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梅姨”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網絡上流傳的廣東增城被拐9名兒童案件嫌疑人“梅姨”的第二張畫像非官方公佈信息,梅姨是否存在,長相如何,暫無其他證據印證。

尋找“梅姨”

一大早,人販子“梅姨”的畫像就刷屏朋友圈。

在這張一看就是經過軟件後期處理過的照片上,赫然標註著“尋找梅姨”“涉及9起拐賣兒童案件”“梅姨至今仍未落網,可能還有更多的小孩子落網”的字樣。

對每一位家長來說,孩子都是不能被碰觸的底線。兒童拐賣,無疑在第一時間就擊中了家長們的軟肋,在“你每一個微笑的動作,都有它的意義”的感召下,不少人都接力轉發了這張照片。

但是,反轉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讓人猝不及防。

上午11點整,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網絡上流傳的廣東增城被拐9名兒童案件嫌疑人“梅姨”的第二張畫像非官方公佈信息,梅姨是否存在,長相如何,暫無其他證據印證。廣東省公安廳未邀請專家對梅姨二次畫像,廣東警方仍在積極開展尋找其餘7名兒童下落。

一、第二張畫像是哪張?不該讓人猜

不得不說,這則闢謠聲明來得很及時。在全民接力轉發這幅“梅姨”照片的時候,公安部的聲明第一時間制止了不實信息的傳播,避免了這張畫像可能造成的誤傷。

這則聲明雖然言簡意賅,中心思想明確,然而“第二張畫像非官方公佈信息”——這樣官方敲黑板明確畫出來的重點,對於一些缺少新聞背景的民眾來說,要理解起來,仍有不小難度。

事實上,很多人從一開始接觸此新聞,看到的就是“第二張畫像”,被官方蓋章的“第一張畫像”反而無從談起。

鑑於被廣泛流傳的“第二張畫像”也分為素描和軟件後期處理的兩個版本,不少人一度認為“軟件後期處理版本”是所謂的不實圖片,類似的疑問在這則微博聲明的評論裡也能看到。

而要真正掌握這則烏龍事件的事實,需要從頭覆盤“人販子梅姨”事件。

據有關警方發佈的公開資料來看,“梅姨案”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年前。

據報道,2005年1月,廣州市增城區發生一起一歲男孩申聰被拐案,此後其家人尋子14年,卻苦無音訊。

2016年3月,5名涉“申聰被拐案”犯罪嫌疑人被警方陸續抓獲。對於被拐小孩申聰的下落,被告人張維平供述稱,他把申聰賣給了一名叫“梅姨”的女子。

2017年6月,廣州增城警方發佈了一則徵集線索的公告,公告稱,“梅姨”,真實姓名不詳,現約65歲,身高1.5米,講粵語,會客家話,曾長期在增城、韶關新豐等地區活動,涉嫌多起拐賣案件。

值得一提的是,警方在發佈的徵集線索公告中,還貼出了一張“梅姨”的模擬畫像——也就是“第一張畫像”。

但是,被公安部所闢謠的“第二張畫像”也並非完全無中生有,而是“大有來頭”,其影響力和傳播力甚至遠大於官方發佈的“第一張畫像”。

目前已經被證實的是所謂的“第二張畫像”由被稱為“畫像神探”的警官林宇輝所畫,此後就被廣泛傳播。

二、畫像烏龍遮蔽不了兒童拐賣痛點

雖然,畫像烏龍事件讓“梅姨”重返輿論漩渦,但是,截至到目前,“梅姨”是否真正存在,其實也是個未知數。從來自警方的權威回應來看,除了“申聰被拐案”被告人張維平的口供,目前“暫無其他證據印證”。

梳理公開信息可知,除了此次畫像烏龍事件,“梅姨”在何地落網、人販子“梅姨”現身……諸如此類的假消息屢見不鮮。

不惟此,近幾年來,涉及兒童被拐賣的謠言也常出現在民眾視野。比如,雖然早就被闢謠,但是幾乎隔一段時間,“中國一年失蹤20萬孩子,找回的概率只佔0.1%。”的假消息就會出現一次。

而不管是試圖用數據背書、實則不堪一擊的謠言,還是這樣一位只活在犯罪嫌疑人口供和畫像中、一直讓民眾“牽腸掛肚”,多次登上微博熱搜,甚至“攻陷”朋友圈的“梅姨”,折射出的還是民眾對兒童被拐賣案件的敏感。

找出“梅姨”不僅是被拐賣兒童家長的心願,在一定程度上,人販子“梅姨”也成為一個吸引人眼球的神秘符號,這個符號猶如一個城市傳說,時刻提醒大眾要提高防拐意識。

對兒童被拐賣的家庭來說,失去孩子往往意味著“天塌了”,一些家庭為了找回孩子踏上漫漫尋子之路,但常常無功而返。就像電影《親愛的》呈現的那樣,為了找回孩子,一群家長付出了畢生所有的精力,拋棄事業,跟妻子離婚,看到每一個線索都不放過,但到頭來往往還是一場空。一場場人倫悲劇,似乎將永遠成為他們頭頂上揮之不去的“陰天”。

對人倫悲劇的共情,是這次大家轉發“梅姨”照片背後的動機。儘管這是一個烏龍,但大家對兒童拐賣的痛恨,應該得到理解,而這也遠遠談不上主動“傳謠”。

相關部門也要看到這層共情心理,在儘快對“梅姨”事件答疑的同時,還要繼續加大對兒童買賣的打擊力度,讓更多家庭免於“妻離子散”的悲劇。

三、打擊“人販子”道阻且長

近年來,公安、司法部門為此已經做出不少努力。

早在2011年6月1日,公安部就出臺規定,全國公安機關實行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要求縣、市公安機關接到兒童失蹤警情後,要多部門、多警種聯動合成作戰,刑偵部門立案開展偵查要快。

而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對醫院嬰幼兒拐騙情形、以婚介為名,非法扣押身份證,非法出賣婦女的行為等具體情形做了規定。

同樣在2016年,公安部上線了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團圓系統。該平臺運用互聯網技術,將兒童失蹤信息推送至失蹤地周邊一定範圍內,讓更多群眾準確獲取相關信息,及時提供線索,協助快速找回失蹤兒童。

截至2019年5月15日,該平臺共發佈兒童走失信息3978條,找回3901名兒童,找回率為98%,其中解救被拐兒童57名。

而在民間,一些公益組織,也用數以萬計的志願者力量幫助家長尋找孩子的線索,給這些被拐賣兒童的家長帶去了慰藉和幫助。

只要有一個兒童被拐賣,留給家長和社會的就是無法抹平的心理創傷,所以,加大對兒童拐賣的打擊力度,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這需要辦案部門、公益組織和社會大眾的聯動,以合力拱衛兒童的安全,而在這個過程中,民眾對“梅姨”的關切,其實也是一種大眾關注兒童保護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