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我們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幸福與痛苦都來自於兩性之間的那些事兒,人類性行為的演化也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人類性行為的演化。在瞭解我們自身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我們飼養的寵物。

第一: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非常悽慘?

貓在交配時,叫聲非常的慘烈,它們的性行為在人類看來,如此怪異,但其實,如果從貓科動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話,人類的性行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怪異的。

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家貓的祖先是野貓

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大約有5600多個不同的物種,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並不是像人類這樣組建家庭共同撫養子女,過著一夫一妻制的生活,它們一般都是“單身狗”,只有在發情期,雌性與雄性才會相遇,一般而言,雄性也不會去撫養幼崽,哺乳動物的幼崽基本上都是由雌性來撫養的。當然,也有一些哺乳動物過著群居生活,比如獅子、狼、黑猩猩等等,但就算是過著群居生活的哺乳動物,雌性與雄性也很少成雙成對,單獨會面,即使是雄性與雌性過著群居生活,長期在一起,但是,雄性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誰,而且過著群居生活的哺乳動物,往往會在公開場合秀恩愛。

動物的性行為,其實也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比如,人類馴化的動物,一般都是群居動物,而且能夠在公開場合交配,那些羞於在公開場合交配的動物,或者長期過著“單身狗”生活的動物,往往是無法馴化的。人類馴化動物,需要動物在人類飼養的環境下實現繁殖,羞於在公開場合交配的動物,雖然有飼養的價值,但往往無法馴化。

人類馴化狗,主要是為了狩獵,狗的祖先是狼,但是,狼的戰鬥力在肉食動物界是屬於弱者,不如獅子、老虎和獵豹,人類為什麼去馴化毫無戰鬥力的狗,而不去馴化獵豹呢?在古代社會,無數的貴族和富人在自家的苑囿中飼養獵豹,試圖馴化獵豹用於狩獵,但是,無一例外,獵豹的馴化都失敗了,原因就是獵豹在求偶的過程中需要長途奔跑。幾個雄性獵豹為了與追求一個雌性獵豹,往往需要追逐數天的時間,長途奔跑幾十公里甚至是數百公里,雌性獵豹才有可能排卵並與雄性獵豹交配。因此,獵豹是不能圈養的,獵豹一旦被圈養,就失去了繁殖能力。相比於獵豹,狗是願意在公開場合交配的,一般來說,能夠被馴化的動物,都需要符合一個條件,那就是:在人類飼養的環境下,能夠實現繁殖。

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19世紀,人類飼養獵豹

獵豹、獅子、老虎和貓都屬於貓科動物,同屬於貓科動物的家貓,其性行為也十分的奇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夠聽到貓的慘烈叫聲,這其實都是雌貓在交配時發出的叫聲。貓的叫聲為何如此慘烈?因為公貓的丁丁上帶有很多鉤子一樣的刺,這些刺如同指甲一般,在交配的過程中,會劃傷雌貓,雌貓只有經受過如此痛苦的劃傷之後,體內才會釋放荷爾蒙,從而排卵。因此,貓的交配過程,其實是公貓傷害母貓的過程,公貓在交配當中,需要緊緊咬著母貓的頸部,否則的話,母貓在受傷之後,有可能反過來攻擊公貓,公貓在交配完成以後,也會迅速逃跑,以免母貓來打它。從這個角度來講,貓其實也不能被人類馴化,因為貓在圈養的環境下,也很難實現繁殖。所以,迄今為止,人類都沒有徹底馴化貓,貓總是處於半野生的狀態。人類之所以飼養貓,是因為鼠害。人類發明農業之後,開始種植農作物,收穫穀物,大量的穀物堆放在倉庫裡,吸引著老鼠前來覓食,為了趕走老鼠,人類馴化了貓。所以,從廣義上來講,馴化貓其實也是為了狩獵,只不過,貓狩獵的對象是老鼠而已。

貓科動物的交配方式,乍一看,十分的怪異,其實一點都不怪異,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確保能夠成功受孕。

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狗的祖先是狼,狼是群居動物,易於被馴化

地球上的動物基本都處於飢餓狀態,沒有擺脫“生物貧困線”,即便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往往也處於飢餓狀態,在沒有擺脫“生物貧困線”的情況下,交配實際上是一件十分奢侈也是十分危險的活動,交配會浪費能量,影響覓食,還有可能使得自己受到其他肉食動物的攻擊。因此,交配的目標就是繁衍後代。公貓的丁丁上帶有很多鉤子一樣的刺,使得母貓在經受痛苦之後排卵,其實,就是為了節省能量,提高母貓的受孕率,貓科動物不會為了交配而浪費任何的能量。因此,貓科動物都有發情期,集中在某一個時間點交配,而交配的時候,就要實現排卵、受孕。

第二:人類為什麼最怪異的動物?

