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棄守南京逃跑,真是原因令人深思,你想到了嗎?

在日軍制造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在廬山談話中與之後抗日的高級軍事會議上就日本侵華的事實中明確指出南京一定要守,不能放棄!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從蔣介石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彼時的他是準備全力抗日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僅在召開抗日的高級軍事會議一個月後,蔣介石卻命令守軍全線撤出南京,協同國民政府一眾官員飛往重慶。

蔣介石撒腿就跑了。

蔣介石的逃跑使得當時的輿論一篇譁然。各界人士紛紛指責蔣介石,說他毫無擔當,毫無領袖風範,自己逃跑,留下南京這一座孤城,百萬軍民任日軍宰割。

翻閱當時的資料,可以看到此種觀點是佔壓倒性的優勢,蔣介石就應該效仿古羅馬執政官,衝在最前線,再不濟也應該坐鎮南京。總而言之,無論如何,蔣介石就是不應該逃跑。

蔣介石棄守南京逃跑,真是原因令人深思,你想到了嗎?

但是,按照當時的情況,蔣介石若是不跑而坐鎮南京,由此引發的後果,很有可能是整個中華民族更加難以承受的痛。

當時,敵我雙方軍事力量懸殊過於巨大,東北、東南沿海一帶重鎮又處於日軍集中兵力攻佔的目標之下。同時國民軍內部的組成,很多是原北洋軍閥收編而來,心之所向尚且不穩,或各有打算,這種情況下,南京很容易就成為孤城。

所以,蔣介石不跑,南京淪陷之日,便是蔣介石身死之時。蔣介石身死,國民政府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消失,這將造成“群龍無首,陷入割據混戰”的局面。

新領袖無法確立,人心難以統一

當時距離滿清被推翻僅僅30年,國內軍民對於“民主”的概念認識尚為淺薄,依然保留著較為牢固的封建傳統觀念,故而民主政體與民主選舉機制在當時是很不成熟的。

而國民政府內部,又或者說當時的統治階級,其內部的組成成分十分複雜,包含了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軍閥,每個階級各有各的利益要維護,進而各有各的主張,所以意見難以統一,人心便難以統一。

民主機制的不成熟與人心的難以統一,造成了如果一旦蔣介石身死,國民政府一時無法及時選取合適的領袖人物,將會陷入意見相左,各懷心思的分裂局面。

蔣介石棄守南京逃跑,真是原因令人深思,你想到了嗎?

軍隊成分複雜,易發生割據現象

當國民政府內部發生意見相左之時,有心爭奪最高統治權的,勢必要爭取軍隊的擁護,而武人干政,在亂世的時代並不罕見。

與國民政府內部的文人集團構成成分一樣,國民軍的組成也是十分的複雜,除了原生的國民革命軍外,後期還編入了原北洋軍閥各軍,接著又分成各種派系,各種派系有各種派系的政治需求。

軍隊將士只認直統元帥不認國民政府,這種情況下,控制軍隊變得十分複雜且十分棘手,放眼當時,除了蔣介石,放眼當時基本上沒人能接手並控制這隻五花八門且“四不統”(政治意識、核心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的軍隊。

如果蔣介石一旦身死,國民軍失去了最高的權威領導,各派系領袖將擁兵自重,陷入爭權的鬥爭當中。重現袁世凱一死,北洋軍閥分裂,割據混戰的局面;重現唐末藩鎮割據,王朝傾塌的局面。

最可怕的是,如果派系軍閥為了爭奪權力,個人利益,不顧民族大義,勾結帝國主義,那麼造成的後果,將是國家民族不可承擔的痛。當時的國家經歷過清末、北洋軍閥等時期,早已千瘡百孔,經不起任何折騰了。

蔣介石棄守南京逃跑,真是原因令人深思,你想到了嗎?

共產黨當時基礎薄弱,還尚不足以掌控全局

雖然國民政府與國民革命軍內部構成複雜矛盾重重,派系林立,主張各異,但名義上依然是全國正規正統的政府,如果蔣介石身死,國民政府群龍無首,軍閥割據,國內當時尚沒有一個黨派有力量足以肅清混亂,撥亂反正,能迅速穩住局勢並控制軍隊。

當時共產黨還處於發展階段,軍備、財力等根基相比於國民政府較為薄弱,蔣介石一旦身隕,在國民政府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的混亂,共產黨當時也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夠一統。

在權威身隕之際,要是各黨派實力平分秋色,那麼爭端一觸即發,同樣的,國家也經不起再次折騰。

清軍入關南明滅亡,江山易主

群龍無首,軍閥混戰給國家民族所帶來的慘痛後果,歷史上有著血淋淋的教訓。

明末崇禎帝吊死煤山,成全了大明立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

然而崇禎身死之後,各地朱姓藩王舉旗而起,江南百萬雄兵卻成為各王、各將爭權奪利的工具,暗殺、陷害等手段層出不窮,更有吳三桂等無恥之徒勾結清軍入關,內訌讓號稱百萬雄兵的南明對著20萬的清兵,以地主的身份待客還輸得一塌糊塗。

最後江山易主,日月無光,清軍入關後,華夏更是付出了比王朝覆滅更為慘痛的代價,至今也無法撫平。

蔣介石棄守南京逃跑,真是原因令人深思,你想到了嗎?

西安事變,只囚不殺

鑑於歷史得失,群龍無首,軍閥割據,這種內訌所造成的後果和巨大的代價,是當時國家和民族不能承受的,也不能嘗試去承受的。

所以,在西安事變時,有人提出殺蔣介石的主意,最終被否決,原因便在於此,面對外來入侵,國內內訌,所帶來的後果,將不是失守一座城市那麼簡單。

總結

在面對危急存亡之際,蔣介石最後選擇了逃跑,可以說是政治家理智思考的結果,當時的情況,中國不允許群龍無首,軍閥割據的情況出現,國家也不能再經歷一次折騰。

事有輕重緩急,取大舍小,因為有些事情,不是光靠情懷和勇氣,就能解決的,犧牲在所難免。

當然蔣介石逃跑,或許其中固然含著他貪生怕死的一面。但也或許正是這一面,讓中國與割據混戰的局面擦肩而過,沒有發生。

蔣介石棄守南京逃跑,真是原因令人深思,你想到了嗎?

至於棄守南京這件事,蔣介石該不該罵呢?那應該是要罵的。

不罵不足以平民憤,不罵無法對死去的30萬條生命做個交代。因為從道德上來講,棄軍民生命於不顧,做個逃兵,確實是有違人道。為了維護道德觀念,蔣介石這個鍋是甩不掉的,不管客觀理智上他是不是對的。

而歷史的進程中,有違道德的事,也總要有那麼一個人來做,就像秦皇漢武明太祖,將殺戮集於一身,其實也是想換取後世子孫的萬世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