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之《伐檀》

(創作熱詞)《伐檀》是古詩詞《詩經•魏風》裡的一篇詩。是一群在河邊砍伐檀樹用作造車的奴隸們創作的歌曲。

古詩詞賞析之《伐檀》


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千人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具體貆兮?彼君子兮不素歺兮!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亡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牆,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千人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古詩詞賞析之《伐檀》


詞語淺析:

"坎坎",用力砍樹發出的聲音。

"河之幹",河岸。

"漣",水的波紋。

"不稼不穡(Se`)",既不耕種也不收穫。

"三百廛”,三百束稻禾。

"不狩不獵",打獵。

"貆",獸名,豬獾。

"素歺",白白地吃飯。

"伐輻",砍伐可以做車輻的木材。

"直",直流的波紋。

"億",束、梱的意思。(也有認為是古代十萬為億,這裡用來形容千人把數目很多。)

"特",小獸,四歲的獸叫特。

"漘”,水邊。

"淪",小風吹的旋轉如輪的波紋。

"囷",圓形的穀倉,囤的意思。

"鶉”,即鵪鶉。

"飧",熟食。

古詩詞賞析之《伐檀》


改寫如下:

用力砍下的檀樹啊,

把它放在河岸上,

清澈的河水泛著波紋,

不耕種也不收穫的人,

為什麼糧囤裡裝那麼多糧食?

不打獵的人,

為什麼院子的牆上

掛著那麼多豬獾肉?

那些大人先生,

白白地吃著閒飯啊!


用力砍下的檀樹啊,

把它放在河岸上,

清澈的河水泛著波紋。‘

不耕種也不收穫的人,

為什麼糧囤裡那麼多梱糧食?

那不打獵的人,

為什麼院子的牆上,

掛著那麼多貆子肉?

那些大人先生,

白白地吃著閒飯啊!


用力砍下的檀樹啊,

把它放在河岸上,

清澈的河水泛著波紋。

不耕種也不收穫的人,

為什麼糧囤裡裝著那麼多糧食?

不打獵的人,

為什麼院子的牆上還掛著,

那麼多的鵪鶉肉?

那些大人先生,

白白地吃著閒飯啊!

古詩詞賞析之《伐檀》


本詩賞析:

詩經是我國兩千多年前的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首詩是《風》中《魏風》的一篇。在這一首詩裡,歌唱了一群奴隸在河邊砍伐檀樹,準備造車之用。是奴隸們創作的詩歌。在這首詩裡鮮明地揭示了奴隸主不勞而獲,奴隸們勞而不獲的尖銳社會矛盾,揭露了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罪行,同時,表達了奴隸們對奴隸主深刻的仇恨和反抗精神。

全詩共三章,每章格式一樣,反覆詠唱。前三句歌詠勞動,接著以無比憤怒的感情,向奴隸主提出嚴厲的責問。每章押韻的地方換字,於整齊中顯出音韻上的變化。充分地體現了民歌的特色。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淵遠流長,隨著中華歷史的發展,詩歌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通過這首詩,我們可見祖先們最早的詩歌的面貌,以一斑而見全貌。同時從詩中也可以看出奴隸社會的社會風貌,以及那種社會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和被壓迫者的憤怒和反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自新中國建立後,沒有了剝削,沒有了壓迫,但是,作為我們現代人,應該深刻了解民族的發展史,瞭解早期社會的狀況。從而珍惜幾千年到今天社會發展的艱難和曲折,以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取得更大的勝利。

古詩詞賞析之《伐檀》

門冬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