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中国古代历史上,英豪很多,能征善战者多,百战百胜者少,而功勋盖世,又一生未尝败绩者,更如凤毛麟角。比如白起,廉颇,李牧,吕布,周瑜,韩信,项羽,郭子仪,岳飞,徐达等,这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众耳熟能详的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们,其实,他们的一生,吃败的经历,也还是能找到那么一星半点。究竟,灿若星河的中华古代将星中,谁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各领风骚,穷其一生都未尝败绩的“兵家常胜之将”呢?

“兵家至圣”——孙武‍‍

兵法战术哪家强?想必大家一定会想起《孙子兵法》,它为后世喻为“兵学圣典”,在国内国际社会从古至今一直都影响深远,而这部巨著的作者,正是孙武。可见孙武其人,在用兵行军作战上,其韬略绝对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否则也写不出这么一部了不起的兵学奇书来。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孙武(剧照)

孙武,我国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世人尊称“兵圣”、“兵家至圣”或孙子(孙武子),因《孙子兵法》以及一生未尝败绩的赫赫战功著称于世,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孙子兵法》部分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孙武由齐至吴,经伍子胥向阖闾“七荐孙子”,孙武带着他在隐居时所写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进呈吴王,并将擅长歌舞的宫女成功训练成可战之兵,因而受到吴王重用并拜封大将。此后,孙武行军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他一生指挥的大小战役,历史有记载的大概有73场之多,而这73场也皆为胜局,这在《春秋》、《左转》、《东周列国志》、《史记》等历史著作中我们均可找到相关记述。

《史记· 伍子胥列传》记载: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

由此可见孙武的军事天才为吴国立下的不世之功。特别是在“西破强楚”上,尽展军事奇才旷世少有。

公元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一同率军破楚,虽千里远袭,深入大国,然前后五战五捷,并以3万兵力大败楚国20万大军,直取楚国郢都,几乎令楚国覆亡。此战,孙武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孙武与《孙子兵法》

对于孙武的评价,在秦王嬴政时,一位叫做尉缭子的兵法大家曾是这么说的: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由此可见,比起吴起,孙武都是要在其上的。当然,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上,我们也是几乎难以发现有孙武吃败的历史记载的,如此“兵圣”格局令人不得不服!

“帝王之师”——王翦

王翦,秦国名将,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灭6国的过程中,王翦与其子王贲,6国就有5国为他们父子所灭,其中,王翦灭赵、破燕、平楚,一路势如破竹,居功至伟,后为秦始皇尊为“帝王之师”!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王翦(剧照)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王翦之子王贲

就王翦善于用兵的水平,《千字文》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起翦”王翦被排在“用军最精”名将的第一位,胜于廉颇、李牧。不过,历史的事实检验也确实如此。

在王翦的军事生涯中,我们很难找到他吃败的记录,可以说,王翦曾身为四朝元老,一生未尝败绩,秦朝历任相国,都对他十分敬重。

当然,王翦的“未尝败绩”,除了打起仗来勇猛强悍未尝败绩,在针对朝堂上的一些事情来说,他更因懂得揣度帝王之心,整个人生也算是未尝败绩。

比如,在秦昭王、秦庄襄王时期,王翦一直都是默默无闻,而到了秦始皇时期,王翦终于锋芒毕露,得以大展拳脚。而后在王翦攻下燕国后,他对赫赫战功丝毫不作留恋,而是即刻向上表达告老还乡之心。再后来,王翦再度出马扫平楚国后,也是以同样的格调,无论秦王怎么坚持要留他下来,王翦依然坚持隐退之志决心不改。也正因此,王翦的人生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功高震主,威震八方,善始善终”结局,而且还为秦始皇奉上一世美名居功“帝师”之誉。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王翦“帝师”

这里简单说下,为何我们不提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其他三位白起、廉颇、李牧呢?因为,如果说到战国四大名将,这三位当之无愧,但若从未尝败绩的角度来讲,这三位其实是有些许的地方为世人争议:

比如,白起在进攻大梁时,一度受困于魏、赵、燕三国联军;李牧虽然在大破匈奴上十足有方,但是在对战秦军上却互有胜负,确切来说,他最后还是栽在了王翦所采取的反间计上。也就是说,武着来李牧没败,文着来李牧给彻底败了,败在吃透帝王之心上,要输王翦不少。廉颇呢,更是在长平之战的前期屡屡吃败,在此也可以不提。

“完美将军”——卫青‍‍

卫青在世人印象中,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从无败绩”,在功成名就之后在没有走告老还乡归隐路线的情况下,还能落得“善终”的汉朝将军中的“完美典型”!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卫青(剧照)

关于卫青功绩,司马迁如是评说:

“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卫青,字仲卿。西汉时期著名大将,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因军功显赫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一生,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均无败绩。在军事战略上,卫青更加擅长“以战养战,敢于深入敌后”的作战方式。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对匈奴的七次鏖战,七战七捷,彻底打垮匈奴主力,使得河朔、河套等地区得以收复,华夏危难得解解除,并使得一直侵扰大汉边境横行无忌的匈奴人,在此后几十年内再无南下侵扰之力,而且逐渐向西迁徙,从此“漠南无王庭”。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卫青像

