臣,却在后世称为了辅佐刘备的诸葛亮,这本来也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故事:三国故事:韩信转曹操,彭越转刘备,英布转孙权,三大将再续前缘

老乐个人觉得,这种形式的开篇,不过就是找了一个与全书毫无瓜葛的题外话,生搬硬凑吸引人注意而已,就跟很多曲艺节目中的定场诗一样,开头说那几句与后来的主要内容完全不搭,而这种情况在《三国志平话》中还有很多,经常是大费周章,做足铺垫地介绍一位看似很重要的角色,而后这便毫无来由地消失了。貌似这部书根本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大家在将内容捏合在一起的时候,又根本没有彼此互相对照,显得逻辑支离破碎,由于篇幅关系,老乐就不多举例了,以后再跟大家详聊这些。总之,这种平话小说的艺术成就,跟《三国演义》真的是没法比,但我们也没法否定掉这部作品的价值——如果没有《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又怎么能有那么精彩的细节与丰富的想象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