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醫和學院張雁靈院長和副院長合影

為進一步完善“醫和學院”組織建設,豐富活動內容,加強醫師職業精神宣傳,讓《中國醫師宣言》和《中國醫師道德準則》以更便捷、高效、豐富多彩的形式走得更深、更遠,11月25日,中國醫師協會在北京舉行“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有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行風處主任楊皛玢、雲南省醫師協會會長徐和平、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中國醫師協會道德建設委員會總幹事石麗英、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總裁周俊傑,以及來自全國各地接受講師聘書的專家教授們。

在講師團成立儀式上,張雁靈會長、楊皛玢主任、徐和平會長、張大慶院長、石麗英總幹事、周俊傑總裁分別發表講話。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們暢所欲言,對醫和學院講師團如何開展具體工作給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撰寫 | 李東燕

編輯 | 袁昊

● ● ●

以人為本領導專家闡釋醫師職業精神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張雁靈:醫和學院是為醫生服務,也是為衛生事業和患者服務

張雁靈會長表示,中國現在有316萬名註冊醫師,138萬名鄉村醫師,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擔負著中國老百姓的健康重責。醫和學院成立的初衷,是為了促進這支醫師隊伍的建設。成立講師團是為醫師服務,也是為衛生事業和患者服務。

張雁靈會長回顧了中國醫師協會為設立醫師節所做出的努力和其中的曲折歷程。醫師節的設立促進了醫師行業加強自律,而醫和講師團的成立,也是為了推進這一共同目標。張雁靈會長介紹說,目前,世界各國都把健康問題作為國家發展的大問題去看待,中國同樣也把健康中國作為優先發展戰略。在這項工程中,中國醫師承擔著主力軍的作用,所以保證主力軍的健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個健康不只是身體健康,還有心理健康。

張雁靈會長指出,醫和學院講師團成員有兩個身份,第一個是“義工”,即醫師道德建設與職業精神領域的理論專家;第二個身份是“老師”,他們將承擔起職業精神推廣和職業道德建設培訓教育工作。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石麗英:群策群力,共同推進醫師隊伍的職業精神建設

據石麗英總幹事介紹,中國醫師協會在加強行業自律方面進行了如下工作:

  1. 2005年中國醫師協會率先加入推行新世紀職業精神醫師宣言國際行動;

  2. 2011年6月26日,《中國醫師宣言》正式對外公佈;

  3. 2014年,中國醫師協會在上海和黃藥業支持下成立了醫和道德建設專項基金;

  4. 2014年6月25日,《中國醫師道德準則》對外發布;

  5. 2016年,醫和學院啟動,確立使命為: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

  6. 2017年的醫師入職宣誓活動,是醫和學院成立後進一步響應國家號召進行的主要工作。學院首次藉助互聯網平臺,讓全國各地的醫師同時參與宣誓活動;

  7. 2017年11月25日,醫和學院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即聘請全國各地50多位專家作為醫和學院講師團成員。

石麗英總幹事對醫和學院的下一步工作進行了簡要介紹:

  1. 聘請相關專家成為講師團成員;

  2. 開展醫師入職宣誓及宣講活動;

  3. 在全國開展以“弘揚醫師精神,愛崗敬業”為主題的演講活動;

  4. 組織醫院管理層或辦公室人員參加醫學人文高級培訓班。

此外,醫和學院還受國家衛生計生委的委託,開展新入職醫師崗前培訓教育工作。石麗英總幹事表示,希望與會專家群策群力、獻計獻策,集大家的智慧共同推進醫師隊伍的職業精神建設。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周俊傑:醫藥企業也應促進醫師職業精神的樹立和人文教育的發展

周俊傑總裁在發言中指出,上海和黃藥業是李嘉誠先生在中國建立的首家中藥合資企業,多年來一直遵循李先生的教導:企業要回饋社會,做好企業公民,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自2005年,和黃藥業就配合中國醫師協會開展大量醫師人文教育工作,通過在全國各地進行中國醫師宣言的宣講,弘揚中國醫師精神。2014年,和黃藥業聯合中國醫師協會發起成立中國醫師協會醫和道德基金,旨在藉助各類宣教活動,構築和諧醫患關係。在醫和學院成立後,和黃藥業協助開展了大量工作。

周俊傑總裁認為,作為一家醫藥企業,在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應為醫師職業精神的樹立和醫學人文教育作出一定貢獻。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徐和平:圍繞政府工作方向,規範醫師行為,提高專業水平,做好維權工作

徐和平會長在發言中介紹了中國醫師協會在雲南的部分工作,雲南省醫師協會有79個二級分會、醫師分會和專委會。每個分會成立和換屆時,均組織大家認真學習《中國醫師宣言》和《中國醫師道德準則》,規範自身行為。徐和平會長強調,作為地方醫師協會,雲南省醫師協會將繼續緊緊圍繞政府工作方向,一方面進一步規範和管理醫師行為,另一方面做好醫師培訓,包括醫學人文方面的培訓,還要為廣大醫師做好協調和維權工作。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楊皛玢:《中國醫師宣言》和《中國醫師道德準則》的推行,有助於促進醫師職業精神培養

