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中行燃油宝的风波还没有过去。5月6日上班第一天又为金融界摘了一个大瓜。


简而言之,脱口秀演员池子和他的公司所属公司笑果文化闹僵了。


有趣的是,笑果文化通过中信银行拿到了池子中信银行卡中的交易细节,并将其作为案件材料发给了池子。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银行卡流水这东西看似普通,但绝对是涉密程度极高的个人隐私。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卡流水必须要求本人亲自持有效证件前去银行柜台查询。


先不说笑果文化怎么拿到这份流水账单,但他能拿出来并作为案件材料还寄给池子本人。这个操作是一般人想不不会去想的,并且更不会去做的。


参与此事的员工和中信银行行长,现在估计要恨死笑果了。


一开始说好的只给自己看看,现在好了 ,不关给当事人看到了,还亲自送到了当事人的手上。就好像我偷了人家的东西,还要向失主炫耀。


此外,银行的操作也是相当迷糊的,当人家打电话询问中信银行怎么个回事的时候,中信银行居然来了句“配合大客户的要求”,当时听这句话我就差点摔了个踉跄。


不过,中信银行直接认罪的态度是正确的,也没耍无赖,连夜承认了错误。并解雇了该支行行长以及参与此事的员工。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次底下员工的一次非法操作或者是操作失误。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是一次常态错误,因为从他们的反应中可以看出,这件事并没有经过长期计划和精心安排的,而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


所以当时的员工不知道出了事后该怎么去处理。而客户信息的东西对于银行人来说也不算什么秘密。


对他们来说,客户信息就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而从配合大客户要求这句话来看,估计这就是个常态化的正常业务。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操作的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微博主,让他们自己也陷了进去。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不过从这个例子中还是能感受到银行人的许多酸楚。因为银行遍地开花,无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业商业银行,大街小巷遍地都是。


而且大部分银行间的理财产品非常相似,同质化严重,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业务发展变得愈加困难。


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存款存到哪都是存款,利息也不会少多少,贷款去哪里贷,都是一样的贷款。对于拥有优质条件的借款人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因此,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紧张。


平时,银行人都会对客户百依百顺。为了陪客户高兴,晚上喝酒喝到断片,第二天还要艰难的爬起来上班。很多重压之下的银行人天天早出晚归,周六日都要加班。


而这种环境除了能历练出兢兢业业的银行人,更有可能培养出投机取巧另辟蹊径的人。还有一些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除了刚才提到的私下查询客户交易明细外,还有私下查询客户信用报告、以及私自出售客户信息、理财产品违规销售、挪用客户资金等情况。为帮个人和企业申请贷款或授信而协助其做假账,提供虚假材料等等行为。


这些行为一旦爆发,后果相当严重,甚至触犯了刑法。通常银行遇到这样的事情,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是池子作为脱口秀演员,微博拥有五百万粉丝的公众人物,这事就藏不住了,第二天银行就给池子公开道了歉并做了相应的处理。


可是绝大多数普通人就没有这种待遇,普通人维权只会更加艰难。


除了这事情,这几天河南一家农业银行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大概就是说,一名客户声称银行人保管着自己母亲账户的U盾,然后划走了她母亲账户上的210万用于其他用途,并承诺20年内每年偿还12万元。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但由于新闻报道不清,小优(商优创服)不敢乱下结论。除了近期发生的中行原油宝事件外,再来回顾银行业的其他重大事件,如包商银行、恒丰银行的重组,招商银行的前端宣传中涉及14亿非法集资等重大事件。


而导致银行业问题频发、信用价值逐渐消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小优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今银行业之间残酷的竞争。


根据银监会2019年底数据,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有六家,全国股份制银行12家,而城商行有134家,农商行1478家,农信社722家,村镇银行1630家,还有其他外资,民营农村合作互助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共计62家,在全国网点数量超过二十万个。