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汉武帝为了纪念其为大汉所做贡献,命人特意在茂陵东边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其一生护卫家国的赫赫战功!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卫青墓

“大汉飞骑”——霍去病‍‍

霍去病,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以及大汉完美将军卫青之外甥,也是大汉权臣霍光同父异母兄长,大汉又一异常杰出的终生未尝败绩人物!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霍去病

相比卫青的作战方式,霍去病更加灵活。他很注重作战方略,而又不拘于古法,善于长途奔袭,更擅长快速突袭和打大迂回、大穿插、大歼灭战法。

霍去病在年仅17岁时,就为汉武帝封为票姚校尉,并只身率领800骑兵,一路深入敌境大漠数百里,歼敌2028人,且俘获匈奴相国以及当户,杀死匈奴单于祖父与季父,军功勇冠全军,为汉武受封“冠军侯”。两年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分别于春夏之际指挥了2次河西之战,歼灭与招降匈奴近10万,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时,匈奴人为此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汉武帝北伐图

再两年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任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1岁),他们甥舅二人各率骑兵5万,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发,一路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而这一次,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

为了纪念西汉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命人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上修建了一座纪念台,同时又在姑衍山下修建了一个祭天台场,然后和士兵们举起火炬祷告天地,以告慰在此战役中为国壮烈牺牲的汉军将士们。也因此,凯旋回朝,汉武帝封霍去病为“狼居胥”,又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尽管霍去病年少弱冠,英勇无之匹敌,而且曾经立下“不灭匈奴,何以为家”的广博之愿,一生更是战功赫赫,年少未尝败滋味,但人生总有遗憾,正是这么一位战神级别的天才少年将军,可惜他活得并不长。在被封“狼居胥”两年后便因病去世。

在与卫青同掌军政大权两年后的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由于匈奴单于拒绝向汉称臣,而汉武帝再次进行战争动员,决心歼灭单于主力时,在战事准备的过程中,少年英才的霍去病不幸染病去世,时年仅24岁。对此,世人只能给加上一句“天妒英才”的遗憾评价,当然,更为遗憾的是,这个“天妒英才”的程度比三国周瑜还要让人惋惜,毕竟周瑜还活到了36岁,而他整整少了12年。

“元勋之冠”——常遇春‍

常遇春,明朝时期,朱元璋时代开国第一名将,因其很会打胜仗,人送绰号“常十万”。一生未尝败绩。

对常遇春的评价,朱元璋曾说过: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眼里,就连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能够超越常遇春的。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朱元璋(左)与常遇春(右)剧照

清代杰出政治家,《明史》的主修者张廷玉也说:

“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

其“元勋之冠”对常遇春的至高赞誉,几乎和朱元璋异口同声的格调。

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更直言:

“遇春沉鸷果敢,出则摧锋,入则殿后,未尝败北。”

一句“未尝败北”道破常遇春一生未尝败绩的卓越功勋!

元末农民起义时,常遇春投靠刘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又转投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兼并群雄,驱逐元蒙,经历大小战争无数,屡建奇功。先后做过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等。后来,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如是评价常遇春的功劳:

“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为了褒奖常遇春为大明开国立下的不世功勋,在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他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而且还特请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一副全身穿着龙袍的画像,皇帝为臣子请人画龙袍像,这个待遇,简直是开旷古之未有。

各领风骚,未尝败绩5大名将,不服来战!白起、韩信、徐达不算?

常遇春龙袍像

当然,如此功名显赫的常遇春,可以说一生未尝败绩,但其人一生唯一的遗憾是,他却是一直以副手的人物形象出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名将中的“奇葩”存在!

一直以来,常遇春与徐达,徐达为主,常遇春为副。然而,在历史的记载中,身为主帅的徐达都曾经打过败仗,而身为副的常遇春却鲜有记载。由此可见,常遇春的这个“副手”位置,应该不是从领兵作战的能力方面来定位,而应该是朱元璋根据常遇春的个性,考虑进了其它因素,比如胸怀,眼光,对事物局势的立场,以及便于驾驭之类的统筹观出发,朱元璋才一直给了他个副手的位置来做,也就是说,不论战功多么显赫,但都必须得有人盯着他!免得造次胡作非为!

也许说到这里,有不少人会问,徐达呢?徐达表示不服!这里不得不说,徐达虽为主帅,但北伐中,徐达曾经败给北元名将王保保,在此可以先不谈。

结语:‍

在我国古代,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不少杰出的盖世将才华光闪现,能征善战者多,未尝败绩者少,历史上还有谁?也算得上战功赫赫,勇冠群雄的一生“常胜之将”?至少,绝对不会只是如上五位,后续的补充,欢迎大家来谈,不服来挑战!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