楊皛玢主任對中國醫師協會多年來為弘揚醫師職業精神作出的努力和成果表達了讚許之情。她提出,《中國醫師宣言》和《中國醫師道德準則》的制定和推行,是醫師職業精神結合時代要求,從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等方面對醫界從業者進行培養和塑造的重要舉措,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針對當前形勢,行風處應著手從兩方面解決維護和監管行業作風的問題。一是按照改革要求建立一套明確的規則,使醫療行為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另一方面,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現代醫學職業精神,提高醫師個人職業素養,強化醫師行業整體的職業精神意識。

楊皛玢主任指出,國家已經確定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因此,中國醫療行業還要做更多工作,聯合社會各屆力量廣泛地開展健康教育,讓社會公眾認識到生命、醫學、健康的有限性,正確對待醫療的侷限性。

任重道遠醫和學院講師團正式成立

領導致辭後,聘書發放儀式正式舉行。儀式上,張雁靈會長被聘為醫和學院院長,同時聘請張大慶院長、石麗英總幹事和周俊傑總裁為醫和學院副院長,張雁靈會長為他們頒發了聘書併合影留念。

此外,醫和學院的三位副院長為與會專家頒發了醫和學院聘書。這些醫師作為醫和學院第一批講師團成員,將率先負擔起醫和學院的責任與使命,為中國醫師職業道德的建設貢獻力量。

群策群力共論學院發展之路

會議討論環節,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河南省醫師協會副會長郭金玲、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非教授、南通大學黨委書記張濤、內蒙古醫師人文協會主任委員莎茹拉、心理學專家王嵐女士、北京長庚醫院樊榮教授、山西人文學專業委員會王洪奇教授、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河南省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武素英、吉林省醫師協會張萱教授、浙江省醫師協會副秘書長龐海瑛、馬鞍山中心醫院副院長吳成榮、廣西醫科大學趙邦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馬芙蓉教授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領導與專家,針對醫和學院的發展與講師團接下來的工作進行了細緻深入的討論。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張大慶院長主要介紹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草擬的醫護人員教育培訓大綱,完整入職培訓時間為一週左右,培訓的目的是促使學員迅速完成身份轉變,能夠面臨社會考驗。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郭金玲副會長指出,河南省醫師協會在醫師考核中本身就有人文內容,在考核中加入對落實培訓之後的考試,可檢驗培訓效果。近期很多省級協會啟動春雨計劃,舉辦各種專科峰會,在深入到各縣區的峰會上對醫師入職培訓內容進行宣講,會產生重大意義。在對教材進行宣講時,可結合所在醫院進行重點補充,將會更有針對性指導作用。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龐海瑛副秘書長介紹道,浙江省近來在醫學人文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特別是對於新入職的醫師,開展了醫師節專題活動以及專科峰會講座。未來,浙江省醫師協會將把醫學人文作為硬性考核的內容來推行。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趙邦教授指出,在廣西,從事人文教育培訓的有臨床背景的醫務人員較少,建議講師團在開展工作時硬性加入人文醫學的內容,形成必須遵守的規範行為。另外,地方衛生管理部門或醫院要主動接受醫學人文知識,營造出良好的整體人文氛圍。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馬芙蓉教授建議將新入職醫師的人文素質教育貫穿於日常的醫學活動中。同時,作為領導要做到身正心清,帶動隊伍提升自身素質。目前,醫學人文教育面臨著缺乏宏觀性、系統性的問題,應該擬定什麼內容,以怎樣的方法開展培訓,是講師團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揚高尚醫德,築和諧醫患——中國醫師協會醫和學院講師團成立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石麗英主任指出,醫和學院在吸納從事醫院管理、醫學教育的高層次人才加入講師隊伍的同時,建議對講師進行集中培訓,讓講師成為“火種”,帶動全國醫學人文培訓的“燎原”之勢。此外,教育應人性化、多樣化,具體應做到四點:第一,徵集更多真實的從醫心路、感人故事,讓入職醫師瞭解上級醫師的故事。第二,新入職醫師對醫院歷史要深入瞭解,並傳承下去。第三,接受培訓的學生要開展結合臨床感情的演講比賽,在演講中深化對醫學人文精神的理解,並通過演講,在社會上進行正能量的傳播。第四,醫和學院下一步要跟國家大政方針結合,將醫德醫風教材編好,通過行政部門的支持,貫徹到醫師培訓中去。

此外,王嵐女士、樊榮教授、王洪奇教授分別就在培訓大綱里加入心理健康、醫學史、醫患溝通技巧以及培訓活動第三方考核等內容提出可行性建議。

製版編輯: 蘭葉|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7年第24期】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創刊於1986年,為中華醫學會機關報。本報以“傳播醫學信息,引領臨床實踐”為辦刊宗旨,積極打造“中國醫學學術發佈首選平臺”。

歡迎訂閱信息導報

郵發代號:2-683;

訂閱單價: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諮詢電話:010-8515853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