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对抗科学: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烟?

“吸烟有害健康”。

如今打在全世界每个烟盒上、司空见惯的一行字,警告每一位购买者,将吸烟与危害身体联系起来。

用“科学”对抗科学: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烟?

然而,你知道围绕着这行警告标志,曾经爆发过一场“战争”吗?

也许每个对烟草消费文化感兴趣的人,都会知道1964年这个年份。这一年,在全世界烟草工业势力最顽固的堡垒——美国,发布了一份里程碑式的报告《吸烟与健康》。这份报告基于对7000多份科学研究的回顾和150名科学的顾问的证词,宣称:

在20世纪,肺癌已经达到了流行病的程度,主要的原因不是空气污染、辐射或石棉,而是因为吸食烟草。


和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了10-20倍。


吸烟的人更容易罹患肺气肿、支气管炎和心脏病。吸烟越多,患病的几率越大。

这无疑是一份爆炸性的文件。

在此之前,很少有公众意识到吸食烟草的危害。任何场合都可以吸烟。甚至飞机上,也会在用餐的时候分发免费的香烟,由高挑又漂亮的空姐为乘客点上,方便后者在三万英尺的高空吞云吐雾。


用“科学”对抗科学: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烟?

在三万英尺的高空吞云吐雾

而就在报告发布的次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香烟标签和广告法》,要求在吸烟包装上印上警告,而6年后,这项法律得到正式实施。1971年,烟草商停止在电视上播放香烟广告。

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一份科学报告出炉,政府发布法令,烟企乖乖就范?

并非如此。1964年报告对于美国烟草企业来说或许可能致命,但财大气粗的企业并不会束手就擒。

或者说,其实他们早在1953年就知道烟草有害健康,但多年以来一直雇佣公关公司、游说团体在社会中制造舆论、美化烟草、掩盖真相。

然而,在面对科学调查的时候,烟草公司选择了用“科学”来反击。

实际上,在这份报告出炉之前,烟草也早已渗透进了科学机构。在过去他们已经将700多万美元投入了一百多家美国医学院、医院和实验室,资助155名科学家进行吸烟无害化的研究。而现在,更要拿出更多的资金。

用“科学”对抗科学: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烟?

用“科学”对抗科学: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烟?

用医生、科学家等专业人士的形象宣传香烟

1965年,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来决定是否应该在包装和广告上加入健康忠告,而烟草业则组织了一场“由持反对意见的医生举行的游行”,并让一个癌症专家公开宣称“不应当在辩论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就仓促行事”。

而且,在这份报告出炉的最初几年间,美国的吸烟率甚至短暂上升了,因为知道这份报告的多是外出工作的男性,为了抵消报告的影响,烟草业向居家的妇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有针对性地投放了大规模的广告。

用“科学”对抗科学: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烟?

甚至连孕妇都可以大吸特吸

所以,可以这么说,一份报告并未杀死烟草行业,双方进入了焦灼的拉锯阶段。即便在1969年吸烟的成年人数量下降到37%,到1979年下降到33%,但烟草行业的利润却没有下降,依然是一项理想的生意。

时间一下就来到了1986年,又是一份报告拉开了对于烟草的第二轮较量。美国卫生局长公布称:二手烟能导致癌症。

当人们知道自己在被迫吸烟时也会损害健康,烟草文化的风向就发生了重大转变。

首先站出来的,有飞机上的空乘人员。他们在飞行中的密闭空间里本能地感受到了二手烟的危险:通风口冷凝的水滴是褐色的,机舱烟雾弥漫,根本看不清。他们在回家之前会先把制服脱在车库里,根本不敢拿回家,因为味道实在太难闻了。

于是,到了1989年,美国国会禁止了在国内航班上吸烟。全国各地的社区也开始禁止室内吸烟。

然而烟草公司并不打算投降。他们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资助科学家,比如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前任院长、洛克菲勒大学的前校长弗雷德利克·塞茨,为洛克菲勒大学注入资金成立以烟草公司命名的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基金,让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为“烟草无害”站台。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诉讼案出现,斗争的舞台也转移到了法庭上。因此,烟草公司也不惜请来著名的科学研究者充当证人,为公司辩护。

在1997年布鲁安诉菲利普莫里斯烟草公司案中,被告证人中出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血液肿瘤科主任马丁·克莱因的身影。

当被问道“吸烟会引起肺癌吗”时,克莱因说:在一个特定的个体那里,吸烟很难说“是”或者“不是”患上癌症的原因。没有任何证据。

马丁·克莱因一年从烟草公司获得30万美元的“礼物”,他当然会这么说。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说法,从技术层面上说是完全无懈可击的。

因为,科学目前还无法肯定,某个特定的人罹患癌症,一定是由于某个原因造成的。即便ta在20年里一天吸三包烟,依然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了癌症。

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从大样本上看,吸烟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但并不能准确的说,某个人得了癌症,一定是由(或不是由)吸烟造成的。

这种科学的模糊性成了烟草公司的挡箭牌:“没有证据”,在每一次较量中,烟草公司无一例外地都会使用这一招,而且往往很有效。

另外,为了促进销量,烟草公司改进了烟叶的配方,烟民不再会经常咳嗽,变得看起来更加“无害”;他们生产出了薄荷烟,掩盖烟草刺鼻的味道……而今,宣扬无害的电子烟来势凶猛,可它往往并不是戒烟的开始,而是初吸烟者购买传统香烟的第一步。

因此,烟盒上的警告不是故事的开始。虽然打上一行警告已经很难很难,控烟组织依然在不断争取,要求在烟盒上加入图像形式的健康警告,那些黑掉的肺、褶皱的皮肤和抬不起头的棒状物体。这些图像能给吸烟者更明确的信息,阻止更多的人购买烟草,于是就受到了更多的抵制。

用“科学”对抗科学: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烟?

从含糊的小字到醒目的图片,香烟盒上的警告标识已经更迭了5代

控烟的战争还远远没到尽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