想吃这块的人有这么多,而蛋糕却就这么点大,根本不够分。而他们为了能做大业务,只好用这种铤而走险的手段,去提高他们在这片市场上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存款和贷款之间的息差。然那么有些银行为了竞争就会铤而走险,为给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个人或企业授信,降低贷款要求。甚至串通企业去做一些违规操作,这就像次贷危机中的次贷。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如果次贷出现了不良或损失,银行就必须想办法拆东墙补西墙。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存在,于是银行就想办法提高存款利率,高息揽储甚至给客户额外贴息。


你能想象到,在去年年底,仍有银行接受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存款吗?正是因为这种竞争的不断恶化,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这是一个无休止的任务和压力指标,迫使员工和经营单位采取各种无下限的竞争手段,并且部分支行行长拥有着非常大的权力。


对于员工的去留掌握着生杀大权,薪资奖金也存在着二次分配的权利。即使员工知道存在问题,但行长下达命令,大多数人只能言听计从,这就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另一个原因便是银行的权力过大。由于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它有权合法吸收存款的权利。


即便国家允许银行破产,他们也都会找到接盘侠,地方甚至国家都会出面清理烂摊子,更是给了很多机构放肆的资本,把非法集资披上合法的外衣,再用这些巨额资金为所欲为。


在池子的微博中调侃道,你咋不把钱直接取走呢?而这样的情况似乎真的存在。


在这里举一个关于银行抽屉协议暗宝的话。简单地说,每家银行每年的放贷款额度都是有限的。


一旦贷款额度用完,再面对大客户的需求,放不出贷款的B银行就会拉另外一家A银行进来,让A银行用自己的资金设立单一信托,用信托资金为企业融资。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在这种模式下,B银行作为兜底方与A银行签订协议,承诺未来受让A银行持有的单一信托收益权。


而为什么叫抽屉协议呢?就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或者说违规的东西,不能在正式的协议里写出来的,只能在写个担保协议放在彼此的抽屉。


如果事情结束,皆大欢喜就没事了。如果等出了事,再拿出来对簿公堂。


对于A银行来说,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主要的两个目的。


第一是隐匿了资金来源。从表面上看,整个交易结构的出资人为银行B隐匿了自己,为实际出资人,也是最终风险承担方的身份。


第二是隐匿了底层资产的最终流向。通过同业投资券商资管计划和信托计划将最终融资的客户隐藏于层层嵌套之后,被将最终的债务人纳入统一授信和集中风险管控。


业内管这样的业务叫做通道。进通道是个趋势。2018年1月1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顿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一直在打击这种违规的金融乱象。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但利用信托通道为客户融资的行为早已是市场公开的秘密,并已演变成比刚才提到的各种更复杂的版本。


由嵌套结构可以揣进四家以上的银行,以及委托贷款收益权转让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的金融模式,层层转嫁风险,规避监管。


所以我国的金融业里绝对不缺这方面的经验,这一点不比华尔街的由侯门差只不过是没用对地方。


以恒丰银行为例,曾经银行高管用银行的钱发放贷款给自己实际控制的企业,然后再用这笔钱买下恒丰银行的股权。


这么做的意图就是将国有资产的损失,将来会转化成正常的商业经营损失。将这些损失流入自己所控制的企业,并用这些钱造福于自己的子孙后代。


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接下来需要银行业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根本上消除这些问题。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违法行为面临着巨大的利益和成本,但在这之下似乎还存在着套利的空间,这使得有人愿意为此冒险。所以,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面对开放金融市场的压力之下,这条路必须要加快脚步,毫不犹豫的走下去。


池子起诉中信银行:不是“大客户”,我们能有隐私吗?


在这里给投资者们一点建议,就是银行存款是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五十万以下金额的存款还都是相对安全的。在许多地方银行被曝风险后,储户们纷纷来取现金,这不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如若遇到哪家银行采用五十万以上的计数方式,并承诺高回报时,还是要小心为妙?


相比之下,目前的金融机构来说,银行和保险还算是相对靠谱的,值得信赖。如果你实在担心风险,那就可以分散一下自己的投资行为。并且对于不清楚的金融产品一定要提高警惕。


巴菲特老爷子说的“不熟不做”,在这个领域里面同样适用。


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你必须知道你要做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