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新节目,5G时代,欢迎来到未来

《圆桌派》新节目,5G时代,欢迎来到未来

​1.为什么推荐节目

孩子教育,始终认为根基在父母身上,父母的视野、见识、学习能力,自我驱动更新能力。每当在辅导孩子学习或者互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因此,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看书、看视频、去观察,大部分时候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没有理论基础,但是却和大部分成熟的教育理论是不谋而合。

为什么会如此的接近?认真并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慢慢就能发现这些问题的本质,然后找出很多事情本质上相通的,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

之前多次极力推荐《圆桌派》节目,最近又出了两个番外篇,关于人生探讨和基因编辑的话题,另外一个《5G 2020,欢迎来到未来》,有空的一定要看看。尤其5G这个视频,短短60分钟里面信息量很大。


就像节目中提到,我们要努力提升

“系统2”的能力,它代表理性和思考,需要让大脑花精力思考的内容。

“系统1”是条件反射,映射脑海成记忆,现在网络和APP给你喂了太多系统1的内容,让我们系统2的能力缺乏(丹尼.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有详细解释)。


2.追踪名单新增一位


现在幸福的事情之一,看到四个特别聪明、阅历十足的人,听他们各抒己见,说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享受他们每一次的思想碰撞,给你的大脑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思考,巴不得去联想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尤其一些新嘉宾,他们的见识让人着迷,这期吕廷杰(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联通独立董事)就是一位极其让人仰慕的嘉宾。


每个观点都能举例说明,把复杂的事情通过生活实例通俗易懂表达,让一个普通人都能很好理解,尤其作为技术人才还有这么宽广的常识和精湛的口头表达能力


于是在追踪的名单里面,默默增加一位:吕廷杰。之前的名单有:窦文涛、吴军、李玫瑾、蒋方舟、梁文道,还有几个独立思想的公众号。


人和人确实有巨大区别,一天24小时使用上就大不同,听听他们的见解,能拓宽视野,激发思考。


下面简单对这期新节目观看感受进行简略梳理,强烈建议看视频体会。


3.通信时代简要科普


通信时代每十年更新换代一次,1990年2G ,解决人与人语音连接问题,大哥大时代的随时随地无线通话;

2000年3G,人与网络互联,解决手机上网的问题;

2010年4G提升网速,互联网时代改变生活;

2020年5G改变社会,解决万物互联的问题;未来6、7G,可能解决人类灵魂连接的问题,类似于《阿凡达》场景。


《圆桌派》新节目,5G时代,欢迎来到未来

我们日常生活的通信资源最核心三点:频谱资源、号码资源、卫星轨道。5G的三个核心特点:低时延、高带宽、大容量。


5G与区块链的互补,区块链本质是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解决信任的问题,但是每次都要全量更新记账本,更新效率存在问题,5G的低时延高带宽形成互补。


吕教授举了特斯拉的案例说明特斯拉造的不是车,而是一套系统,关于5G辐射的问题也通过动能和能量乘积的方法通俗解释,虽然之前对5G有一定了解,通过他的解释更加清澈。


4.个性化的“盲人摸象”


吕教授说了一个5G新媒体的应用案例,东京奥运会计划采用的媒体转播技术,“无直播不转播

”,作为观众可以随机选择转播视角,只要扫码支付,5G即时满足个性化的用户观看视角,可以追随一个明星,可以跟踪球。


周轶君从人文角度思考,这会带来一个问题,“盲人摸象”,同样一场体育赛事,每个人观看视角不一样,就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造成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眼见为实,看到了事实,都认为自己看清楚了整头大象。


5.个人数据“茧”房

5G作为底层的网络技术,它带来的数据流量和数据背后形成的行为画像才是最危险的。

本来早期数据解决用户懒的问题,省得用户花大量时间去搜索过滤,通过历史数据偏好给你推荐,慢慢的数据推荐成了信息茧房,你所喜欢的东西每天app、程序都给你推荐相同的内容,不断增强你的个性和个人认为正确的内容,观点也会越加偏激。


所以5G网络的普及带来更多万物互联,带来更多数据,出现更多“类画像”,这个虚拟的数字孪生兄弟可能比你自己还懂你,大数据公司掌握“全部的你”。


6.从劳动时间长短,看待科技影响


以劳动时间作为切入点,早期农耕时代,人们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种植庄稼,效率较低。

进入工业时代机器效率替代了人类,导致大量的下岗,但是人类是自适应会找到与社会的平衡。

带来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人均工资涨了十倍,原来工作12个小时,现在8个小时,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娱乐。未来大概率像马云说的,人每天只需要工作2-3小时,那么剩下的时间去哪里了?

可能8小时睡觉,8小时进入虚拟世界做着自己的国王梦想,不能自拔,或者干脆待虚拟系统里。

也有些时间留给和现实中的人接触。慢慢的与科幻片一样,你只要趟家里,你的虚拟身体在虚拟世界体验各种人生,沉迷其中,类似《盗梦空间》,又或者像《阿凡达》一样。所以,大跨度观察人类一天24小时的分配,也能察觉出科技带来影响变化。


关于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之前看过的一本书《理性乐观派》阐述的更加清晰,让你不再悲观,有兴趣的可以买来一看。

7.科技、人文、哲学的关系


科技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老问题总是附带新问题,然后又一轮新科技解决老问题带来新问题。人只要拥有了某项技能总是无法控制不再去使用它,科技作为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它可以下围棋打败李世石,但是它仅仅只有围棋技能,不会开车,不会独立思考,没有综合判断能力。到了强人工智能的时候,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时,地球可能不再以人为中心。


科技在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给人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现在人的耐心越来越短,什么都越来越快,“无时延”“增加虚拟现实”让人和人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丢掉情感和体验方面真实性。


生物变得机器化,机器变得生物化,是否利用新技术去编辑人类基因,以后机器人有自主意识后,人类是否成为机器的奴隶,不得而知。悲观一点,人固有的缺点,机器统治人类是迟早的事情。


冥想、放下科技,写《未来简史》的赫拉利都不用手机,以后可能真会出现“安静”的技术(禁语、禁网络,体验大自然,体验人作为动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反科技的周期性休息,保持人的灵性和情感感知能力,不被科技所碾压。


8.新节目的涉及的视频和书


好的节目不仅仅是节目本身好,还能从节目中找到一些好的书籍和视频,沿着节目的内容拓展开来,这就是阅读技巧中的主题阅读法。节目中提到几本书还没看过,全部都加入2020年阅读清单,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本书结合求解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并从社会和哲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独特的讨论。

凯文.凯利《失控: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这是一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这是一本诞生于1994年的关于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该书主要讲述了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书中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黑镜》(Black Mirror)是英国电视4台(Channel 4)及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电视剧,剧集内容都是颠覆你的认知,每一集都一个主题,看起来很痛苦,为什么现实是这样?可现实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愿不愿意看。

节目结尾,5G时代已来,万物互联改变社会,窦文涛总结说王家卫的电影核心就是“回不去了”,科技创新,勇敢往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