人類繁衍的怪異之處主要有三點:第一,在人類社會,男女之間維持著一種長期穩定的關係,共同撫養後代;第二;人類沒有發情期,人類的女性排卵是隱性排卵;第三,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齡會絕經,喪失生育能力,而動物一般到老死的那一天都可以生育。

人類獨特的兩性關係,其實也是為了更好地繁衍後代,在自然選擇面前,每一個物種都發展了不同的生殖策略。人類是直立行走的哺乳動物,人類的腦容量也明顯大於其他的哺乳動物,人類實現直立行走之後,女性的臀部變窄了,產道的寬度受限,但是,人類的腦容量卻越來越大,於是,人類就成為了地球上唯一的有生育困難的動物,我們都知道,哺乳動物是胎生的,但是,沒有一個哺乳動物會出現難產的現象,只有人類會難產。當一個動物連生育都出現困難時,這個物種必然會走向滅絕,人類為什麼沒有滅絕呢?因為直立行走與腦容量的擴大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縱使會出現難產的現象,仍然可以通過其他的機制來彌補這個缺陷。人類獨特的兩性關係,其實就是在這樣的自然選擇的壓力下演化出來的。

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人類的孕婦

人類的胎兒在出生以後,完全沒有覓食的能力,這與小貓、小狗和小馬完全不同,小馬在出生不久之後,就可以站立起來,圍著母親轉了,小貓和小狗在出生數週之後,就有自行覓食的能力了,但是,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數年之內,都沒有自行覓食的能力。人類在出生之後的數年之內之所以沒有自行覓食的能力,是因為人類都是早產兒。胎兒如果在子宮內完全發育成熟了,那麼,他就無法出生了。人類把大腦和身體的一部分發育,放在了體外,所以,胎兒在出生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吃了睡,睡了吃,毫無行動能力。自然選擇傾向於選擇那些早產的胎兒,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類都變成了“早產兒”,人類懷孕的時間,平均是280天左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10個月,這個時間實際上已經大大提前了。

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雌性與雄性之間,不會維持長期的穩定的關係,雄性也不會撫養自己的孩子,它們甚至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生了幾個孩子,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因為它們的孩子在出生不久以後,就具有自行覓食的能力了,與其花時間去照顧剛剛生下來的孩子,還不如尋找更多的雌性,廣泛播撒自己的基因,所以,雄性哺乳動物往往不會撫養孩子。人類的胎兒都是“早產兒”,如果男人也像其他的雄性哺乳動物那樣,對生下來的孩子,不管不問,那麼,他的基因投資就會失敗,因為這個孩子在失去父親以後,很快就會夭折。對於人類而言,與其廣泛播撒自己的基因,不如專注於其中的一個投資,這就是人類的兩性之間維持長期的穩定的關係的原因。

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人類在剛剛出生時,毫無行動能力。

人類撫養孩子,僅僅有父親的參與是不夠的,還需要靠其他家族成員和鄰居提供幫助,人類的孩子必須生活在一個社會共同體之中。這就是說,人類的兩性之間必須維持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關係,但是,大家又要生活在一起,過著群居的生活。如果人類有發情期,那麼,男人和男人之間就無法合作。所以,人類的生活是非常獨特的,人類的兩性之間既維持著長期的穩定的關係,同時,他們也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體當中。同樣是群居生活,人類與獅子、狼、黑猩猩是不一樣的,過著群居生活的動物一般都是一個雄性擁有這個群體當中的多個雌性,雄性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誰,但是,人類的兩性之間維持著長期的穩定的關係。

第三:性選擇與人類的演化

人類的女性是隱性排卵,隱性排卵意味著發情期的消失,發情期消失以後,實際上降低了受孕率,因為男性無法確定女性什麼時候能夠受孕,如何提高受孕率呢?人類只能是長相廝守,而不是在某一特定的季節去談戀愛。與此同時,發情期消失以後,女性還必須維持吸引力,能夠把一個男性長期吸引在自己的身邊。這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多數的動物都是雄性比雌性更好看,但是,人類卻是個例外,人類是女性比男性更好看。雄獅子有鬃毛、雄孔雀會開屏、雄象有獠牙,動物都是雌性挑選雄性,雄性更加註重裝扮自己,但是,人類是個例外,人類是男性更加註重女性的外貌。人類獨特的性演化,可能塑造了自身的身體特徵,比如,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的乳房只有在哺乳期才會明顯隆起,而人類的乳房卻總是隆起的。

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人類社會,總是女性展示美

綜上所述,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殖策略,這些策略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好地繁衍後代。因此,我們看到動物在交配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它們,在人類看來,它們的行為是怪異的,但是,如果從動物的視角看人類,人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怪異的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