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从小林家的一块馊豆腐开始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甚至有为如何开篇吸人眼球,琢磨时间超过十年的。比如《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成为众多作家有意无意膜拜的标杆。

我喜欢《一地鸡毛》的开头,以变馊的豆腐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细节作为一个引子,引出了所有小市民琐碎生活的经典范本。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从小林家的一块馊豆腐开始

“一地鸡毛”的引申义几乎无人不知,出处即刘震云中篇小说《一地鸡毛》,该篇小说于1992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

当时,众多文学评论专业人士对这篇小说嗤之以鼻。认为这流水账一样讲述平淡生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絮絮叨叨毫无情节没有高潮的文字也能论作出书?以河南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就写这种上不了台面、登不了大堂的作品?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从小林家的一块馊豆腐开始

《一地鸡毛》主人公小林,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凤凰男”一枚。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奋力飞出农村,削尖脑袋落户北京,在某机关单位谋得了小小办事员一职。

可是在老家人以及父母眼里,那已经是祖上冒青烟,极其光宗耀祖的一件大事。

事实上,小林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排长队买价格便宜水分极少的公家豆腐。好不容易买上,满头大汗返回家,急急放下豆腐匆匆赶公交车去上班,结果还迟到。

心急如焚之际忘记把豆腐放入冰箱导致变质泛酸。由此爆发了家庭战争,硝烟弥漫,鸡飞狗跳。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从小林家的一块馊豆腐开始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小巧玲珑话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就是这样单纯而美好的姑娘,残酷的现实生活让婚后的她,生生成了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说话阴阳怪气,学会半夜滴水偷水的准家庭妇女。

他俩结婚时,与人尬租;后挪到贫民窟,然后挤周转房,几经折腾,终于拥有了一居室的单元房。但,并不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是捉襟见肘、狼狈不堪。

仅仅为了应付日常的简单开支,和保姆斗智斗勇,孩子的入托奔波,小李的工作调动,源源不断老家人的光顾求助…让小林和小李两个曾经豪情万丈的天之骄子,耗尽了对生活所有的憧憬和热情。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从小林家的一块馊豆腐开始

如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小林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故事讲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因为再往后,日子只会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没有激情。

小说描述的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况。作者从最细碎繁琐的事情娓娓道来,以小见大,从小市民的小生活,写出了大时代大背景。

小林每天面临的窘迫、悲喜、无奈,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甚至是现代人都无法逃脱、一直苦苦挣扎的夹缝式求生存状态。

1993年,小说《一地鸡毛》获第五届《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2000年被评为“20世纪世界百部经典文学”之一。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从小林家的一块馊豆腐开始

我们总能很轻易从小林或者小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相同的经历或类似的感受:一点黑暗,一点不堪,一点龌蹉。当年不到二十岁、喊着“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生如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而当年二十多岁的刘震云则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的白描手法,诉尽小人物的窝囊和无助,道尽世间冷暖和心酸。其精准、通透令人咋舌。做为中国新写实主义重要的作家,刘震云潜心钻入社会的底层,写尽社会人无法语人的酸楚和疼痛。

小林梦见自己在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细想,谁不是从不谙世事的干净少年清纯少女,逐步坠入凡尘人世,主动或无奈沾满了脂粉气、烟尘味,变成连自己都不齿的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油腻大叔、家庭煮妇。

谁又不想风花雪月,岁月静好,玉树临风,清纯如初。可抬头柴米油盐酱醋茶,低头孩子老子票子车子房子,哪一样不是慢慢褪去了柔软心,渐渐磨灭了温柔意?

蓬头垢面、苟延残喘成了生活的常态。试问谁是谁的公主,谁又是谁的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永远是童话里的故事。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从小林家的一块馊豆腐开始

刘震云就用这样略带讽刺和冷峻的口吻讲述生活中那些让人头疼、令人烦恼又不乏一点点温馨的家庭琐事,真实、现实得让人无处可逃。

有时候特别仰慕能把生活过成诗的人,虽然我们其实都心知肚明,生活大同小异,抖落身后的一地鸡毛,竭力示人以光鲜亮丽的一面。这算不算俗世凡人的所谓“英雄”论,在阴沟里仰望星空?

【END】

我是@我之烟台 。凡夫俗子过着一地鸡毛的日子,梦想一点的诗和远方,点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