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瞭解我們,我們可曾認識懶惰?

“別看他懶,有懶福喲!”、“傻人有傻福”小時候,時常會聽爺爺奶奶說這類句話。

懶的人雖然很懶,但是往往是比較有福氣。由於懶,卻遇到照顧自己一生的人或者躲過了一些災難。其實這些都是個例,旦夕禍福,是每個人的命運。

“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有汽車就懶得走路;網上聯絡代替當面溝通;能坐電梯就不爬樓梯;甚至連去散步都需要平衡車代步......”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懶惰瞭解我們,我們可曾認識懶惰?

懶惰


懶惰的存在形式

思維惰性

人的大腦和其他器官一樣,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就像久置不用的機器會鏽蝕一樣,腦子也會生鏽,變得思維遲鈍,應變能力差。

曾聽說過這麼一個笑話:說有張矮床缺一條腿,於是主人便派奴僕去林子裡砍一根樹杈來裝上。僕人拿著斧頭和鋸子,在園子裡轉了一整天,結果愣是沒找到。他回家後伸出兩個指頭對主人說:“樹杈全是往上長的,沒找到往下長的,無法做床腿。”

可笑至極,但現實中,類似於奴僕的大有人在。不願意轉動自己的腦子,只能夠被別人指定路線。

心理懶惰

可曾回想自己:生活、工作、家庭等陷入了一種固定的模式,日復一日的在重複著?其實,是自己養成了這種習慣,不願意改變,不敢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自身就猶如一潭死水,沒有了嚮往、激情,卻在不停的抱怨。自身對未來沒有一丁點兒計劃,整日沉迷於手機,不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最終失去了生命本該擁有的色彩。剩下了深不見底的墮落,明知正被墮落一步一步的侵蝕著,心裡也總想著尋求改變,可最終,那一丁點兒大的小動力,卻從未支配成功過懶惰的肉體。如今,有多少人如此,明知是錯,卻依舊一錯再錯!

靈魂和肉體未在統一戰線,從出生以來,唯一屬於我們的身體,卻未曾真正的擁有過它!

行為惰性

懶惰的人連走路都覺得麻煩,吃飯都覺得費勁,就更別說鍛鍊身體。是否覺得怎麼可能?

可曾聽過“宅”字——一天到晚的窩在家裡,什麼都不做,離不開床,玩手機玩平板。看小說,看電視劇,甚至無聊中刷手機也不願意下床。

如今的網絡小說,綜藝節目吸引青少年的目光,養成了手不離機,機不離手的習慣。在大好的青春中不注重鍛鍊自己的身體,沉溺於網絡世界。

懶惰的危害

(1)身體疾病:

經常躺著不動,懶得喝水,懶得上廁所,身體會因此出現問題的,長期下去會造成癌症。如平時不愛運動者,其心臟早衰10~15年,冠心病發病率要比愛好運動者高出1~3.5倍。臨床實踐表明,懶惰的危害還包括使糖尿病、膽石症、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等疾病的發病率大大提升。

1、懶得動彈減壽10年。

2、懶得吃早餐易得冠心病。

3、懶得刷牙增加肺炎風險。

4、懶得收拾屋子導致過敏。

5、懶得上廁所憋出膀胱癌。

6、懶得去醫院加快病情惡化。

7、懶得動腦易患老年痴呆。

(2)思想弊端:

懶得思考問題,思維就會退化,大腦會變得越來越木訥,思想上的懶惰,精神上的匱乏,是人的一種悲哀。人生沒有目標、理想,渾渾噩噩,過一天算一天,難於取得事業或生活上的成功。

(3)智力降低:

勤於用腦的人,能使大腦增加釋放腦啡肽等特殊生化物質,腦內的核糖核酸含量比一般人平均水平要高10%~20%。核糖核酸能促進腦垂體分泌神經激素多肽組成的新的蛋白質分子——“記憶分子”。它對促進記憶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懶惰的人由於大腦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腦啡肽及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和水平降低。長期下去,大腦功能就會呈漸進性退化,思維逐漸遲鈍,分析和判斷能力亦下降。

(4)懶惰導致未老先衰:

研究表明:心理上的平衡,有賴於神經系統保持一定的緊張性。惰性可降低肌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而出現未老先衰。有資料表明,情緒經常處於較差狀態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比一般人高3.5倍,心臟過早出現衰退現象。

(5)懶惰影響人際關係:

懶惰之人甘居平庸,不求上進,產生消極情緒,如:憂鬱、沮喪、怨恨、煩躁、憤懣等。這種情緒的表露,會引起人際間的矛盾,使關係惡化,甚至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懶惰瞭解我們,我們可曾認識懶惰?

