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古人云:勝敗乃兵家常事。中國古代歷史上,英豪很多,能征善戰者多,百戰百勝者少,而功勳蓋世,又一生未嘗敗績者,更如鳳毛麟角。比如白起,廉頗,李牧,呂布,周瑜,韓信,項羽,郭子儀,岳飛,徐達等,這些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大眾耳熟能詳的赫赫有名的大將軍們,其實,他們的一生,吃敗的經歷,也還是能找到那麼一星半點。究竟,燦若星河的中華古代將星中,誰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各領風騷,窮其一生都未嘗敗績的“兵家常勝之將”呢?

“兵家至聖”——孫武‍‍

兵法戰術哪家強?想必大家一定會想起《孫子兵法》,它為後世喻為“兵學聖典”,在國內國際社會從古至今一直都影響深遠,而這部鉅著的作者,正是孫武。可見孫武其人,在用兵行軍作戰上,其韜略絕對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否則也寫不出這麼一部了不起的兵學奇書來。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孫武(劇照)

孫武,我國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世人尊稱“兵聖”、“兵家至聖”或孫子(孫武子),因《孫子兵法》以及一生未嘗敗績的赫赫戰功著稱於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孫子兵法》部分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孫武由齊至吳,經伍子胥向闔閭“七薦孫子”,孫武帶著他在隱居時所寫的《孫子兵法》十三篇進呈吳王,並將擅長歌舞的宮女成功訓練成可戰之兵,因而受到吳王重用並拜封大將。此後,孫武行軍打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他一生指揮的大小戰役,歷史有記載的大概有73場之多,而這73場也皆為勝局,這在《春秋》、《左轉》、《東周列國志》、《史記》等歷史著作中我們均可找到相關記述。

《史記· 伍子胥列傳》記載:

“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 南服越人。”

由此可見孫武的軍事天才為吳國立下的不世之功。特別是在“西破強楚”上,盡展軍事奇才曠世少有。

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一同率軍破楚,雖千里遠襲,深入大國,然前後五戰五捷,並以3萬兵力大敗楚國20萬大軍,直取楚國郢都,幾乎令楚國覆亡。此戰,孫武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孫武與《孫子兵法》

對於孫武的評價,在秦王嬴政時,一位叫做尉繚子的兵法大家曾是這麼說的:

“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由此可見,比起吳起,孫武都是要在其上的。當然,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上,我們也是幾乎難以發現有孫武吃敗的歷史記載的,如此“兵聖”格局令人不得不服!

“帝王之師”——王翦

王翦,秦國名將,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在秦始皇統一天下滅6國的過程中,王翦與其子王賁,6國就有5國為他們父子所滅,其中,王翦滅趙、破燕、平楚,一路勢如破竹,居功至偉,後為秦始皇尊為“帝王之師”!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王翦(劇照)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王翦之子王賁

就王翦善於用兵的水平,《千字文》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起翦”王翦被排在“用軍最精”名將的第一位,勝於廉頗、李牧。不過,歷史的事實檢驗也確實如此。

在王翦的軍事生涯中,我們很難找到他吃敗的記錄,可以說,王翦曾身為四朝元老,一生未嘗敗績,秦朝歷任相國,都對他十分敬重。

當然,王翦的“未嘗敗績”,除了打起仗來勇猛強悍未嘗敗績,在針對朝堂上的一些事情來說,他更因懂得揣度帝王之心,整個人生也算是未嘗敗績。

比如,在秦昭王、秦莊襄王時期,王翦一直都是默默無聞,而到了秦始皇時期,王翦終於鋒芒畢露,得以大展拳腳。而後在王翦攻下燕國後,他對赫赫戰功絲毫不作留戀,而是即刻向上表達告老還鄉之心。再後來,王翦再度出馬掃平楚國後,也是以同樣的格調,無論秦王怎麼堅持要留他下來,王翦依然堅持隱退之志決心不改。也正因此,王翦的人生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功高震主,威震八方,善始善終”結局,而且還為秦始皇奉上一世美名居功“帝師”之譽。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王翦“帝師”

這裡簡單說下,為何我們不提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其他三位白起、廉頗、李牧呢?因為,如果說到戰國四大名將,這三位當之無愧,但若從未嘗敗績的角度來講,這三位其實是有些許的地方為世人爭議:

比如,白起在進攻大梁時,一度受困於魏、趙、燕三國聯軍;李牧雖然在大破匈奴上十足有方,但是在對戰秦軍上卻互有勝負,確切來說,他最後還是栽在了王翦所採取的反間計上。也就是說,武著來李牧沒敗,文著來李牧給徹底敗了,敗在吃透帝王之心上,要輸王翦不少。廉頗呢,更是在長平之戰的前期屢屢吃敗,在此也可以不提。

“完美將軍”——衛青‍‍

衛青在世人印象中,可以說是“戰功赫赫”,“從無敗績”,在功成名就之後在沒有走告老還鄉歸隱路線的情況下,還能落得“善終”的漢朝將軍中的“完美典型”!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衛青(劇照)

關於衛青功績,司馬遷如是評說:

“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

衛青,字仲卿。西漢時期著名大將,漢武帝劉徹在位時,因軍功顯赫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一生,歷經大小戰役無數,均無敗績。在軍事戰略上,衛青更加擅長“以戰養戰,敢於深入敵後”的作戰方式。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對匈奴的七次鏖戰,七戰七捷,徹底打垮匈奴主力,使得河朔、河套等地區得以收復,華夏危難得解解除,並使得一直侵擾大漢邊境橫行無忌的匈奴人,在此後幾十年內再無南下侵擾之力,而且逐漸向西遷徙,從此“漠南無王庭”。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衛青像

