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上週,大神諾蘭的新作《信條》終於上映了。目前,豆瓣上已經有超過24萬人打分,其中70%的觀眾給出了4星和五星。

怎麼說呢?諾蘭的這部新片就像是一場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頭腦風暴,期間充滿了讓腎上腺素飆升的感官刺激。

其燒腦程度讓許多人走出影廳時,不禁發出疑問:我是誰?我在哪?我看了個什麼?

不過,今天書單裡的這4本書,每一本的燒腦程度都不亞於《信條》,甚至可以說比它還燒腦……

01

看懂這部科幻神作,逆向時間就是小菜一碟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這本書的原名叫《你一生的故事》,後來隨著改編的好萊塢科幻大片《降臨》上映,出版社也隨之將書名改成了《降臨》。不過,我還是更喜歡它的原名,充滿了宿命感。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於經典科幻小說的改編,原著黨和改編黨的撕扯從未停止過,要不然大劉的《三體》也不會難產至今了。《降臨》也是如此,儘管依舊震撼,但還是難以讓原著黨滿足。畢竟,電影不過只是表現出了小說三分之一的精彩罷了。

這也難怪。作為美國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絕對是科幻文學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也是足夠進入科幻短篇小說史TOP10的殿堂級作品。

出道二十餘年來,特德·姜只發表了十五部小說,卻得遍世界科幻大獎。他的作品超出了宇宙飛船、機器人大戰等人們對於科幻的固有期待,它讓人們意識到:


原來科幻小說還有另外一種存在,它能以一種超乎想象之外的方式來重塑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宇宙的探索。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作品中更是充滿了對人性的反思和對價值觀的拷問,科學和文學的雙重魅力都在他的文字間流光溢彩。

《你一生的故事》主要講述了語言學家路易斯與外星人七肢桶接觸並學習他們語言的故事。在接觸的過程中,路易斯漸漸發現七肢桶的語言能同時表現“因”和“果”,可以同時看見過去與未來。

對於這種預見未來的悖論,作者用了一個“歲月之書”的寓言來說明。如果一個人翻閱了歲月之書,知道了自己的未來,比如說,他知道自己將來某一天要幹什麼,而他偏偏不去做,那麼預見未來還有意義嗎?


就像小說裡的路易斯預見了自己女兒的死亡以及隨之而來的無盡悲傷,是否還會選擇讓這個孩子出生呢?。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特德·姜以他無以倫比的想象力和細緻描寫,用一根無形的鋼索拽著我們脫離日常,也挑戰了每個人對世界最基礎的觀點:自由意志到底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那我們又該如何審視自己的生活?

無論你是否看過《降臨》這部電影,都推薦你去讀一遍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篇幅不長,不用一個小時就能看完,但卻足以讓你感受到完全不同於電影的衝擊與震撼。


02

一本看完後,讓你懷疑身邊世界的書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日本著名小說家小林泰三的《醉步男》是一個像鑽石一樣硬的科幻作品。

神經科學、時間旅行、量子力學,幾大最夯的科幻元素結合在一起,成就了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和特德·姜“把一生當成一時過”的敘事結構不同,小林泰三的敘述口吻很有日式小說的獨特風味。

說起小林泰三的作家之路,也是很有戲劇性的。1995年,當時的小林泰三還在三洋電機的研究部門當工程師,他的妻子是個不折不扣的恐怖小說愛好者,報名參加了角川書店舉辦的恐怖小說大賽,但直到截止日期快到了,她都還沒什麼靈感,小說連個像樣的開頭都沒有。


一旁的小林泰三看到妻子抓耳撓腮又憋不出幾個字的樣子,忍不住吐槽了幾句,卻遭到了妻子的反唇相譏:你行你上啊!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就這樣,小林泰三花了4天的時間,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玩具修理者》,替妻子交了稿,一舉捧回第2屆恐怖小說大獎,從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他的創作領域也很廣,推理、恐怖、科幻甚至是奧特曼同人小說,無一不寫,但每一個故事裡都充滿了獨特的詭異感。

小說《醉步男》的開頭就帶著這樣的詭異感。

男主血沼壯士在酒館喝酒的時候,遇到一位主動過來搭訕,還聲稱是自己大學好友的小竹田丈夫,但血沼很確定自己並不認識這個小竹田:


“這個男人說我們大學時是好朋友,可為什麼我一點印象也沒有?而且,他還知道我的名字、生日、血型、大學寫的詩集?”