行為懶惰


克服懶惰的三種方法

(1)明確目標:

不要讓自己感覺沒什麼事情做。要讓自己活得更加精彩,需要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不需要短期,長期目標。因為大多數人是堅持不下來的,只需要定下當天的目標,同時,當天的目標不要太過於大。比如:寫作,每天就定下寫50個字:背英語,每天就背10個單詞:做俯臥撐,每天就做2個。只需要每天給自己這樣的安排,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2)製造壓力:

利用年齡給自己製造緊張感。同樣的年紀,看看優秀的人都做了什麼?現在還不做以後可來不及了,人家十幾歲就有成就了,自己呢?要抓緊時間努力!不爭饃頭爭口氣,雖然人生是自己的,不需要和別人競爭。但是,其他人為什麼可以年紀輕輕的買房買車,出國旅遊,穿戴名牌,同樣是人,我們憑什麼要差一截?

(3)給“休息”設置一個截止時間:

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是真正的懶,而是沒有給自己的“休息”規定時間。學會為每次的學習、任務、休息設置一個截止時間。這樣既可以保證做事的效率,同時可以避免“一直學習或工作的苦惱心理”和“玩得太開心、閒的太舒服,而忘記了正事”。

對於特殊時間段或重要的事情,最好是有一個“鈴聲提示”。比如,晚上9點該看書了,備忘鈴就響起提示你;11點該睡覺了,手機就自動關機(避免躺著玩手機,一玩就不可收拾)。


懶惰瞭解我們,我們可曾認識懶惰?


同樣是“懶惰”,上面給人帶來不利,下文卻給人帶來好處。

(1)提高效率:

懶的人想要做完一件事情,不希望這件事一直拖著自己,會讓自己更快速的完成,從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只是由於速度快,有可能會造成完成質量下降。但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可以通過後期的修改達到更好的效果,也為下次增長經驗。

(2)活得輕鬆:

懶的人懂得享受,不想疲於奔命的去做一些事情,也不想思考太多太複雜的問題,心理上總是比較輕鬆的狀態,心態是好的,活得才會更加快樂。

() 富有創造力:

如果說需求是創新之母,那麼懶惰就是創新之父。的確,人類發明了衣服是用於保暖。但大多數的發明的確是因為懶惰,比如說智能手機,可以躺在床上看視頻;可以不用出門就可以面對面的交流,等等。即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又提高了人們做事的效率,並且,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懶惰帶來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模式和影響,改掉前者,學習後者,人生才可以變得美好。

下一次懶惰進行的時候你可以試試這幾個問題:

(1)對於某件事思維或身體為什麼會偏向於懶惰而沒有趨於均衡達成一致?這不是你想做的嗎?

(潛臺詞:這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2)你是否認為今天不做也沒什麼可以拖延到明天,這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潛臺詞:你是否滿足於現狀?)

(3)那你覺得什麼時候你需要行動?(潛臺詞:看看你的懶惰阻礙了你什麼,浪費了你什麼)

(4)你真的滿足於現狀不想要改變嗎?(潛臺詞:認清楚自己的需求)

北大認知心理學科學家魏坤琳在控制運動研究中講述過這麼一個案例:

通過對羽毛球初學者的大腦前額葉核磁共振掃描(腦前額葉主管決策、認知、監控的腦區),它會特別活躍,學習新知識非常耗費大腦能量。但學習一段時間後,動作開始自動化。你把球拋起來落到某個高度擊打,大腦會告訴你胳膊揮到什麼程度,並根據落點調整,不斷優化運動,拋球、揮拍、擊球……這時再看核磁掃描,以前非常耗能的前額葉腦區活躍度沒那麼高了。對於其他多個領域的學習案例研究皆是如此。

這是刻意練習的懶惰,也是我們固有的懶惰,它會幫助我們更高效的完成事情。同時證明,懶惰是我們天生的。

懶惰並不是複雜的東西,也並不是無法使人理解的存在。只要是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樂趣,希望。那麼,此懶惰就非彼懶惰。

懶惰是我們的磨刀石還是絆腳石?取決於自己!


懶惰瞭解我們,我們可曾認識懶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