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紅山那裡有“中華第一龍”

圖1:玉玦形龍。視覺中國供圖

圖2:觀眾正在拍攝碧玉C形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視覺中國供圖

圖3:小型陶塑女性立像。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圖4: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中心大墓復原。視覺中國供圖

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

----------------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文物160餘件,較為全面地展現了紅山文化的基本脈絡和獨特內涵。

紅山文化最早發現於20世紀初,但直到1955年,考古學家尹達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才首次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名稱。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喀左東山嘴建築群址、朝陽牛河梁遺址、凌源田家溝墓地群、朝陽半拉山墓地等重要紅山文化遺址的相繼發現和發掘,大大推進了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進程。

其中,最著名的朝陽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及墓葬群,發現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祭祀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陶器。遺址以豐富而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

說到紅山文化,最“出圈”的可能是它的玉器。在本次展覽序廳,我們就能看到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3件玉器——玉玦形龍(圖1)、玉斜口筒形器和玉勾雲形器。玉玦形龍出土於上世紀70年代,長著豬首龍身,豬首的形象十分逼真,肥耳、圓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現在也有學者認為是熊首。

本次展覽共展示玉龍8件,國家博物館也拿出了鎮館之寶——碧玉C形龍(圖2)。它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展覽的第一單元名為“禮重在祭”。紅山文化發現有多處祭祀遺址,或僅由祭壇組成,或與墓地共存,其中牛河梁遺址內同時建有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墓群,是最高等級的祭祀遺址。

女神廟的出土遺物以女性塑像為主,紅山文化最著名的、與真人一樣大的女神頭像就發現在這裡。此次展覽中有多件女神廟出土的泥塑人像殘件,其中耳朵殘塊大小約為真人耳朵尺寸的2倍,人手殘件與真人手掌大小相當。

紅山文化祭祀用的陶器主要為泥質紅陶,多有彩繪裝飾。這些彩陶祭器明顯受到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又保持了遼西地區更早文化的傳統,反映出先民對外來文化的高度吸納與充分融合。

紅山先民不僅做罐子,也愛“做”人。紅山文化已發現30餘件人像雕塑,既有泥塑和陶塑,也有石雕和玉雕,大小不一,共同特徵是比較寫實。展覽中一件小型陶塑女性立像(圖3),通體壓磨光滑,左腳極為寫實地塑出一隻半高筒靴,反映了當時紅山先民的時尚穿搭。

展覽的第二單元名為“唯玉為葬”,展示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墓以及隨葬玉器。積石冢墓隨葬品多為玉器,極少見石器和陶器。這種以玉為葬的習俗,與王國維先生闡釋“禮”(禮)字初意為“以玉事神”極為吻合。

展覽特別復原了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中心大墓(圖4)。這座大墓的主人可能是掌握神權的巫者,隨葬玉器共有7件,堪稱豪華:頭部兩側各放置一玉璧,右胸側置一勾雲形器、一玉箍,右腕套一玉鐲,雙手各握一龜。

除了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的龍,紅山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很多,基本模仿動物本體,惟妙惟肖。它們大都有穿孔,可以穿繩佩掛或用線縫綴於衣物上。展覽中有玉鳳、玉鳥、玉鱉、玉蠶、玉蝗等十餘種。其中一件玉鳳為淡綠色,回首,高冠,曲頸,圓睛,疣鼻,曲喙,羽翅上揚,尾翅向下,神態極為生動傳神。

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料究竟來自哪裡?至今沒有定論,有岫巖、內蒙古和貝加爾湖幾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紅山先民的玉器製作技藝高超,已經使用線具、桯鑽、管鑽和砣具,掌握了切割、琢磨、鑽孔、鏤空、線刻、拋光等方法。

展覽的第三單元名為“文明曙光”。紅山文化所處的西遼河流域,早在前紅山文化時期,已經進入“文明起步”的階段,其後又出現了“與夏為伍”的強大方國。西遼河流域還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文化、環太平洋文化的接觸地帶,與東北其它地區,以及河北、山東、安徽等史前文化,都存在著相似的文化因素。多元文化的頻繁交匯,是紅山文化較早跨進文明社會的推動力。

紅山文化不僅傳承了本地區前紅山諸文化和相鄰地區較早文化的因素,而且與同時期的其他考古學文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是五千年前的中華大地上,如滿天星斗般文明火花中的耀眼一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