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行乡泪一封书,一代诗魔初露峥嵘

一代诗仙李白病逝当涂十年后,在河南的新郑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姓白,他爷爷从《中庸》中找了个句子: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希望他的孙子可以成为谦谦君子,同时也希望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等到自己的天命所归。应该说,古人常说名者命也,诚不我欺啊,你看李白,字太白,太白是长庚星,也就是启明星,可不就是一生忙于奔波吗?而白居易呢?在中晚唐那种藩镇割据,战乱连年的社会,白居易其实算是平平安安的过了一生,虽然也有抑郁不达的时候,但总的来说也算是平安顺遂了,最后以刑部尚书致仕,虽然只是半俸,但也够他安乐养老了。

数行乡泪一封书,一代诗魔初露峥嵘

额,扯远了,这个小时候的白居易我们就叫他小白吧,他祖父和父亲都是科举出身,他祖父历任鹿邑县尉、酸庄县县令、巩县县令等职,而他的父亲当时担任兵曹参军,差不多八品官,官不大,但事情多,常年

奔波,以至于到四十一岁才娶妻生子,额,他娶的媳妇15岁,姓陈,也就是白居易他娘了,算一算他母亲比他大概也就大了18岁左右,她也是读书人家的孩子,所以从小也是识文断字的,甚至可以说白家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就是他们的母亲陈氏。

白居易从小就表现出了与文字间的惊人渊源,她六七个月的时候就在乳母的指引下认识了“之”"无"二字,这让他们全家人都欣喜异常,尤其是赐他姓名的爷爷白锽,但高兴没多久,一岁半的时候,他就病逝于长安了,到了白居易五岁的时候,他母亲为他请了当地最好的启蒙先生,而小白也很争气,五六岁就开始尝试作诗,到了九岁的时候就对声韵了如指掌,扬名乡里了。而这一年,他父亲已经53岁了,做了徐州彭城县令,他母亲也被封颍川县君,他们家的生活逐渐有了变化,但这变化却不是安居乐业,而是东迁避难。

数行乡泪一封书,一代诗魔初露峥嵘

主要原因是藩镇势力的日益猖獗,军阀混战、兵祸连年,硝烟逐渐弥漫到新郑附近,所以陈氏决定举家东迁,但因为战乱影响,几年战乱奔波白家的几个孩子被打乱了,或在徐州、或在符离,而小白则被他母亲送往越中的一位族叔家中寄养。

时年十二岁的白居易其实仍是半懂不懂的少儿,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家人要四分五裂远隔异乡,面对其他团圆的家庭,寄居的小白想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了, 但战祸连连,十几岁的小朋友也只好委屈的在夜晚泪洒枕席了。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在越中的小白每天读书习字,熟悉音律,也会尝试着写诗,直到有一天,叔父的朋友来拜访,说是准备去徐州,小白得知后,希望这位叔叔可以帮自己带一封书信给家中,于是仓促之间一首略带青涩但饱含感情的七绝就此呈现: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馀。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诗意其实简单明了,说小白成日里望乡情切,但越中徐州相隔万里实在是难以到达,今天幸好有这位叔叔帮忙,才有了这封饱含思念的家书代表我对亲人的思念。

数行乡泪一封书,一代诗魔初露峥嵘


这首诗其实不见得有多好,但在十五岁的笔下诞生仍是让人觉得惊喜的,这是一位怎样的天才啊,以此稚龄能写出如此工整的七绝,且诗意明晰、文字质朴、情感动人,这位小才子的未来前途怕是不可限量的。

是的,十五岁的小白初露峥嵘便让叔父及其朋友惊喜不已,而一年后在长安的另一首诗才真正的让小白白居易在大唐帝国的国都扬名,继李白、杜甫、王维后大唐诗坛的另一尊大神冉冉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