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派》新節目,5G時代,歡迎來到未來

《圓桌派》新節目,5G時代,歡迎來到未來

​1.為什麼推薦節目

孩子教育,始終認為根基在父母身上,父母的視野、見識、學習能力,自我驅動更新能力。每當在輔導孩子學習或者互動時,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我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嗎?

因此,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看書、看視頻、去觀察,大部分時候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沒有理論基礎,但是卻和大部分成熟的教育理論是不謀而合。

為什麼會如此的接近?認真並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慢慢就能發現這些問題的本質,然後找出很多事情本質上相通的,無論是學習、生活、工作。

之前多次極力推薦《圓桌派》節目,最近又出了兩個番外篇,關於人生探討和基因編輯的話題,另外一個《5G 2020,歡迎來到未來》,有空的一定要看看。尤其5G這個視頻,短短60分鐘裡面信息量很大。


就像節目中提到,我們要努力提升

“系統2”的能力,它代表理性和思考,需要讓大腦花精力思考的內容。

“系統1”是條件反射,映射腦海成記憶,現在網絡和APP給你餵了太多系統1的內容,讓我們系統2的能力缺乏(丹尼.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有詳細解釋)。


2.追蹤名單新增一位


現在幸福的事情之一,看到四個特別聰明、閱歷十足的人,聽他們各抒己見,說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享受他們每一次的思想碰撞,給你的大腦帶來極大的衝擊和思考,巴不得去聯想他們說的每一句話。


尤其一些新嘉賓,他們的見識讓人著迷,這期呂廷傑(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聯通獨立董事)就是一位極其讓人仰慕的嘉賓。


每個觀點都能舉例說明,把複雜的事情通過生活實例通俗易懂表達,讓一個普通人都能很好理解,尤其作為技術人才還有這麼寬廣的常識和精湛的口頭表達能力


於是在追蹤的名單裡面,默默增加一位:呂廷傑。之前的名單有:竇文濤、吳軍、李玫瑾、蔣方舟、梁文道,還有幾個獨立思想的公眾號。


人和人確實有巨大區別,一天24小時使用上就大不同,聽聽他們的見解,能拓寬視野,激發思考。


下面簡單對這期新節目觀看感受進行簡略梳理,強烈建議看視頻體會。


3.通信時代簡要科普


通信時代每十年更新換代一次,1990年2G ,解決人與人語音連接問題,大哥大時代的隨時隨地無線通話;

2000年3G,人與網絡互聯,解決手機上網的問題;

2010年4G提升網速,互聯網時代改變生活;

2020年5G改變社會,解決萬物互聯的問題;未來6、7G,可能解決人類靈魂連接的問題,類似於《阿凡達》場景。


《圓桌派》新節目,5G時代,歡迎來到未來

我們日常生活的通信資源最核心三點:頻譜資源、號碼資源、衛星軌道。5G的三個核心特點:低時延、高帶寬、大容量。


5G與區塊鏈的互補,區塊鏈本質是去中心化,分佈式記賬解決信任的問題,但是每次都要全量更新記賬本,更新效率存在問題,5G的低時延高帶寬形成互補。


呂教授舉了特斯拉的案例說明特斯拉造的不是車,而是一套系統,關於5G輻射的問題也通過動能和能量乘積的方法通俗解釋,雖然之前對5G有一定了解,通過他的解釋更加清澈。


4.個性化的“盲人摸象”


呂教授說了一個5G新媒體的應用案例,東京奧運會計劃採用的媒體轉播技術,“無直播不轉播

”,作為觀眾可以隨機選擇轉播視角,只要掃碼支付,5G即時滿足個性化的用戶觀看視角,可以追隨一個明星,可以跟蹤球。


周軼君從人文角度思考,這會帶來一個問題,“盲人摸象”,同樣一場體育賽事,每個人觀看視角不一樣,就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造成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眼見為實,看到了事實,都認為自己看清楚了整頭大象。


