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拍匯名物地方誌巧克力篇

今日小海掐指一算,這聖誕節是不滿一月了。往年此時小海自酌自飲倒也是詩情畫意,但是今年嘛……小海打算奢侈一把,巧克力呈上來!

講到巧克力,現在市場上的巧克力可謂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那麼如何選擇一款心儀有凸顯氣質的巧克力呢?今天小海就來和大家聊聊。

貴族的飲品

海拍匯名物地方誌巧克力篇

提起巧克力就要提起比利時,提起比利時就不得不提一下歷史上比利時和西班牙的關係。比利時很早之前屬於尼德蘭王國聯邦的一部分歸於西班牙王國統治,在尼德蘭獨立後,由於宗教、經濟模式的不同,比利時人受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鼓勵,反抗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強行合併荷蘭及比利時兩國的決定,最終獲得列強同意從荷蘭中獨立。

由於受到過西班牙的統治,西班牙王國的很多貨物都從比利時和荷蘭進入歐洲大陸,而眾所周知,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可可,而可可雖最早為瑪雅人發現,卻沒有運用到食物當中。1528年,探險家科特將可可豆和烹調可可豆的工具帶回西班牙,這也是比利時最早接觸可可和製作巧克力的源頭。當可可進入歐洲大陸後立刻開始在貴族間流傳,因為最早的可可沖泡出的飲料,由於各種的工藝限制,價格昂貴,貴族間屬於一種奢侈飲品而流傳起來。

比利時和瑞士的巧克力王國之爭

海拍匯名物地方誌巧克力篇

那麼原本貴族的飲品如何進入普通人民的家中呢?這和尼德蘭王國荷蘭的範·侯滕家族有著極大的關聯。

1828 年,這家族的父子兩人發明了可可壓榨機,能將佔可可豆53%的可可脂壓榨出一半以上,製作出低含脂量的可可粉。他們還發明瞭使用鹼鹽中和可可粉酸性的「荷蘭式」工藝,有效降低了可可粉的苦味。這兩項發明,使可可粉更容易與各種食品原料混合,以發掘新成分和新配方,從而奠定了現代工業大規模製造巧克力的基礎。

技術的發展,與荷蘭有地理位置優勢的比利時和瑞士也開始利用這種新的技術大量生產各類巧克力。大規模工業發展讓兩個國家為了巧克力王國開始爭論起來。因為這兩個國家對於現代巧克力的發展有著重大的革新。


海拍匯名物地方誌巧克力篇

可可壓榨機

這也導致了瑞士和比利時在巧克力的歷史上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瑞士人通過技術手段讓巧克力變得更加可口。在瑞士人發展巧克力工藝之前,1847 年,英國廠商J. S. Fry & Sons 將可可粉、糖和可可脂混合配比,才首次生產出外形符合現代標準的巧克力。不過,這種最早的現代巧克力在口感上可沒有「絲滑感受」,而是充滿粗糙生硬的顆粒感。

事實上,類似近代的巧克力是由瑞士發展而來,1879 年,瑞士人林特發明了巧克力研拌工藝(Conche),從而大大提高了巧克力的品質與口感。此外,早在研拌技術誕生前,瑞士巧克力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標誌性產品——牛奶巧克力。

早在1819 年,瑞士日內瓦湖畔就出現了全國第一家制作巧克力的工廠。1875 年,這家工廠創始人卡耶爾的女婿丹尼爾·彼得,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牛奶巧克力。這也讓瑞士至今一直有著巧克力王國的稱謂。

瑞士人在號稱自己是巧克力王國的時候卻忽略了一點,瑞士人最早接觸的巧克力確實從比利時流傳入瑞士。1697 年,瑞士蘇黎世城邦的市長海因裡希·埃舍爾,把巧克力這種飲品從布魯塞爾首次帶到瑞士。但巧合的是,在200年之後,1857 年,一位名叫紐豪斯(Neuhaus)的瑞士人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商業街上開了那裡的第一家巧克力店。而他的孫子則發明了後來比利時享譽世界的夾心巧克力(Praline)。


海拍匯名物地方誌巧克力篇

最早的巧克力

真正的變化始自1958 年的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作為歐洲在二戰後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各國都在會上爭相展示戰後重建時期的最新成就,不甘人後的東道主比利時則藉此機會將它變為推廣本國最引以為傲的特產——巧克力的舞臺。比利時巧克力由此一舉成名,獲得世界級的認知度。同時,由於其所處的歐盟中的核心地位,巧克力慢慢的變成了比例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同時,比利時也專門負責制定具體的生產標準等。一個可以被成為“全球巧克力聯合國”的世界性巧克力協會,總部就是設在了比利時。

