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生態不容“渴望迴歸中國”式的扭曲

作者:熊志

繼“華商很難”之後,“多國渴望迴歸中國”又來。日前,多個微信公眾賬號發佈多篇“越南為何渴望迴歸中國”“印度曼尼普爾為何渴望迴歸中國”為題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有網友稱,這些文章是所謂的“標題黨文章”。工商信息顯示涉事工作室經營狀態為“註銷”。

網絡生態不容“渴望迴歸中國”式的扭曲

這些以“渴望迴歸中國”為題的文章,點進去看就會發現是不折不扣的標題黨,文章的模板和套路如出一轍,只是替換了一些關鍵詞。不僅充滿歷史錯誤,所謂“渴望迴歸”也都是憑空炮製出來的概念,目的無非是想利用民族主義情緒收割流量。

事實上,營銷號的類似運作模式早已屢見不鮮。比如就在前幾天,“X國的疫情已經失控了”“華商太難了”系列主題文章,就曾“震驚”朋友圈。它們都是顛來倒去,將捕風捉影的細節放大,或者直接炮製謠言,然後同樣的內容換個由頭,去忽悠不知情的讀者。

無中生有的營銷內容背後,當然不僅僅是流量,還有著明確的產業鏈。類似的文章氾濫,始作俑者往往是某個公司。比如此前的“華商太難”系列,正是同一個運營者批量炮製出爐的,該運營者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而這次的“渴望迴歸中國”,多篇文章賬號主體同樣來源西安的某個網絡工作室,目前該賬號也已經被屏蔽。

網絡生態不容“渴望迴歸中國”式的扭曲

每逢熱點事件,幾乎都少不了類似營銷號的身影。對運營者而言,即便炮製虛假內容有被舉報封號的危險,似乎也無所畏懼。因為他們往往擁有多個賬號,內容生產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同樣的格式套用就可以做到批量生產。

然而,千萬不要小看營銷號對流量的獵取。這些營銷內容看似低級,但往往都有明確的情緒煽動底色。比如《“越南”為何渴望迴歸中國》一文,閱讀量就超2萬。和風險相比,流量收益實在太誘人。這也正是炒作營銷套路一個接一個的原因所在。

在流量至上的逐利邏輯下,虛假營銷內容氾濫,嚴重破壞了網絡生態,導致文字工業廢水橫流。對辨別能力不強或者信息不對稱的讀者而言,類似內容很容易造成誤導,使他們困在信息繭房,降低閱讀質量,甚至價值觀被扭曲。

網絡生態不容“渴望迴歸中國”式的扭曲

尤其在疫情期間,“X國的疫情已經失控了”之類聳人聽聞的內容,將中國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成果作為由頭,去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讓人們對國外的抗疫產生“水深火熱”的誤解。它不僅惡化了網絡生態,對事實的扭曲甚至會影響到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據報道,日前哈薩克斯坦外交部門就對《“哈薩克斯坦”為何渴望迴歸中國?》表達了不滿。

目前“渴望迴歸中國”系列文章的賬號已經被屏蔽,平臺方面表示,已經刪除此類文章227篇,對153個公眾賬號進行封號處理。對動輒造謠生事、煽動情緒的營銷賬號,參照之前“華商太難”系列運營者的“待遇”,就得嚴格處理,以儆效尤。

而在個案之外,維護良好的信息生態,要有常態化的打擊治理。尤其平臺方面,不能等到營銷號賺足了流量才集中清理。對營銷賬號、內容的判定和投訴機制,得進一步升級。(熊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