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粉”有错吗?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

“明粉”有错吗?

(所谓明粉眼中的明朝版图)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这些不是事实吗?不值得“炫耀”吗?有些人会说,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对此我倒是不否认,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明朝的时候,为啥子这么干呢?我觉得是为了“拿回汉人的骨气”,即是自己本身没有那么强大的武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为什么?因为种族的延续!

明朝推翻元朝,本来就是“正本清源”之举,不然的话,人家蒙古人都在中原“挥霍”上百年了,你能知道何为“四书五经”、“伦理纲常”吗?(不过~,有一点得感谢蒙古人,就是“厕纸”)

蒙古族,人家是“游牧民族”,人家是养马养牛养羊为生的,你们汉人想种地?边上凉快去吧!直接说吧,人家把“马场”都推广到了淮河以南地区了,不然那个后来自称“淮右布衣”的人,哪里来的可以比肩“蒙古铁骑”的骑兵啊?

最重要的是,把国内的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汉人是最低等级,都知道吧?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于是乎“老朱家”造反有理,得了天下,汉人重新开始统治中原,长脸不?

可能是当时明朝的统治者们,看到了历史上的所谓的“强汉盛唐,两宋繁华”,都有点遗憾,所以不想重蹈覆辙(汉唐之和亲,两宋之岁币),就在明朝开国初始便定了(算是)国策,即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粉”有错吗?

这句话说的很有“骨气”,也可以说是“无奈”。

天子守国门

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个皇帝,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北京城在北部边陲(明朝),他一个皇帝为什么“守边”呢?因为他“自找的”!没错,就是朱棣自找的,他本来就是一个藩王,由于一个复杂的原因,就造反了,并且成功了。他本来也想在南京(应天府)做皇帝,可是人家蒙古人不干啊!也说不清是真穷还是不甘心,反正他们时不时的就越过长城,一通“扫荡”就跑了。当时的明成祖,那可是战场上“杀出来”的皇帝,能吃这个亏?当然不能,可是又没有厉害的大将可用(基本上都是太祖团灭的),于是乎~,他就迁都北京城,自己去打蒙古人,就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说的是崇祯皇帝嘛,他为什么“死社稷”呢?因为他没“逃跑”,为啥不跑?不想?不是不想,是不能跑,有“国策”在那里圈着呢,还有就是士大夫不同意,没办法了!身虽死,但是落下了“好名声”,不是吗?

对于明朝那些事儿,众说纷纭,明史是清朝修的,肯定水分不少,说什么明朝无“明君”,可能吗?那没有一个好皇帝,哪来的名臣名相啊?老百姓如果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明朝能立国二百余年?

纵观几百年对于明朝的说法,能看到明朝“优点”的人,被人冠以“明粉”,略微带有贬义,个人觉得不太合适,作为最后一个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其历史意义不可小觑,毕竟明朝以前蒙古人统治华夏近百年,明朝以后满族人又统治华夏近三百年,从这个角度看,明朝的意义不大吗?

(仅论历史,不论种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