他的好奇心徹底被吊了起來,而小竹田則給他講了故事的經過,告訴血沼他並不是失憶,而是一個比失憶還要絕望千萬倍的悲劇:他們都是時間的祭祀品。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原來,血沼為了救回大學時所愛的姑娘手兒奈,走火入魔般地試圖尋找令她起死回生的辦法。最後他不惜孤注一擲,用極端的方式,完全打破時間對人的束縛。


他也因此和正常的時間秩序脫軌,在無限時間中流浪,整個人生混亂不堪,到最後,他連自己的死亡都無法選擇。

於是小說也有了那段經典的結尾:


“我常常會被這樣的生活弄得筋疲力盡。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用盡可能小到即使妻子站在我身後都聽不到的聲音試著自問。我到底是什麼?你是祭祀品…”

03

面對宇宙,人類渺小到連開口的資格都沒有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這本《與羅摩相會》是科幻三巨頭阿瑟·克拉克的不朽傑作,一經出版就橫掃了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木星獎、英國科幻協會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6項科幻最高大獎,也影響了無數後輩。


劉慈欣就曾說過:“《與羅摩相會》是太空科幻的經典之作,引領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帶來的震撼至今難忘。”

這本書的故事並不複雜:一直以來,人類偏安於宇宙一角,自以為是宇宙僅有的文明。2131年,人類的活動遍佈整個太陽系,然而突然有一天,一艘龐大的不明飛行物闖了進來。


科學家以印度神話人物“羅摩”為它命名,在經觀測後發現,其內部所展示的科技水平讓人類歎為觀止,但是人類卻始終找不到外星人的蹤跡。正當人類世界對是否應當炸掉這艘飛船,以防其對地球造成傷害而爭論不休時,這艘飛船卻消無聲息的離開了太陽系。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直到此刻,人類都還不知道,他們想要探索的這個文明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認知。

在閱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儘管沒有“星球大戰”,沒有“你死我活”,甚至連外星人什麼樣作者都沒有寫,但你還是會無數次感慨人類的渺小。面對宇宙,我們真的渺小到連開口的資格都沒有:


“羅摩人究竟什麼樣,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人們仍然毫無頭緒。


羅摩人把太陽當成加油站——補給站——隨你怎麼稱呼,然後棄之如敝,繼續上路,去完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他們甚至有可能壓根兒不知道人類的存在。如此徹底的漠視,比任何蓄意侵犯還要惡劣。”

歷史長河中,從地球中心說到人擇原理,人類社會越來越表現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早已忘記了曾對天空和自然的謙卑,對世界萬物的尊敬。可同樣的,人類具備的喜怒哀樂和世事紛爭,也是靜寂宇宙所不能代替的。

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你,能夠重新讀懂人類,讀懂宇宙,讀懂時間。

04

這本書的作者是劉慈欣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一份科幻書單,怎麼能沒有中國科幻第一人、九屆銀河獎得主大劉的作品呢?最後的這本書,為各位選了這本劉慈欣的《時間移民》。

比起《三體》系列,《時間移民》的知名度可能並沒有那麼高,但是作為一部短篇小說集,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頭讀完《三體》這麼長且燒腦的小說。偶爾讀讀短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拿來入門更是最合適不過了。

讀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總有一種塵歸塵,土歸土的宿命感,這本書也是一樣。本書一共有14個故事,幾乎每一個都很耐讀,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想象力。

比如在《命運》這篇中,恐龍時代的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從而改變了地球的命運。假如沒有這顆小行星,那如今統治地球的或許就是高度進化的恐龍,而人類只是關在動物園僅供恐龍觀賞的低等動物,甚至也可能是給恐龍果腹的食物。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在《吞食者》中,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需要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其他獵人。


在《朝聞道》中,劉慈欣提出一個疑問: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可以知道你畢生研究的某個領域的終極答案,你會犧牲生命去尋求這個真理的答案嗎?

此外,劉慈欣還用語言描繪了一幅幅瑰麗的畫面,比如《山》中的海山,《夢之海》中巨大冰塊繞地環行的景象:


“這一天,冰環彷彿是一條撒在太空中的銀色火藥帶,在日出時被點燃,那璀璨的火球瘋狂燃燒著越過長空,在西邊落下。”

比《信條》更燒腦的4本頂級科幻小說,據說90%的人看不懂


但比起充滿想象力的環境和故事,劉慈欣筆下的人物形象似乎有些“單一”,大多數是兩種人。一種是以追求真理為一切的科學家們,一種是作為社會匕首般存在的警察和軍事家們。


無論正派還是反派,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點,便是有著堅韌的信念。

這或許也正是劉慈欣的人生觀:自我實現的極致,就是忠於自己最高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