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看平涼」崆峒區:牽住“牛鼻子”過上“牛”日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朱宇鯤

“家裡現在有22頭牛,11頭是母牛,母牛下牛犢,滾雪球發展,一年比一年賺得多,日子也一年比一年過得好!”陽春三月,在平涼市崆峒區峽門回族鄉頡嶺村,貧困戶馬畔山在自家的牛棚前介紹起自己的致富經。

從養牛用來耕地,到養牛用來賺錢,馬畔山的致富路起初走得並不容易。

頡嶺村是峽門鄉最偏遠的一個村子,山大溝深,76戶農戶分散在13個梁峁溝壑裡,耕地散落在七溝八樑上,村路狹窄崎嶇、雨天溼滑泥濘。村裡人種地靠牛,拉水也離不開牛,素來有養牛的傳統。但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們生活很貧困。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看平涼」崆峒區:牽住“牛鼻子”過上“牛”日子

馬畔山在自家的牛棚前介紹起自己的致富經。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攝

經過廣泛調研摸底、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崆峒區、峽門鄉政府決定削山頭、造平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頡嶺村於2016年在3個安置區整體搬遷,76戶農戶得到集中安置。安置區新建了3個肉牛集中養殖小區,配備了牛棚和青貯池。

馬畔山搬入安置區,開啟了新的養牛之路,他把現有的兩頭牛牽上來,又在5萬元精準扶貧資金支持下添了幾頭牛。“每年下個牛犢還有500元的獎勵,咋能養不好!”2016年他家成功摘下貧困帽。

像馬畔山一樣的頡嶺村村民通過養牛摘掉了窮帽子。目前,全村肉牛存欄達800多頭,舍飼養羊500多隻,人均畜牧收入佔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為了擴大牛產業,去年村裡成立了利民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幫助大夥對接市場,防止牛販子壓價。去年牛賣得好的村民賣一次收入十幾萬元哩!”頡嶺村黨支部書記馬文成自豪地說。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看平涼」崆峒區:牽住“牛鼻子”過上“牛”日子

麻武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萌牛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鄉群眾發展牛產業。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攝

無獨有偶。崆峒區南部山區的麻武鄉同樣有著養殖肉牛的傳統,但一直以來粗放式養牛方式使得村民收入微薄。為帶領全鄉群眾發展養牛產業,2018年11月,由麻武鄉麻武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萌牛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養牛種飼草需要大量勞動力,麻武村是鄉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鄉人口最多的一個村子,所以合作社由我們村牽頭成立。”麻武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韓愛軍介紹。

合作社的建立,讓牛產業在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上探索出更多方式。 “合作社吸納村民以資金入股、肉牛入股、土地入股等多種方式入股合作社,將最大利益讓給村民。去年首次分紅,為全鄉43戶資金入股的貧困戶分紅5.6萬元。”韓愛軍說,合作社還吸納東西扶貧協作資金140萬元入股,按照6%的比例為鄉里7個貧困村分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崆峒區在發展牛產業中全力破解發展瓶頸,不斷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走出一條“養牛能掙錢,脫貧不用愁;母牛養得好,小康路上走”的牛產業扶貧新路子。目前,牛產業已覆蓋全區17個鄉鎮252個村,牛飼養量達到19.2萬頭,出欄9.12萬頭;畜牧業總產值達到8億元,人均牧業收入達到230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3%以上。 從2017年到現在,全區有3124戶貧困戶依靠養牛實現了脫貧,佔全區脫貧戶總戶數的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