5.個人數據“繭”房

5G作為底層的網絡技術,它帶來的數據流量和數據背後形成的行為畫像才是最危險的。

本來早期數據解決用戶懶的問題,省得用戶花大量時間去搜索過濾,通過歷史數據偏好給你推薦,慢慢的數據推薦成了信息繭房,你所喜歡的東西每天app、程序都給你推薦相同的內容,不斷增強你的個性和個人認為正確的內容,觀點也會越加偏激。


所以5G網絡的普及帶來更多萬物互聯,帶來更多數據,出現更多“類畫像”,這個虛擬的數字孿生兄弟可能比你自己還懂你,大數據公司掌握“全部的你”。


6.從勞動時間長短,看待科技影響


以勞動時間作為切入點,早期農耕時代,人們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去種植莊稼,效率較低。

進入工業時代機器效率替代了人類,導致大量的下崗,但是人類是自適應會找到與社會的平衡。

帶來工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人均工資漲了十倍,原來工作12個小時,現在8個小時,人有了更多的時間娛樂。未來大概率像馬雲說的,人每天只需要工作2-3小時,那麼剩下的時間去哪裡了?

可能8小時睡覺,8小時進入虛擬世界做著自己的國王夢想,不能自拔,或者乾脆待虛擬系統裡。

也有些時間留給和現實中的人接觸。慢慢的與科幻片一樣,你只要趟家裡,你的虛擬身體在虛擬世界體驗各種人生,沉迷其中,類似《盜夢空間》,又或者像《阿凡達》一樣。所以,大跨度觀察人類一天24小時的分配,也能察覺出科技帶來影響變化。


關於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之前看過的一本書《理性樂觀派》闡述的更加清晰,讓你不再悲觀,有興趣的可以買來一看。

7.科技、人文、哲學的關係


科技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老問題總是附帶新問題,然後又一輪新科技解決老問題帶來新問題。人只要擁有了某項技能總是無法控制不再去使用它,科技作為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現在的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它可以下圍棋打敗李世石,但是它僅僅只有圍棋技能,不會開車,不會獨立思考,沒有綜合判斷能力。到了強人工智能的時候,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和綜合能力時,地球可能不再以人為中心。


科技在解決問題提高效率,給人帶來很多麻煩,比如現在人的耐心越來越短,什麼都越來越快,“無時延”“增加虛擬現實”讓人和人之間面對面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丟掉情感和體驗方面真實性。


生物變得機器化,機器變得生物化,是否利用新技術去編輯人類基因,以後機器人有自主意識後,人類是否成為機器的奴隸,不得而知。悲觀一點,人固有的缺點,機器統治人類是遲早的事情。


冥想、放下科技,寫《未來簡史》的赫拉利都不用手機,以後可能真會出現“安靜”的技術(禁語、禁網絡,體驗大自然,體驗人作為動物的一部分),通過這種反科技的週期性休息,保持人的靈性和情感感知能力,不被科技所碾壓。


8.新節目的涉及的視頻和書


好的節目不僅僅是節目本身好,還能從節目中找到一些好的書籍和視頻,沿著節目的內容拓展開來,這就是閱讀技巧中的主題閱讀法。節目中提到幾本書還沒看過,全部都加入2020年閱讀清單,整理了供大家參考。


雷·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本書結合求解智能問題的數據結構以及實現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序應用於實際環境中,並從社會和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生理學角度對人工智能進行了獨特的討論。

凱文.凱利《失控: 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這是一本關於機器、系統、生物和社會的“大部頭”;這是一本誕生於1994年的關於社會進化、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先知預言。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該書主要講述了進入21世紀後,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智人面臨著新的待辦議題:永生不老、幸福快樂和成為具有“神性”的人類。

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書中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階段,從約1萬年前開始;第二階段為工業階段,從17世紀末開始;第三階段信息化(或者服務業)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

《黑鏡》(Black Mirror)是英國電視4臺(Channel 4)及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劇集內容都是顛覆你的認知,每一集都一個主題,看起來很痛苦,為什麼現實是這樣?可現實就是這樣的,只是我們願不願意看。

節目結尾,5G時代已來,萬物互聯改變社會,竇文濤總結說王家衛的電影核心就是“回不去了”,科技創新,勇敢往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