同時,在巧克力的生產工藝和巧克力的創意上比利時人更加有著自己的創造性。1912年,比利時巧克力的第一次創意開始閃現。一家兼營止咳糖、甘草劑和巧克力的藥房老闆Jean Neuhaus突發奇想,將巧克力塗抹於藥丸外部,巧妙地解決了小朋友不肯吃藥的問題。同時,比利時是世界上首批使用超細研磨技術處理可可豆的國家,使得巧克力的口感更加綿密香醇;而且在巧克力的製作過程中,比利時巧克力廠商選擇直接運輸可可液體,而不是需要二度溶化加工的可可液塊,儘管這樣成本會提高,卻保證了可可豆原有的濃郁香氣不會流失。

由於手工作坊眾多,比利時一舉成為世界上手工巧克力的中心,可以這麼說,瑞士通過技術改進了巧克力,比利時則通過各類作坊以及自身政治地位維持了巧克力的地位和成為了最大的巧克力出口國。

不能否認,在瑞士和比利時的推動下,19 世紀末開始,全世界巧克力的生產與消費都出現暴漲,白巧克力、黑巧克力、堅果巧克力等各種為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新產品不斷出現。巧克力生產商在廣告營銷上更是不遺餘力,將它塑造成歐洲人傳統節日裡不可或缺的禮品。情人節送巧克力也就是這時候出現。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一下子有些轉不過彎來,那麼我們用一張圖來解釋一下巧克力的前世今生。


海拍匯名物地方誌巧克力篇


當然,巧克力也是有自己的分類標準的,巧克力分為工業巧克力和精製巧克力。而世界上超過9成的巧克力消費者,平時吃的都不是精製巧克力。那我們是怎麼分類他們的呢。巧克力的分類可以有很多種,例如巧克力的生熟與否、含糖量佔百分比、是否有機、是否是素食巧克力……都可以作為分類的依據。但今天我們從形態來分類。

巧克力塊/棒

巧克力bar是最常見的巧克力形態,我們經常吃的德芙就是其中之一,往往巧克力塊/bar擁有精美的外觀,亦或是攜帶起來很方便的小型甜食助手。

它們往往體積不是很大,成方形、圓形或者是圓柱形,總之幾句話概括就是,小、精、方便。

市面上確實針對這種巧克力做了很大功夫,從外觀到內在的口味。

液態巧克力Ganache

Ganache是一個法語單詞,原意是“純可可和純動物奶油的混合物”。Water Ganache可以簡單理解成液態的巧克力,但因為過於濃稠不會拿來飲用。

Water Ganache按濃稠度可以分兩種:Sauce(可可含量非常高的濃稠巧克力醬)和Spread(可可含量略低,一般濃稠度的巧克力醬)。

Sauce一般會用在西餐裡來做甜品;而Spread則更適合日常早餐塗抹吐司,或者作為夾料醬來使用。

碎屑巧克力Shard

Shard即碎片形態的巧克力,大多用於甜品製作的外觀裝飾上,因為它比較薄所以入口即化。

因為它的特殊性質,所以很容易體會到不同產品的味道,所有有更多的巧克力愛好者選擇用它來進行品種鑑定。

榛果威化巧克力Rocher

如今,Rocher已經成為了一種許多巧克力工廠都在做的巧克力形態。也許說Ferrero先生你不知道是誰,那提到費列羅你一定就不陌生了。小編最愛吃的一款巧克力便是費列羅了。

實製作Rocher並不難:用薄脆的酥面殼包裹一整顆烤堅果(比如榛子)和堅果醬,再在可可含量30%左右的牛奶巧克力滾一圈,最後表面撒一層堅果碎,一顆Rocher就完成了。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呢。

果仁巧克力Pralines

Pralines最早在法語裡意思其實是“糖塊”。所以現如今大家很多稱之為夾心巧克力。

可可飲料Drinking Chocolate

就想歷史上說的,最早發現的巧克力應該是飲品,可見這個熱巧克力才是歷史最悠久的鼻祖。

做hot chocolate很簡單:是需在杯子裡刨一些牛奶巧克力,到入巧克力粉和少許糖,用熱牛奶攪拌融化至均勻就可以了。

其實雖然巧克力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古人們想想品嚐到它還是很不容易的。現在科技發達了,我們吃的任何東西都很方便快捷。

小海所在的海拍匯最近也淘到了幾款不錯的巧克力呢。大家有興趣的歡迎來CALL海拍匯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