公元前106年,衛青去世,漢武帝為了紀念其為大漢所做貢獻,命人特意在茂陵東邊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徵其一生護衛家國的赫赫戰功!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衛青墓

“大漢飛騎”——霍去病‍‍

霍去病,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以及大漢完美將軍衛青之外甥,也是大漢權臣霍光同父異母兄長,大漢又一異常傑出的終生未嘗敗績人物!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霍去病

相比衛青的作戰方式,霍去病更加靈活。他很注重作戰方略,而又不拘於古法,善於長途奔襲,更擅長快速突襲和打大迂迴、大穿插、大殲滅戰法。

霍去病在年僅17歲時,就為漢武帝封為票姚校尉,並隻身率領800騎兵,一路深入敵境大漠數百里,殲敵2028人,且俘獲匈奴相國以及當戶,殺死匈奴單于祖父與季父,軍功勇冠全軍,為漢武受封“冠軍侯”。兩年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封19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分別於春夏之際指揮了2次河西之戰,殲滅與招降匈奴近10萬,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也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

時,匈奴人為此悲歌: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漢武帝北伐圖

再兩年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任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他們甥舅二人各率騎兵5萬,分別從定襄和代郡出發,一路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而這一次,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

為了紀念西漢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命人在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以東)上修建了一座紀念臺,同時又在姑衍山下修建了一個祭天台場,然後和士兵們舉起火炬禱告天地,以告慰在此戰役中為國壯烈犧牲的漢軍將士們。也因此,凱旋迴朝,漢武帝封霍去病為“狼居胥”,又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儘管霍去病年少弱冠,英勇無之匹敵,而且曾經立下“不滅匈奴,何以為家”的廣博之願,一生更是戰功赫赫,年少未嘗敗滋味,但人生總有遺憾,正是這麼一位戰神級別的天才少年將軍,可惜他活得並不長。在被封“狼居胥”兩年後便因病去世。

在與衛青同掌軍政大權兩年後的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由於匈奴單于拒絕向漢稱臣,而漢武帝再次進行戰爭動員,決心殲滅單于主力時,在戰事準備的過程中,少年英才的霍去病不幸染病去世,時年僅24歲。對此,世人只能給加上一句“天妒英才”的遺憾評價,當然,更為遺憾的是,這個“天妒英才”的程度比三國周瑜還要讓人惋惜,畢竟周瑜還活到了36歲,而他整整少了12年。

“元勳之冠”——常遇春‍

常遇春,明朝時期,朱元璋時代開國第一名將,因其很會打勝仗,人送綽號“常十萬”。一生未嘗敗績。

對常遇春的評價,朱元璋曾說過: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眼裡,就連古代的名將也沒有能夠超越常遇春的。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朱元璋(左)與常遇春(右)劇照

清代傑出政治家,《明史》的主修者張廷玉也說:

“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勳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其“元勳之冠”對常遇春的至高讚譽,幾乎和朱元璋異口同聲的格調。

清初著名史學家萬斯同更直言:

“遇春沉鷙果敢,出則摧鋒,入則殿後,未嘗敗北。”

一句“未嘗敗北”道破常遇春一生未嘗敗績的卓越功勳!

元末農民起義時,常遇春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又轉投朱元璋,從此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兼併群雄,驅逐元蒙,經歷大小戰爭無數,屢建奇功。先後做過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等。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如是評價常遇春的功勞:

“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為了褒獎常遇春為大明開國立下的不世功勳,在常遇春去世後,朱元璋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而且還特請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了一副全身穿著龍袍的畫像,皇帝為臣子請人畫龍袍像,這個待遇,簡直是開曠古之未有。

各領風騷,未嘗敗績5大名將,不服來戰!白起、韓信、徐達不算?

常遇春龍袍像

當然,如此功名顯赫的常遇春,可以說一生未嘗敗績,但其人一生唯一的遺憾是,他卻是一直以副手的人物形象出現。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名將中的“奇葩”存在!

一直以來,常遇春與徐達,徐達為主,常遇春為副。然而,在歷史的記載中,身為主帥的徐達都曾經打過敗仗,而身為副的常遇春卻鮮有記載。由此可見,常遇春的這個“副手”位置,應該不是從領兵作戰的能力方面來定位,而應該是朱元璋根據常遇春的個性,考慮進了其它因素,比如胸懷,眼光,對事物局勢的立場,以及便於駕馭之類的統籌觀出發,朱元璋才一直給了他個副手的位置來做,也就是說,不論戰功多麼顯赫,但都必須得有人盯著他!免得造次胡作非為!

也許說到這裡,有不少人會問,徐達呢?徐達表示不服!這裡不得不說,徐達雖為主帥,但北伐中,徐達曾經敗給北元名將王保保,在此可以先不談。

結語:‍

在我國古代,幾乎每朝每代都有不少傑出的蓋世將才華光閃現,能征善戰者多,未嘗敗績者少,歷史上還有誰?也算得上戰功赫赫,勇冠群雄的一生“常勝之將”?至少,絕對不會只是如上五位,後續的補充,歡迎大家來談,不服來挑戰!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留言、探討,感恩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